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煜與納蘭容若有感(部分摘抄自書中)

讀李煜與納蘭容若有感(部分摘抄自書中)

2 人贊了文章

很多人說納蘭容若的詞風與李後主很像,突然升起來一股想要了解李煜的衝動。

因此,現在我覺得他們既像,又不像。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便是「天教身願與心違」以及那簡簡單單的願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生一代一雙人」。可惜,造化弄人,雖然當時都許下了相守一生的誓言,然而,納蘭容若之妻盧氏難產而死,李後主之妻大周后娥皇病死。驚為天人的是,納蘭容若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有江南才女沈宛一見傾心;後主在最艱難的時期也有小周后嘉敏默默陪伴,從這點來說,他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而那無奈的「天教身願與心違背」。他們都生錯了地方,容若乃康熙年間一代權臣明珠之子,少年進士,御前侍衛,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賴,可偏偏他是那樣的孤傲清冷,無心權貴,終其一生在無法掙脫的樊籠里掙扎,年輕的心終究難以承載理想與現實糾纏不清的矛盾,三十一歲便抑鬱而終;而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本無心爭奪皇位,可皇位偏偏落在了他頭上,可他是那樣的純凈,優柔,終究落一個國破淪為階下囚的結果,不過,李煜的詞終究對於北宋起到了無法磨滅的影響,使得宋代文人都好寫詞,將詞這一民間題材發揚光大。

說起來,只不過因為他們都有著純正的赤子之心,在紅塵之中仍保持著以純凈的心來面對世界,這本沒有錯,只是,生不逢時,終究怪罪於不夠成熟,

可,我又覺得他們不像。

從詞的角度來講,前期的後主的詞深陷於傷春悲秋之中,後期就有了一種國破家亡的憂傷與悲拗,而且李煜的詞中用詞從不避諱一個帝王對於妃子的深情,毫不顧忌帝王的尊嚴,詞中也經常用一些香艷曖昧的詞語,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他曾經與大周后的幸福過往以及相思離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竟是李煜在四十二歲生辰那日的絕唱,此後,趙光義便再也容不下他,賜了毒酒;而納蘭的詞中,則多了一些清冷與憂鬱,他就像一片雪花,不屬於這俗世,卻也終究無法存活。容若的詞不僅有和盧氏的,還有與初戀表妹的「一生一代一雙人」,不僅有與知己好友們暢談的,還有跟隨康熙北巡是塞北的豪邁「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從孤獨的角度來看,李煜在那個靠鐵血與強權,陰謀與手段,野心與慾望爭得一席之地的亂世,卻偏偏生了一顆七竅玲瓏,敏感多愁的赤子之心,他的清絕與周圍格格不入,只有一人默默品嘗著憂傷與寂寥,很多人說他只知沉迷享樂,鋪張奢靡,然而,這不過是他逃避現實的方法而已,醒來之後,驀然回首,恍如一夢罷了;而在我看來,納蘭容若比李後主更多了一分責任感,他竭力的回報所有有恩於他的人,兢兢業業的擔任了七年康熙皇帝的御前侍衛;納蘭容若還比李後主多了一分俠肝義膽與豪邁之情,在於顧貞觀合力營救吳兆騫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作為正宗的滿清八旗子弟,豈有不精通騎射的道理,只不過,文學方面的造詣更被世人津津樂道罷了。

李煜,縱情於色,歷經榮辱,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刻,自我超拔。

納蘭容若,看透了名利皆空,卻執著於情劫,情在不能醒。

他們卻都有深深的佛緣,一個自號蓮峰居士,一個自號欏伽山人,可能正如《心經》中所述:「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可能從小熟背《心經》使我更能理解一點他們的心境吧。

還有,當年乾隆在看過《紅樓夢》之後大呼:「此蓋為明珠家作也。是了,曹雪芹的小說中賈寶玉的原型很可能便是仿照納蘭容若再融合自身所見所聞以及腦中構思融合而成,很有力的一個證據便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實乃納蘭容若的至交好友。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風笙休向淚時吹,斷腸更無疑。

——李煜

推薦閱讀:

年譜 ? 納蘭性德 | 翩翩濁世佳公子
【毛筆行楷】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
《絕妙好詞》 納蘭性德

TAG:摘抄 | 李煜 | 納蘭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