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西虹市首富很丟人嗎?

喜歡西虹市首富很丟人嗎?

來自專欄巴塞電影2,931 人贊了文章

開心麻花一出手,票房地震無敵手。

《西虹市首富》第一天2.22億,第二天2.67億。

兩天之內,近5個億的票房,什麼概念?

《我不是葯神》再怎麼神奇,公映2天內的票房不過4.1億。

《邪不壓正》上映16天、《摩天營救》上映9天,剛剛賣到5億多。

在這個原本屬於「30億葯神」的觀影周末,西虹市的強勢崛起令人喜上加喜。

許多愛看喜劇的小夥伴表示,《西虹市首富》上座率賊高,現場笑果極好,很久沒看過這麼爆笑解壓的電影了。

3年前《夏洛特煩惱》的餘溫,沈騰和開心麻花的品牌效應,在這個夏天瘋狂變現。

奇怪的是,在票房飄紅、現場火爆、觀影人次破千萬、上座率100%的同時,評論界竟然對西虹市一片惡評。

首映當天,各大評論區全是罵聲。

誠然,作為一部商業定位的搞笑電影,作品本身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最受詬病的「足球賽」橋段,與影片主線嚴重脫節,更像是一個單獨致敬《少林足球》的短片。利用球賽強行煽情,許多觀眾感到莫名其妙。

此外,西虹市的搞笑方式,確實有些過分刻意,不如夏洛特來得高級。

整體上,《西虹市首富》有一種「故意逗你笑、故意用沈騰逗你笑、故意用沈騰和他朋友們的誇張表演逗你笑」的語境,觀眾很容易跳戲,代入感不強。

「夏洛+林真心」作為一大賣點,實際的呈現效果並不理想。全片愛情線飄忽不定,男女主角感情的萌生、發展、波折和定情都沒有明確交代。最後莫名其妙的結婚生娃,好像只是為了在結尾計算養娃成本。

這些電影自身存在的缺陷,當然有必要接受批評。

但是網路影評第一陣地「豆瓣電影」上的情況,卻令我十分費解。

首映日當天6.2的評分,與實際票房形成鮮明反差。全豆瓣鋪天蓋地的惡評,讓很多剛看完電影的觀眾懷疑走錯了放映廳。

第二天,隨著觀影人次翻倍,評分從6.2提升到6.9,評論區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頭一天的一邊倒不見了。

不只豆瓣,在微信電影號上也存在類似情況。

首映日當天發布的文章,清一色全是差評。第二天開始,陸續有頭部大號發聲支持。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不相干的兩部電影。

褒貶不一的影片有過很多,但像西虹市這樣一天一個樣兒的口碑,絕不是尋常現象。

按照我國優秀青年導演畢志飛的論調,這絕逼是豆瓣系惡勢力在暗中搞鬼。

拋開陰謀論不提(可能性很低),影評人們對《西虹市首富》破口大罵,已是不爭事實。

看看這些飽讀詩書、閱片無數的職業或業餘或湊數的影評人,對這部高票房電影的評價吧:

屌絲擼管電影

農民工專用電影

李毅吧專供電影

低俗噁心的垃圾喜劇

罵電影的事兒常有,但是把上千萬觀眾都罵進來的事兒,我真是頭一回見。

他們不探討電影本身,專攻電影外圍的價值觀念。

什麼跪舔屌絲啦,侮辱女性啦,醜化富人啦,三觀不正啦balabala……通通都是事實之外的主觀臆測。好像別人都是票房韭菜、行屍走肉,就他自己懂電影、有思想。

前文所說影片本身的那些缺陷,根本支撐不了他們謾罵式的撒潑打滾。

為了宣揚自己的評論立場,不惜侮辱影片背後的整個文化群體,也是沒誰了。

雖然這樣說有些露骨,但事實就是如此:

罵《西虹市首富》的這幫人,他們罵了好幾億人。

沈騰和開心麻花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最具價值的喜劇品牌,與相聲界的德雲社、脫口秀界的笑果文化鼎足而立。

但是,在商業成功的另一面,他們正在面對「通俗文化品牌」的集體困境,即市場反饋與專業口碑的負相關——

觀眾越愛你,評論界就越罵你。

第一個面對困境的人,大概是當年的本山大叔。

趙本山「領銜春晚」21年,幾乎成為笑星的代名詞。但是他和背後的二人轉文化,始終處在「低俗」的評論陰影之下。

一部分南方觀眾和大多數華人華僑認為,趙本山就是一個侮辱殘疾人的粗鄙演員,醜陋且不好笑。

這種指控,在北方觀眾看來簡直莫名其妙。

趙本山大力推廣「綠色二人轉」,極力在小品舞台上推陳出新。可惜直到他隱退,也沒能扭轉錯位的輿論批判。

郭德綱和德雲社,在這方面受的罪格外多。

崛起之初,由於網路傳播迅猛,曲藝界官僚頗感危機。他們掀起「反三俗運動」,意圖打壓漸成氣候的小劇場相聲。

從那時起,郭德綱化身「不慫硬鋼」,以一段《我要反三俗》強勢回擊。

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通俗觀念,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這種觀念在老百姓看來很接地氣,但是對「電視相聲演員」和主流評論界來說,那就是「低俗庸俗媚俗」的洪水猛獸,簡直大逆不道。

2010年德雲社陷入絕境,棺材板幾乎都要蓋上了。幸得貴人相助,德雲社死裡逃生,腳踏實地步步耕耘,這才有了今天。

現今網路上流行的咪蒙式朋友圈文章、YY爽文網路小說、快手抖音短視頻和各種網路遊戲,無一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產品。

它們擁有巨大的市場體量和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無論哪個品牌,在評論界都被罵得體無完膚。

由此可見,通俗文化的「必經之罪」,就是評論界扣給內容創作者的「原罪」。

其實,「叫好」和「叫座」的矛盾由來已久。

在電影發展的百餘年歷史中,這是一個無法破解的世紀難題。中國如此,外國也是一樣。

其中原理,說白了很好理解:

為普通觀眾服務,作品難免缺乏藝術的、文學的、哲學的內涵,形式上難免通俗諂媚,評論人自然不喜歡;

那些符合評論人口味的藝術電影,普通觀眾很難看懂,或是壓根就懶得去看,很難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贏評論口碑,輸商業票房,是為典型。如果沒有那一跪,票房會輸的更慘。

從社會角度講,這其實是「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激烈碰撞。

目前我們國家的「社會精英」,大概由三種人構成:

一是極少數的世家子弟,比如高曉松,祖孫三代都是名家;

二是少數的知識分子,包括80年代的大學生、2000年前後的研究生、近些年的博士生;

三是佔大多數的,以精英自居的普通人。(請允許我不懷好意的嘲笑3秒)

說來諷刺,同樣都是國內大學的畢業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有些人不願與同類為伍,喜歡拿自己當人上人。

而平民文化,則是來自數以億計的普通百姓。

從二線城市往下數,地級市、縣級市、縣城、鄉鎮、農村,中國的大多數人都活在這裡。

最近10年,中國平民成了全球市場的新寵。各行各業的風口,都奔著我們的錢包奔騰而來。

所謂「國富民強」中的「民」,指的就是這部分人。普通老百姓的力量,在任何年代都是驚天動地的神力。

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互不相容,各自擁躉在網上互相詆毀,已成習慣。

精英管平民叫「臭屌絲」,平民管精英叫「臭公知」,二者之間唇槍舌戰不斷。

今天的互聯網文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設起來的。

每當熱點事件發生,精英和平民總要站隊互噴。

之前沸沸揚揚的轉基因論戰,平民說轉基因應該強制標註、嚴格管控;精英說文科生沒資格談論科技,理科生應該尊重科學研究、支持轉基因。

由於科研的話語權掌握在精英手裡,單從網路言論上看,好像是精英階層贏了。但是最終,農業部還是用一紙公文,宣告了平民階層的勝利。

電影評論方面,精英和平民各有發聲渠道,針對同部影片各執一詞的現象屢屢發生。

《我不是葯神》引爆觀影熱情,精英說這是「偽現實主義」搞笑爛片,專門忽悠傻老百姓買票。

《邪不壓正》大多數觀眾看不懂,精英說這是觀眾自己的問題。

如今《西虹市首富》強勢崛起,精英們又開始掄起大棒,試圖將影片和觀眾一起拍進「卑賤」的深坑。

爭來爭去,本質上大家是在爭奪一種隱形特權——優越權

30年來,精英階層的優越權越來越低,德高望重的教授成了叫獸,學富五車的專家成了磚家,引經據典成了掉書袋……「知識分子一聲吼,全國人民抖三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而最近十年隨著網路發展,平民階層的優越權爆炸增長。從網路社區到微博微信,平民的發聲平台越來越多,公眾人物稍有不慎,分分鐘就被輿論大潮淹沒。

在新世紀前20年的尾巴上,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對優越權的爭奪日趨白熱化,這就解釋了「杠精文化」為什麼迅速躥紅。

當然,有爭論並不是壞事。民智開化的必然結果,就是爭論四起。

任何一個開智的人,都會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在日常生活之外,自我價值還要靠優越權去進一步實現。

這個時代,儼然就是全民爭奪「優越權」的時代。

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十分發達,但是精神生活仍然很落後。

說到底,這是整個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文化自信的民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基本輿論場,海納百川、捍衛對手說話的權利是基本談話場。

反觀我們目前的狀況,妥妥是一個以「醬缸文化」為基礎的,有你沒我、處處罵戰的斗獸場。

針對《西虹市首富》,喜歡和討厭都是你的權利。

但如果借影評之名,諷刺農民工、貶低普通觀眾,以屌絲之名打擊整個群體的文化價值——那就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了。

簡單來說,這是在作惡。

不過不用著急,文化發展有他自己的規律。

我們走在通往「文化自信」大路上,偶爾蹦出幾隻小鬼,並不影響前進的方向。

最後,如果你真心喜歡《西虹市首富》,如果你被逗得哈哈大笑,請不要收斂你的好評,大膽講出來。

喜歡西虹市首富,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文/鄧不利索


推薦閱讀:

TAG:西虹市首富電影 | 電影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