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北到北京,有多少條遼西走廊?地球知識局

從東北到北京,有多少條遼西走廊?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地球知識局163 人贊了文章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從東北到北京,有多少條遼西走廊?

NO.522-穿越遼西走廊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棉花

古代意義上的中國版圖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板塊,對外的交流通道並不多。向西北的河西走廊、向西南的茶馬古道、東南出海氣若遊絲的聯繫和通往東北的遼西走廊就是那時候的中華對外聯繫的主要通道了。

其實西北、東北、東南三個方向

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具有最重要的價值

但其實對中國歷史命運走向影響最大的通道——尤其是在古代歷史上——還要數通向東北的遼西走廊。這條通道連接著中華農耕文明、東北漁獵文明、蒙古游牧文明,三者有不少兼容之處。這也使得東北少數民族南下控制中原,或者中原王朝北上擴張疆域都成為了可能。

不過說起這條遼西走廊究竟在哪裡,很多人恐怕還要撓頭思考一下。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大名鼎鼎的遼西走廊到底是什麼。

一個被定義為通道的地區

遼西地區最早在歷史書上出現是在戰國時期。鎮守中原東北方的燕國擊破了當時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東胡,並在原來東胡的國土上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作為迎擊東胡反攻的前線。遼東和遼西這兩個地區性概念,從這時走上了歷史舞台。

燕國在燕山以南的土地實在不多

北方邊疆五郡比本土要大很多

燕長城也一直修過了鴨綠江

荊軻所獻督亢之地圖即燕國精華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製作)

(可橫屏食用)

在現在的地理地形看來,當時遼東和遼西之間的「遼」,就應該是南北走向的遼河下游。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指出,「遼東郡在遼水東,始皇築長城東至遼水」,似乎就是在呼應千年後今人的認知。

然而,在遼東遼西最早出現時,劃分東西的並不是遼河,而是在遼河平原曾經出現過的一座大澤,名為「遼澤」,或者也可以稱為「潦澤」,極言其廣大。

在遼河下游曾經有一片廣闊的沼澤

至明清時期才逐步消失

(下圖河流為現代河流位置,與古代有出入)

在遼澤以西的這片地區,也就是中原和東北相接的前線,從燕國時代開始就成為了漢人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重點地區。這裡的文化和歷史,也就一直顯得漢胡參半,和兩邊的華北平原與遼河平原有明顯不同。

這種歷史上的差異

在中華民族充分融合的今天

仍然能在地方方言上看到痕迹

這也是所有通道性地區面臨的一個困擾——它很難被周邊的某一個勢力完全、持久地控制。周邊幾方爭奪這一地區控制權的過程,也就是這個通道地區上的文明形態發生持續變化的過程。遼西在歷史上一直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板塊,很有其基礎。

在燕山與遼澤之間的中間地帶

(可橫屏食用)

這也讓遼西成為了一個相當複合的概念,囊括了醫巫閭山以西,北至西拉木倫河兩側,南至燕山以北,包括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小凌河、灤河及其支流地區在內的廣大地區。用現代的行政區區劃來看,這個地區也不僅僅是遼寧西部,更包含了內蒙古和河北的一部分。

如果加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

就圍定了一個相當大的範圍

(可橫屏食用)

這片土地上的山巒迭起、河流縱橫、周邊民族勢均力敵,天然就是一個容易誕生歷史故事的地區。溝通各個文明之間的通道,也就悄然在這個地區形成了。

以平剛為核心

和人們想像中的遼西走廊不同,歷史上的遼西通道並不是只有一條,而是有四條組成。今天溝通東北和華北之間的那條最重要最寬敞的濱海大道,在宋以前還是很不穩定的。至少那時候的這條通道還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車馬通過。古代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遼西走廊其實是一些並不好走的山路。

這條眾人熟知的通道

宋以前還無法支撐大隊人員通過

這些通道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並且隨著兩側人員貨物的流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到了戰國時期,從華北進入東北的眾多道路已經殊途同歸地歸併到了平剛(今遼寧凌源安杖子)到柳城(今遼寧朝陽)的通道上。這一段不短的通道,也就成了濱海大道出現之前,通往東北腹地的一條主幹道。

當年翻山越嶺到朝鮮也是真不容易

(可橫屏食用)

但由於出發地不同,古遼西走廊進入平剛前的路線還有三個主要的選擇。

最早得到開發的是盧龍-平剛-柳城道,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在經濟和軍事上的作用也最大。此路出喜峰口,沿灤河北上至平泉,到達右北平郡平剛,東至白狼城(喀左黃道營子),再沿大凌河到達柳城(朝陽),由柳城越過閭山進入遼東。

盧龍-平剛-柳城道

(可橫屏食用)

這條遼西通道在戰國時正是燕國和東胡對抗的前線,燕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一次酣暢大勝就是由大將秦開率軍走這條路徹底擊破了胡人。中央政權似乎由此意識到了這條通道的作用,在後來的歷史上反覆修繕和使用之,一直到漢朝達到了巔峰。

東胡西擴激怒燕國

秦開率兵東進把東胡打滅國

還一路把朝鮮人打回了鴨綠江那頭

燕趙猛士不是吹的……

(可橫屏食用)

走這條通道到達平剛後,沿老哈河北上,就能直插匈奴左賢王庭,因此西漢朝廷極為重視對這條道路的維護。現在考古工作者已經在這條通道上發現了眾多西漢設置的軍事據點,大者城牆東西長1800米,牆基寬10米,城外還有護城河,儼然是古代的中型城鎮了。

西漢時期遼東長城列燧遺存

驃騎將軍霍去病北出拿下左賢王庭,就是西漢長期重視這條盧龍-平剛道的最終結果。只要國力允許,就算沒有天才將領出現,漢軍也能長久保持對匈奴政權東側的高壓力。

當然在中央王朝的衰落期,比如東漢末年,東北少數民族也能通過這條通道對中原產生巨大的壓力,比如烏桓人。曹操統一北方之後與烏桓人在此進行的決戰,也似乎在彰顯這條通道的價值。

比這條通道更偏東的道路是從無終(今天津薊州區)出發,經令支(今遷安)過灤河,沿灤河支流青龍河北上,至青龍河上游進入大凌河西源,直達平剛。也可以從青龍河中上游折向東北,進入大凌河南源(漢代稱白狼水)要路溝,再沿白狼水達白狼城,從白狼城東北行直達柳城,可稱為「無終道」。

令支-柳城通道

這條通道也是從商朝就已經出現,只是因為盧龍道的強勢而沒有展現出價值。唯獨在東漢中原衰落、烏桓興盛的年代裡,無終道承接了更多的商業價值,變得繁榮起來。只是這條道路的通行效率比較低,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時期能夠繁榮。

三條道路中最偏西的道路是走北京密雲古北口北上,至灤河上游支流,渡灤河向東經過承德、平泉抵達平剛,可以稱為「古北道」。

古北道在中原王朝和東北民族互動激烈的時期其實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在蒙古崛起的時代突然異軍突起,一度非常興盛。但也僅此而已,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更長的歷史上才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對手。

古北口-柳城通道

這三條通道,在濱海通道尚未徹底開通的年代裡,是遼西走廊的真正代表。但在濱海走廊徹底成型之後,這三條道路的價值都大大下降了。

真正的遼西「走廊」

其實誰從地圖都能看出來,遼西走廊的真正形態應該就是G1公路。這條道路距離最短,又是在狹長的平原地區通行,無論是對於大規模部隊的通行還是大宗貨物的貿易都是最方便的通道。但這條道路的成型卻是很晚的事情,直到遼金時代才成為了遼西走廊的代名詞。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條道路濱海,地勢低洼,一旦海洋漲潮就會成為一片澤國。古代對海洋的漲落基本沒有什麼控制辦法,一旦堤壩被沖毀,道路就會常年不通。比如在西漢,元帝之後天災橫行,這條通道就經常被海侵,朝廷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修復,對東北的控制也就大權旁落了。

如今的濱海大道(畢竟古代沒水泥)

但這並不說明統治者就不重視這條通道。相反,皇帝們似乎都非常熱衷於在這條通道上行走,來展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雄心壯志。秦始皇修馳道,東方的端點就在這條通道上的碣石(今遼寧綏中),秦二世也由李斯陪同沿著這條道路走到了遼東而還。

後來曹操征服烏桓、司馬懿彈壓公孫氏之後,也是沿著這條路班師凱旋,他們野心也由此彰顯無遺。曹操的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可以說在這條遼西大道完全可以通行前,這條路可謂一條帝王之路。

那始皇帝見得的

孤也見得

在古代,這條帝王之路其實分為兩段,第一段從薊(今北京)出發,走無終一路向東到臨渝關(山海關)出關後沿著渤海岸一直到碣石(綏中)。隨後帝王們可以從碣石向東北走,經過興城、錦州,最終進入遼東。

四條遼西走廊

(可橫屏食用)

在東北少數民族徹底入主中原的遼金兩代,修繕連通老家和被統治地區的快捷通道當然成了統治者最關心的工程。遼西走廊的濱海大道終於得到了足夠的經費和人力去營建。根據辛德勇的說法,是「經過有金一代的經營,終於完成了傍海道的開闢,遼西走廊展現出雛形。」

這條傍海道的徹底成型,為華北和東北之間的商業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但也讓雙向的軍事鬥爭變得更為慘烈。北方少數民族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漢人撰寫的史書當中,讓政權的更迭變得越發頻繁起來。

這便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

1.崔向東. 遼西走廊變遷與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34(4): 102-108.

2.崔向東. 論遼西地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J]. 渤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1: 008.

3.王海. 燕秦漢時期遼西走廊與東北民族關係[J]. 南都學壇: 南陽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2013 (1): 18-23.

4.辛德勇. 論宋金以前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 (2): 106-113.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


推薦閱讀:

紅林悟道《韓非子-有度》 第十六章:權勢
踐行「文化+」理念的幾點思考
擁有什麼可以適應未來?擁有兩個字就可以適應未來!
我的新書《持劍者心傷》已開啟全網預售。

TAG:人文 | 東北 | 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