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聊愈:合理情緒療法之走出失戀的陰霾
來自專欄解憂雜貨鋪6 人贊了文章
今天想聊一聊合理情緒療法對於很多失戀難過難捱的小夥伴,希望藉此你也可以找找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以下是一位諮詢夥伴的口述整理:
為了便於敘述,以下故事均採用第一人稱,故事存細節部分存在虛構:
也許你也曾經歷過「分手」的痛苦,深陷絕望、抑鬱、空落、迷茫、害怕、孤獨等負面情緒里,無法自拔。
四年前的夏天,我在南方讀書,認識了他。我是學生,他也是同級的學生。那時,她23歲,他24歲。
那個暑假,焦躁的天氣和心情,空氣里傳來了愛情的清新。
「知道我最害怕哪個數字嗎?」有一天,放學後,他眉頭緊鎖,難過地對我說。
「嗯?」
「7.26。我沒怕過什麼而現在,卻特別害怕這幾個數字。」
2014年7月26日,是我從南方飛回工作地的日子。
就這樣,我們的故事,在那個最近總冷不丁闖進心田來的地兒,發芽生長,卻終究沒能開出花。
那個地方,這裡沒有春暖花開、細雨綿綿的含蓄,也沒有秋風瑟瑟、落葉飄零的悲壯,更沒有冬寒料峭、白雪皚皚的蒼涼。四季如夏、鮮花常盛是她的風韻,藍天碧海、陽光熱辣是她的內涵。
陣雨來得快,烏黑的雲團滾動奔跑,折回跑時,雨在後面追,卷著痛痛快快的棕櫚樹氣息撲過來。
對那個地方,脈絡分明的記憶,分手後的一個多月,折磨得我徹夜難眠、苦痛難言。
那裡,已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可我,再尋不出回去的理由。
在一起的前兩年,我在上海念研究生,他在南方兢兢業業的工作。
兩年後,2016年,我也碩士畢業參加了工作。他們家經濟條件不好,念大學後,我盡全力在經濟上支持他。
四年來,內心的掙扎,是有的。地域的差距,令我的不安全感與日俱增,但卻又不舍離開。因為,他總說,等我畢業,我會去彌補你,你就不用那麼累了。
那幾年,關於未來的計劃里,都有他。就這樣,又過了兩年。直到去年7月。我從上海返回那個回憶滿滿的城市去見他。我找到了他,可不是他一人,他的身邊,多了一個女孩。那一刻,我的世界,坍塌了,眼淚決堤,倉皇出逃。
他沒有道歉,沒有解釋,發了一條「你走吧,我喜歡上別人了,快一年了,現在過得很舒服很開心」,之後拉黑了所有聯繫方式。
黑色的夏天
我休了一個禮拜的假,拉上窗帘,躺在床上,蒙頭睡了三天三夜。無法言說的痛苦抑鬱緊緊攫住了我。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怎麼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呢?我無法接受他連解釋都沒有的離開,我需要一個理由。我還抱著希望。
於是,有一天深夜十一點多,我借室友的手機撥通了他的電話,接電話的,卻是那個姑娘。
那一刻,一計更重的錘,扎在了我本來已經脆弱不堪的心上。眼淚,終究是幹了。
朋友們心疼我,用各種難聽的話,大罵他的無情無義.....她們安慰我,她們陪我吃飯,想辦法轉移注意力,也絲毫沒能減弱我內心的那份苦澀與絕望。
那一個多月,黎明醒來時,成了我最害怕的時刻。
我迷戀起夜的黑,我害怕白天的到來,因為到了白天,我就會清晰地意識到,四年來,自己精心構建的那個有他的未來,已經被攪碎了。未來的路上,只剩下我一個人。心被掏空,生活失去了支撐。
怨恨、害怕、孤獨,令我陷入抑鬱狀態。一個月下來,體重降了8斤。
人,身心一體,內心的負面情緒若是累積到了臨界值,身體就會發出警告。行屍走肉、寢食難安半月後,有一天早上去上班,在地鐵口,眼前突然一黑,差點暈倒過去,我意識到了自己狀況的嚴重性。
各種方式都試過,情緒仍舊低落後。
以下是利用合理情緒療法的辯證:
探索內心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讓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事情本身無所謂好與壞,但當人們賦予事件自己的偏好、慾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
如果某個人有正確的信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則,錯誤的思想及與現實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產生情緒困擾,因此只有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造成人情緒困擾的不合理信念,並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信念,才能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就是——ABC理論。
A代表誘發性事件,B代表人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後,個體情緒的反應和行為結果。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結果C,但是合理情緒療法堅持,情緒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態度、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認知過程,引起C的並非A,而是人對A產生的某種看法,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從而產生的某些觀念B。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B來改變、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駁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使之轉變為合理的信念,最終獲得新的情緒和行為,收穫快樂的心態。
而由於受到外界刺激A,人產生的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這三方面的特徵:
第一:絕對化的要求,也就是說,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一旦某些事與他的意願相悖,人就會難以接受和適應,陷入困擾中;
第二:過分概括化,指的是以一件或者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第三: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信念。
剖析故事主人公:
好像是大霧瀰漫的海面上,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個燈塔一般,內心似乎頓時亮堂了好多。通過語音和我傾吐,運用ABC理論,認真分析起自己因為「被分手」後抑鬱無望狀態。
自我分析過程:
事件A:失戀,他喜歡上了別人,瞞著我和別人談戀愛
情緒C:抑鬱、絕望、恐懼、怨恨、痛苦
不合理信念B:
1.絕對化要求——我和他交往了四年,付出了四年,愛了四年,他也該和我一樣一直愛我,不離開我。他會去彌補我。可他選擇背叛,太不公平,太讓我傷心;
2.過分概括化:他背著我愛上別人,這件事,就說明他是個極端不負責任的人,他就是個人渣,他從來也沒有愛過我,他就是個騙子,而我自己竟然會愛了一個騙子四年。
3.糟糕至極:我都28歲了,我又不是那種一下就能走出來的姑娘。我的人生就完了,我再也愛不上別人了,我註定孤老終身了。
那一個多月,上述這些不合理信念深深折磨著我。
當我理性面對自己的痛苦,開始對上面的信念進行了駁斥。
駁斥D:
1.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必須去愛我?難道僅僅是因為我付出過,我還沒有改變對他的愛嗎?難道我就能保證自己對別人一直愛戀如初?
2.我愛他,我為他付出,那是我自願的,他並沒有強迫我這樣做,那我有什麼理由強迫他?難道對他公平嗎?
3.他做出那樣的決定,一定也有他自己的理由,我有什麼權利要求他必須按照我的意志做事
4.如果我愛過誰,就要他一直愛我,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這種絕對化的要求太不合理了呢。
5.他愛上別人了,我就能否定他以前愛過我的事實,認為他是個騙子嗎?這樣是不是也很真實
6.雖然28歲了,沒有了愛情,但我是從985名校畢業的碩士生,我有自己知識,我還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我還有一顆努力的心,我怎麼就能認為自己一無所有,再也嫁不出去了呢?這完全是誇大其辭,自己嚇唬自己。
一念之轉即是新生
對自己不合理的觀念進行駁斥之後,我有了新的認識。
新認識E:
1.每個人都有選擇愛的權利,他可以去選擇別人,我也可以有自己新的選擇。
2.要求別人按照我自己的意志來對待我,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無法改變別人。我只能做到像希望別人對我那樣去對待別人。
3.雖然互相愛慕、相守一生是件好事,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看緣分了呢
4.感情上始終如一當然很好,但人的感情也會變化,不能要求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始終不變地發展下去
5.人生何時重新開始都不晚,只有應該結婚的愛情,而沒有應該結婚的年齡。28歲時,多麼美妙的年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那個對的人,就在轉角處。
轉換一種認知方式,迎來的,就是全新的世界。
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
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
不知道為什麼會認真記錄這個素昧謀面的女生的故事,大概共情能力不錯吧。
最後,唯願你也可以運用此理論解決自己最近的困惑,它可以是工作,戀愛,家庭的各方面的問題。其實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你所有的絕對化要求都是你對對方或對工作關係的期待值高於實際值。其實你不妨把對對熱戀時對對方的美化,一步步拉開帷幕,其實對方也是普通人一枚,是你的喜歡你的愛使得他與別人不同。
Anyway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理論是客觀的,故事是過往的,揭示傷疤痛快療傷的勇氣是真誠的。人生的深度恰恰就在於一跌一起的空間。不求攀登高峰,只為經過風雨依然站立!曾陪一段勝過從沒遇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