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來自專欄孩子都是天才,教育陪伴天才的成長8 人贊了文章

一個自主創業的人說:「我媽70歲了,我還和她說,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當時,台下一片嘩然;當時,所有人都很驚愕。

「你都這麼大腕了,市中心大平層住著,為什麼還讓70歲的老母親出去打工啊,這也太不孝了吧。」

他解釋說道:「其實你們不知道,老年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標感,也需要一份工作,體現價值。」

聽完他的演講,我被深深折服。很多人把讓老人退休後享清福,理解成了「把老人供著養著,讓他們混吃等死」。

於是,讓他們呆在家裡,大眼瞪小眼,無所事事。

往往看起來的至孝,其實是不孝。

當然,我們還分享了很多其他關於父母養老和育兒的觀念,都很有道理。

1

不久前,有一份調查顯示,很多人的需求在於:

(1)自己的健康與發展

(2)父母健康

(3)子女教育

有了錢,並不是拿著錢去享受、去揮霍,反而更加急切地思考,如何維持自己的發展,如何教育好子女、養育好父母,家族傳承意識愈發明顯。

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2

養父母

曾經的獨生子女,現如今大多長大成人、結婚生子,需要贍養老人和照顧孩子。

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也許可以給我們自己一點啟示。

(1)購買重大疾病商業險

每個人都有得大病的概率,尤其像一些惡性疾病,例如腫瘤、器官衰竭等。這類病,要麼不治,一治,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治療費用。

所以,很多人給父母購買重大疾病的商業保險。一旦得病,醫保報一層,商業保險報一層,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這對我們普通人的啟示在於:每個人面臨的風險都是一樣的。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到的。

無論是什麼人,我們都有義務不讓自己成為家人、朋友的隱性炸彈。一炸,就是一家子的未來。

(2)不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

朋友瑋瑋是兩家化妝品店的店主,年入在百萬以上,兩套房,可以算得上是標準的高凈值人群。

生了二胎之後,她很糾結,要不要讓母親過來帶小孩?倒不是怕請不起保姆,而是覺得母親究竟是母親,帶自己的外孫女,肯定會用心很多,而且也讓自己放心。

但她也非常擔心,帶兩個孩子,是一項任務很重的活兒,需要很多的精力、時間和耐心。老母親帶孩子,能不能撐得住呢?

瑋瑋找老公商量:「要不要讓我媽過來帶孩子?」

老公一口氣回絕:「不行,決不能讓父母老了之後專門為我們帶孩子。」

寧可花高價錢請好的保姆,也不能讓父母老了之後還要專門帶孩子。

曾有篇報道講述,山東有位李阿姨,63歲了,退休了,本來日子過得充實而且輕鬆,平時上上課,跳跳舞,時不時還能出門旅旅遊。

後來,自己的獨生女兒生了孩子,李阿姨不得不過去帶孩子,每天累死累活,伺候孩子吃喝拉撒,身邊也沒個說話的人。

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兒園,李阿姨原本想著可以休息一下了,結果女兒又懷上了二胎。李阿姨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操持家務,得了中度抑鬱症。

很多年輕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幫自己帶孩子,最好是全職,專門給自己帶孩子,自己就可以忙著工作,忙著旅行……

這是一種很蠢的做法。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帶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長大到可以上幼兒園有多麼辛苦,多麼勞累,需要多麼大的精力、時間和耐心。這些,年輕人都未必撐得住,更何況是老人。

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帶,超出老人的能量極限。孩子沒帶好,老人病倒了,兩頭忙,更慘。最重要的是,老人身體機制已經相當脆弱,容易得病,容易一勞累,大病小病一起來。我就見過帶孩子引發心臟病的老人,當晚去世。

不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是為人子女的基本義務。有時,你必須要依賴一下父母,但你一樣不能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

孩子是你的孩子,養育是你的責任,別把這份責任全部轉嫁到老人身上。

(3)支持父母工作

有些人很難理解:明明很有錢,為什麼還要父母出去工作。

為什麼呢?

千萬不要以為老年人退休了就應該什麼事兒都不幹,每天溜達溜達,打打太極拳,散散步,這就是讓老人享清福。

不然!退休後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死亡風險更大。

退休後,有工作(當然,指的是勞動強度在承受範圍內的工作)的老人,會更有存在感,更有目標和成就感。他們心底認為,自己並不是在吃閑飯,也沒有廢掉。自己的存在,對於家庭,對社會,依然意義巨大。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真的不要強制性地讓父母享所謂的「清福」,支持他們工作,支持他們找到退休後的晚年生活管理,這才是真正的孝心。

而且,父母工作有一部分收入,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份支持。

3

養育孩子

在養育孩子方面,很多問題也值得深究和反思。有些教育理念,可能和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相悖,但不得不說,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孩子會大概率更優秀。

(1)規矩意識

我們做讀者調查的時候,採訪過一位廣州受訪者。她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中層管理者,她非常注重給孩子培養規矩意識。

例如起床。

小孩子都喜歡睡懶覺,很多時候,當媽的喊一次,不理,喊三次五次,還是不起床。

這位媽媽和孩子約定:「我只會喊你兩次,如果你在我化好妝之後還是不起床,錯過了校車,那自己起床吃早餐,自己想辦法去學校,我不會送你。」

她是這麼說的,也一樣是這麼做的。當然,為了安全問題,她讓孩子爸爸在後面偷偷跟著孩子保護。

這就是規矩意識。社會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所謂成長,就是熟悉並遵守這些規律和守則。為人父母,就是要引導孩子培養規矩意識。

現在有一種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釋放孩子的天性,很多父母天然地理解,噢,釋放天性,那就不管了,放養,愛什麼時候上學什麼時候上學,這不是釋放天性,這是釋放惡性。

一日三餐的飲食規律,晝出夜伏的作息規律,社會關係的維繫規律。一個優秀的人,都有很好的規矩意識。

(2)「抗挫商」

很多人鼓吹情商的重要性,和人相處得舒服是最頂級的情商。而事實是,真正優秀的人,和人相處的時候,並不會讓人覺得舒服。

參加過一個高級教育論壇,與會人員都在憋著勁兒,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

在裡面聽到一個觀點,很受歡迎:「對孩子來說,培養他的抗挫商,遠比情商重要很多。」

所謂抗挫商,就是指孩子的抗打擊能力。

從小學到高考,十二年的中小學教育,就是一場持久戰,堅持、勤奮,愈挫愈勇,一次次過關斬將。

這種品質,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也尤為重要。

也希望你這樣告訴你的孩子:我們都還沒到拼天賦的時候,能熬過去的,都是肩上能扛住東西的人。

(3)生活美感

什麼叫生活美感?

前段時間我去北京出差,見到一個很久未見的朋友。

前段時間,他買了房,差不多五十平米。

但我去他家的時候,發現他們家真是很乾凈,面積雖然小,但處處透露著一種精緻和講究。

講兩個小例子吧。

他們家餐桌中央有一束花,這束花是每天都會變的。我每天晚上去他們家吃飯,發現每天的花都不一樣,時而玫瑰,時而月季,有時候又是菊花。

朋友告訴我:「他妻子是進行植物學研究的,每天都會把家裡的花換一換。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心情,他們希望孩子能感覺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美好。」

另外,他們家每天吃飯之前都會打開音樂機,放純音樂,鋼琴曲、古箏、簫或者是其他樂器的純音樂。

音樂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樂感,一樣能讓孩子在吃飯時擁有好心情。所謂幸福,難道不就是對一日三餐懷揣憧憬嗎?

所以,別老想著要給孩子買大房子、買好的玩具了吧,普通人一樣可以讓孩子富足:陪他看夕陽,陪他聽一首他最喜歡的歌,陪他在海邊玩泥沙,陪他去山上看星星。

4

幸福的家庭大多類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你覺得生活針對你時,可以去看看身邊人是如何經營生活的,也許你會發現,生活的美好就在你的指尖。

推薦閱讀:

怎麼教育孩子?青春期叛逆期如何教育?
維特童年教育孩子最管用的3句話
食育環球旅行見聞錄(七)美國可食校園計劃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與父母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