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來自專欄丁香醫生372 人贊了文章
2018 年 5 月 17 號,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 Milton Edgerton 去世,享年 96 歲。
1990 年 5 月 17 號,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中除去,為紀念這偉大的一天, 5 月 17 號便成為了「國際不再恐同日、恐跨(指跨性別者)日」。
這是個令人欣慰的巧合,因為 Edgerton 在性別認同領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稱得上是這一領域的先驅。
1921 年出生於亞特蘭大,1944 年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 Edgerton 被譽為美國最大膽、最具影響力的整形外科醫生之一。
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跨性別醫療在美國還屬於鮮有人涉足的未知領域。
當時,美國的變性別欲者(TS)幾乎都是在歐洲或摩洛哥進行性別重建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SRS),俗稱變性手術。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要屬 Christine Jorgenson,她於 1951 年和 1952 年在丹麥進行了變性手術。回到美國後,Christine Jorgenson 成為了跨性別人士的代言人。
什麼是「性別工程」?
性別重建手術(SRA)並非一種手術,而是一系列手術。
手術不僅包括切除原有生殖器官、重建新的生殖器官,還包括第二性徵的整復,使術者從頭到腳各部位與改造後的性別身份相適應,使其身體符合心理狀況。
這一系列手術複雜而精細,被稱為「性別工程」 。
在男跨女的「性別工程」中,通常包括面部女性化手術(顱頜面手術),胸部手術(如隆胸術)和生殖器重建手術。
其中,生殖器重建手術一般通過陰道重建術(Vaginoplasty)完成,最常見的是陰莖倒置陰道成形術。
在陰莖倒置陰道成形術中,重建過程大致如下:
- 首先,切除睾丸;
- 為了維持血液的供應,讓新建的陰道擁有完整的感覺,包皮和陰莖的皮膚需倒置以形成皮瓣;
- 由部分龜頭組織形成陰蒂;
- 陰囊組織形成大陰唇(外陰唇);
- 外陰唇整形術一般待其它組織、血液和神經從第一次的手術復原後,才來進行第二輪手術;
- 長期使用醫療擴張?擴張陰道。
在女跨男的「性別工程」中,一般包括乳房切除,男性胸部輪廓塑造,子宮、卵巢切除,以及生殖器重建手術。
其中,生殖器重建手術分為兩種:陰核釋出術(Metoidioplasty)和陰莖成形術(Phalloplasty):
陰核釋出術(Metoidioplasty):將陰蒂重建為龜頭,讓小陰唇(外陰內唇)翻轉,而陰蒂從「防護罩」釋放出來;使用陰道或者口腔的粘膜製成皮瓣,以延長女性的尿道;大陰唇則形成陰囊。
陰莖成形術(Phalloplasty): 選擇上臂,腋下,胸部或者大腿等位置的皮瓣來重建成陰莖的形狀,在連同其供血的血管一起取下後,皮瓣會被捲起來製成一個中空的假陰莖。將皮瓣血管和會陰部血管相連確保假陰莖能夠存活。其次進行尿道的延長——同陰核釋出術一樣;最後再為術者裝上可以膨脹的陰莖假體和睾丸假體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變性手術除了對手術醫生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外,介於手術的不可逆性和相關倫理問題,給哪些人做手術、不給哪些人做手術,不能只從尊重患者的意願出發來定奪 ,而是需要經過嚴格而慎重的篩選 。
2009 年我國出台的《變性手術規範》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術者本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 對變性的要求至少持續 5 年以上,且無反覆過程;
- 「患者」以其選擇的性別公開地生活和工作至少 2 年;
- 術前接受心理、精神治療不少於 1 年且無效;
- 未在婚姻狀態;年齡大於 20 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無外科手術禁忌症。
不是「變」 性,而是「確」性手術
跨性別者,是一個對性別重置手術有強烈訴求的群體。
所謂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學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發生了錯位。
跨性別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物學性別 ,但卻在心理上感覺並深信自己為另一性別的人 ,並強烈要求改變自己的生物學性別 ,渴望完全按異性的角色去生活。
1949 年考德威爾首先把這種現象稱為「易性癖」 ,把這樣的個體稱為「易性癖者」 ,在隨後的幾十年間,醫學界也多將這種現象稱為「易性症」。
從名稱上不難看出,人們一直將其當做一種怪異的癖好或精神疾病來看待。
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跨性別現象的了解逐漸加深,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跨性別並非一種疾病,法國於 2009 年從精神疾病分類手冊中刪除了性別認同障礙。
2013 年 5 月出版的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編寫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 也刪除了以前版本的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改以性別焦慮/不安(gender dysphoria),指因自我認同的性別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一致而產生的焦慮不安。
性別焦慮/不安,不再是一種疾病分類,焦慮的存在更多是因為社會、文化壓力的結果,而非個體「疾病」。
如今,根據美國威廉姆斯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大約有 0.6% 的人是跨性別者。
依據跨性別者對自我認同的情況,可分為三類:跨性別男性(女跨男)、跨性別女性(男跨女)、性別酷兒(又稱非二元性別者)。
可見,人類對性別的認同已經超出了傳統的「非男即女」,而是有一個類似性別譜系的存在。
2014 年,Facebook 更是允許用戶從 56 種性別里自由選擇如何定義自我。
我國第一位專門研究性別重置手術和性別畸形的醫學博士陳煥然認為: 每一個人都應有選擇他(她)們社會存在包括性別存在的方式以及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權利,只要他(她)們的選擇不妨礙別人的自由,這應該是現代社會應有的一種理念 。
不僅如此,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陳煥然就曾撰文表示 :「對於有統一身心訴求的跨性別者來說,用心理治療和精神治療的方法都是徒勞的,只有用手術方法才能最後解決問題 ,而且這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
誠如 Edgerton 一直強調的那樣:「這是性別確認( gender-confirmation surgery),而不是性別改變手術(gender-change surgery),因為術者的靈魂早已經是另一種性別了,我做的,只是幫他們變成真正的自己。」
TA 們需要的,不僅是手術
說起跨性別者,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名人金星了,她的經歷大多數人都知曉一二——28 歲時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這一行徑一度將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年來,隨著她越壘越高的成就和名聲,公眾對金星的認知,也從早年間的「變性人」逐漸變為「舞蹈家、脫口秀主持人」。
幾年前的一本雜誌曾記錄了金星這樣一句話,大致是,「我只有成功才能讓大眾接受我,才能讓他們看到我的才華,而不是以獵奇的眼光審視我變性人的身份。」
如今她終於成功了,但可以想像,與標籤一同被撕下的,必定也有血和肉。
然而,不是所有跨性別者都能得到和金星同等的「待遇」。
2015 年,完成了性別重置手術後,29 歲的劉婷獲得了重生。在自傳體小說《我本佳人》的最後,劉婷寫道:「此後,一切的感動和喜悅才真正屬於了我自己。」
此前的 29 年,她不得不以劉霆的身份生活,身體和靈魂的錯位,讓她痛苦至極。
但變性後的劉婷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媒體斥責她「變性只不過上想逃避作為男人的責任」因跨性別者的身份受到排擠而不斷地失業、開直播被騷擾、侮辱……
由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大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起的 2017 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研發現,中國跨性別群體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承受著巨大壓力與社會歧視,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在 2,060 名調查對象中,61.5% 的人存在抑鬱,73.2% 存在焦慮,46.2% 的人因為自己是跨性別而有過自殺的想法,12.7%的人曾有過自殺行為。
而如果把跨性別當做一種精神疾病,對其進行心理或精神上的扭轉治療,不但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還會大大加劇其抑鬱或自殺的風險。
一些跨性別者對激素或性別重置手術的訴求常不被人理解,在無法獲得激素的情況下,5% 的人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自行切除生殖器官,89.1% 對性別重置手術有需求的跨性別者被迫無法手術。
可見,對跨性別人士來說,有先進的外科手術來幫助 ta 們完成身心的統一固然重要,但想要在社會中坦然地活出自我,卻不僅僅是幾場手術那麼簡單。
內容來源:丁香園
作者:Cedonulli、圓子
責任編輯:joy
參考文獻:
1. https://professorships.jhu.edu/professorship/milton-t-edgerton-m-d-professorship-in-plastic-reconstructive-surgery/ 2. https://www.fridae.asia/sc/gay-news/printable.php?articleid=9421 3. 肯定性諮詢法(Confirmative Consultation Methods) 4. 左晨. (2009). 變性手術 20 年合法路. 法律與生活(16), 30-32. 5. 付登禮, & 何梅. (2002). 關於變性手術的倫理問題的研究綜述. 中國醫學倫理學, 16(3), 20-2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