商業模式:收入、價值與過程

商業模式:收入、價值與過程

來自專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13 人贊了文章

這是上一篇的繼續。

腦洞題:款新Pad,進貨價3000,賣1800,問:怎麼賺錢

如上,只說了求橙商學院,商業模式課內的一個小練習,這篇稍稍展開到浙大的郭斌教授第一個半天的核心內容。

商業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行為是交易,交易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所以,我們可以用如下一句話來概括所有的商業模式:

為誰提供什麼價值,靠什麼方式轉換為收入,前兩者之間做什麼商業過程來支撐 。

於是,分三部分分別說收入、過程和價值。

先說收入分類

首先,最常見的——誰享受誰付費。這種情況下,客戶與終端用戶重疊為同一自然人,或B類實體。

然後,互聯網各種產品很常見的——第三方付費,客戶與終端用戶分離,付錢的人和享受的人不同,俗話叫做「羊毛出在豬身上」。

接著,產品分隔,也叫「剃刀模式」,又分為以下幾種。

主機和配件,比如剃鬚刀刀片,印表機墨盒。這背後的抽象是——高價低頻免費,低價高頻付費

流量款和變現款,比如餐館的特價菜,軟體的免費試用。與上面相反,背後的抽象是——低價高頻免費,高價低頻付費

產品和服務分拆,硬體免費,服務收費,比如早年的固化初裝費和話費。這條,可以參考我之前發過的文章,大產品再分類:產品服務體系,屬於從產品導向到使用導向。

最後,時間分隔,把時間當做一個維度來考慮。

比如分期付款,有了金融屬性。

小結一下,如果你認為某個產品是免費的,那多半是因為沒看到全局。時間上,可能是先免費圈用戶,再收割;空間上,可能是作為引流款,為另外的商品做鋪墊。

額外補一句相關的:

很多時候產品收費明顯低於價值,還可能是如下兩個原因:

1. 作為門檻收費,只是為了過濾客戶以降低服務成本(更看重高質量用戶,不要把精力耗在羊毛黨身上)

2. 把差價視為營銷費用,直接返還給客戶,前提條件是CLTV(客戶生命周期價值) > 差價。

再說過程分類

各種過程,本質上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去中間化—>直銷、脫媒,互聯網天生就具有供需直連,脫媒的特性,比如「XXXXX,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集約化(工廠化)—>向規模要效率,比如餐飲的中央廚房,在線教育的教研室。

共享—>做平台,供需兩方都非自己提供,典型的如airbnb。

外包/眾包—>部分任務鬆散合作,從最早的wiki,到現在很多企業開始採購各種第三方服務來減少員工的趨勢。

O2O—>兩個O互補/錯位來要效率,比如盒馬鮮生,因為有數據,所以可以「精準」開店(前置倉),這樣再加上3公里30min的規則,實現終端配送無需冷鏈,降低成本。

最後說價值分類

這裡的價值,一定是用戶視角。

差異化—>差異化是用戶視角的,而不是產品視角的(如背後用的技術不同),舉例子,《權游》泄露版與正式版有差別(畫質等),泄露事件本身就可以從一個錯誤變成營銷行為。

性價比—>針對中端產品(而非高端或低端)可實施,需要找一個用戶熟悉的價值錨點,標杆產品,比如網易嚴選(存疑???)——准高端的品質,准低端的價格。

長尾需求—>原來沒有供給的,現在可以供給了。最經典如amazon賣書,原來在書店,是買不到很多小眾圖書的。

社會價值—>這是指用戶心理上的認知,認為有社會價值。早期的iPhone,俗話說就是「裝X稅」,各種奢侈品都有類似溢價。

時間價值—>比如把用戶原來無法使用的碎片化時間填滿;又如「提前」使用某產品,額外付費。

以上,複習一遍這個句子:

為誰提供什麼價值

靠什麼方式轉換為收入

前兩者之間做什麼商業過程來支撐

每個關鍵詞都有5種左右的常見套路,排列組合一下超過100種了,夠各位仔細琢磨下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可以套的,over。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最壞的時代,往往誕生最好的商業模式
這樣做T+0不可能會虧 穩賺不賠的盈利模式
壹玖免費模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拋開山寨看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和消費場景
內容消費中常見的兩種交易模式(iOS平台)

TAG:收入 | 商業模式 | 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