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宗教改革] 高派教會的先驅:勞德主義運動(一)簡介
7 人贊了文章
本文並非原創文章,由本人翻譯自Benjamin Phillips的博客文章,其為約克大學博士,聖樂家,但做了部分配圖以及可能的解釋說明,故可能在某些細節上與原文存在偏離。僅供興趣研究和交流所用,故不可轉載。
封面照片是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復原的勞德禮聖餐中的聖道禮。
「在神聖之美中禮拜上主」——勞德主義,和它在伊麗莎白和斯圖爾特時代對英格蘭教會之禮儀與音樂生活的影響
貫穿英格蘭教會的歷史,一系列的運動,塑造了其信仰和社會生活的形態。這些運動扮演了極其有力的角色,他們決定了禮拜儀式的形式和音樂,甚至在更近代的的一些塑造英國國教會的思想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們同時也影響到了當時以及現代的音樂實踐,學術以及合唱的參與者,甚至也影響到了作曲家和其作品的流行趨勢。這些運動中的一部分著實非常有名,比如牛津運動和清教運動,但同時還有一些現在並不廣為人知。
後宗教改革時期中對清教運動的反動,勞德主義運動(Laudianism),就是這其中之一。某種程度上,他們在更廣泛的教會和社會之上,遺留下了他們的痕迹-----禮拜中的頌讚和榮耀,高度保守主義,教會和國家間的交聯,而且同時也在我們教會中的一些更實體的遺產上有所表現---「祭台」和其上之物,聖餐餅,祭衣,甚至是祭檯布。五百年之後,在世界上的每一座安立甘教堂當中,每一個主日之時,我們依然能實在地感受著這些來自於勞德運動的實體遺產。許很多人也許會設想,既然這些過去的改變在現在依然那麼顯然,是不是勞德運動對我們教會的整體生活,都確然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而,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自與羅馬教會分裂以來,近五個世紀,音樂與禮拜儀式之間的(在我看來的)有過的唯一之矛盾。國教會中的,不論禮儀的改革還是強化的主要運動們,一般來說是與音樂發展齊頭並進的。牛津運動中可以看到對素歌(額我略聖詠)興趣的復生,並導致了在安立甘教會中伯德(Byrd)和塔利斯(Tallis)拉丁音樂作品的復興,同時引進了不少歐洲大陸的復調曲目。「清教徒」和後勞德主義者共同見證了「旋律聖詠」的迅速崛起,並逐漸在安立甘教會中和其他非國教教會中普及。那麼當時的勞德主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這一最終讓一位大主教和國王共同殉道的運動的成就又是什麼?
勞德運動:它的目的以及理念
這一運動雖與威廉·勞德(William Laud 1573-1645)緊密相關,故稱之為勞德運動,但該運動實則開始於國教會內的派系之爭,這一爭論開始於被朱迪思·馬爾特比(Judith Maltby)稱為的「長宗教改革」,甚至在某種形式上,最遠可認為持續到了19世紀初期,牛津運動的數年之前。這一漫長的改革,實際上肇始於伊麗莎白時期,並且實際上,某種程度上發源於伊麗莎白一世她自己。到那時,英格蘭國教會已經穩固地與羅馬天主教的聖統制分離,但是,也不是一個完全的清教的抗議宗教會。就像許多其他有類似情況的的組織,並且確實地,國教會的認同危機逐漸顯現。對於羅馬天主教,他們實在地認為英格蘭教會是「......一個虛假的教會,其追隨者乃是異端,或者充其量,是裂教者」,與此同時,那些還決定留在國教會內的清教徒,感覺這只是一個」半改革的「教會,並且拒絕那些「羅馬教宗的碎片」,包括了法衣,尤其是等級體制,特別是天主教的三級聖品制。可以確定的說,勞德運動曾是,如帕特里克·科林森(Patrick Collinson)那時在他的文章標題中所寫,是反教宗主義者同時也是反清教主義者。勞德主義者對國教會的觀點,按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描述,為盎格魯的教會(Ecclesia Anglicanum),是介於羅馬天主教與北歐抗議宗教會的中間道路(via media),可以說確實揭示了不少事實。這一點其實在他們的禮拜形式上有所表現,從他們曾任職的地方和勞德運動的追隨者的人生軌跡上也可以看出。
就像許多國教會內的運動一樣,勞德運動並非在地理上是統一的。如後來的牛津運動,大部分關鍵人物之間都有聯繫——當然,在這場運動中,皇家禮拜堂在推動並在給予保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與後來的運動們不相同的是,勞德運動是自上而下由主教們主導的,由蘭斯洛特·安德魯斯(Lancelot Andrewes)和威廉·勞德領導,並且包括進了其他一些主教,包括達拉姆的約翰·科森(John Cosin)主教和巴斯和威爾斯的托馬斯·肯(Thomas Ken)主教,埃克塞特的拉爾夫·布朗里格(Ralph Brownrigg)主教以及諾維奇的安東尼·斯帕洛(Anthony Sparrow)主教。在這段時間裡,主教們的追隨者可能相當多,包括許多地方的專職教士,以及那些願意協助他們的主教的助理神職人員。這是一場個人運動---一場有著深厚情誼和忠誠的運動。約翰·科森和勞德親密的私人關係,讓他在他部下彼得·斯馬特(Peter Smart)向大主教事務官對他的控告中獲勝,並且最終讓控告者反被驅逐。雖然在勞德運動的全盛期,科森本人其實較少涉足宮廷,但許多其他的勞德主義者至少是熟悉國王的侍從的,有時甚至也和國王本人關係親密。另外,詩人和牧師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以及一個與勞德運動相關的是一個位於小吉丁(Little Gidding)的修道社區的建立者尼古拉斯·費拉爾(Nicholas Ferrar),雖然實際上赫伯特·本人實際上不如費拉爾在小吉丁那樣「高派教會「,但也有證據顯示他對Leighton Bromswold教會的改造實際上受了勞德主義在講道與讀經分離這一觀點上的影響。赫伯特對他教會的改造正示範了胡克所相信的「中間道路」:一個對聖經崇信的教會,同時結合理性和傳統。前者至少在理論上說,對新抗議宗信徒應該有吸引力,而後兩者則能包容部分有天主教傾向的人。這樣的教會,像他們所呈現的那樣,是一個積極的姿態,見證著上帝的普世性和上帝的國通過在地的,當然也是不完美的的盎格魯教會而做工。
總體來說,作為一個團體,他們接受君權神授理論。這其實並不讓人驚訝,因為他們之中許多都是宮廷神職人員,他們或許依然記得,並且應當也意識到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所聲稱對教會的最高首領權(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伊麗莎白一世她自己,則在1559年通過的至尊法案中使用了教會的最高長官一詞(Supreme Governer,和首領有所不同),並同意在使用該頭銜的同時,也使用「信仰的守護者」這一教宗1521年賜予其父的榮耀。因此君主作為教會的守衛者,通過基督,是被憲制性地接受的,並且在三十九條信綱中的第37條中被強調。在這理論中,君主的角色,是受呼召並且祝聖的,這給了勞德主義者保護。他們其中一些在伊麗莎白一世的宮庭上作為高級神職人員,也成為主教和她的樞密會成員,這保護他們免受希望廢除主教制,並推行歐陸新教理念的清教徒的攻擊。君主的神聖權利在詹姆士一世時代被再一次強調,在「論君主的神聖權利」一書中,他比擬自己為舊約中的君王,並將他們和上帝,祭司以及臣民之間的關係加於了自己。對於勞德主義者,這些理論可被接受,他們對教會中君主的位置的神學觀點現在被君主所認可,而反過來,就像舊約前輩一樣,他們也高於其他人,由上帝通過聖職任命而分開,祈求上帝(和國王)並為他們照顧子民。這切實的契合了了一些勞德主義者,例如蘭斯洛特·安德魯斯(Lancelot Andrewes),對司祭職位之尊嚴持有的觀點,同時這讓人想起羅馬天主教會:聖職制度將司祭從其他眾人中分開來,並經由上帝賜予的權力代表上帝做工,並在宗徒統緒中作為神的司鐸。蘭斯洛特·安德魯斯,以及其他激進的勞德主義者看來,羅馬天主教的觀點是正確的,因這是教會傳統的一部分。可以確定的是,勞德主義者是沒有完全統一的理論的,他們的實踐和觀點各不相同,這可能也是勞德運動缺乏長久性的一個原因。
在君權神授理論,關於聖職主義觀點們和胡克的中間道路理論之外,運動中的團結力量是它對「聖潔之美」的熱愛。這一術語,取自詩篇第96首,與該運動的關鍵理想完美契合,通過"歌"(第1節),通過"宣揚"(第3節),並通過"榮耀"(第6節),展示了永恆無價的禮拜之美。這首聖詠詩與音樂之間的聯繫是驚人的,雖然我們以後將會發現的勞德運動對英格蘭教會音樂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頌唱的聖詠集和其他重要的文字,被勞德主義者和新抗議宗信徒共同繼承,雖然兩者的表現有所不同。
作為一首詩歌,這首聖詠詩可以被視作是切實的「勞德主義的」,第三節和第四節可為君權神授理論的辯護,而從第六節開始,對上帝,國王和神職人員的隸從則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唯有第九節中的「聖潔之美(beauty of holiness)」乃是勞德主義者自選的座右銘,如果用一個修道院術語,這就是他們「戒律」(rule of life)。這些都將實在地測試這個教會的極限,並宣告出兩個最重要的支持者:威廉·勞德和查理一世。
詩篇第96
(此翻譯實際取自思高聖經,無教派觀點,僅為個人偏愛)1請眾齊向上主歌唱新歌,普世大地,請向上主謳歌!2請向上主歌唱,讚美他的聖名,一日復一日地,宣揚他的救恩。
3請在列邦中,傳述他的光榮,請在萬民中,宣揚他的奇功。4因為上主偉大,應受讚美,惟他超越眾神,可敬可畏。5萬邦的眾神盡屬虛幻,但上主卻造成了蒼天;6威嚴與尊榮,常在他的面前,權能與光耀,圍繞他的聖壇。
7各民各族,請將光榮歸於上主,各家各戶,請將威能歸於上主。8請將主名的光榮歸於上主!請進入他的庭院奉獻祭物。9請穿聖潔的禮服,叩拜上主,普世大地,要在他面前顫抖!(O worship the Lord in the beauty of holiness: let the whole earth stand in awe of him.)10請在萬民中高呼:上主為王他穩定寰宇,使它不再動蕩,他以正義公道來治理萬邦。11願諸天歡樂,願大地踴躍,願海及其中的一切怒號!12原野及其中的一切都要舞蹈,森林中的一切樹木各顯歡樂,13在上主面前歡樂,因為他已駕臨,因為他已駕臨,要統治大地乾坤;他要以正義審判普世人群,以他的忠信治理天下萬民。
豐富充盈的崇拜形式----聖潔之美是勞德主義的關鍵。 正是通過對感官事物的認識,勞德主義者認為他們及其他參與的會眾可以因此受到感染,而去敬拜,通過視覺,聽覺,甚至是氣味,而不僅僅只在文字和語言中來體驗上帝的威嚴。這一運動可以被稱之為安立甘版本的」反宗教改革「:重估一部分公教的禮儀和傳統中的實踐,而不全部的把他們視作是羅馬的學說和教條,使用胡克的中間道路理論來提供合法性並強化他們的立場。他們對禮儀建築的觀點,一直滲透到今天:比如,洗禮池的位置,使用屏障來分割中殿和聖所,聖體欄等,甚至是祭台位置要高過會眾也是勞德主義者所推行的。除了那些建於二戰後和那些內部被激進地修改過的教堂和座堂,部分或者全部這些建築上的觀點都被保留。對於祭檯布:現在很多教堂也依然使用勞德主義者遺留下的祭台前擺風格,上面鋪著白色亞麻布,而且兩根蠟燭和十字架也是勞德時代重新引入的。這些變化實際上是他們終極目標的附屬品---通過崇拜來榮耀上帝:為了推行這一革新,勞德主義者們已經將他們的教堂準備好,作為啟迪之榮耀的器皿,給那些禮拜者從他們的沉悶和肉體凡胎里,送去一瞥神的榮光。
此節英語原文地址
http://benjaminphillipsblog.blogspot.com/2015/02/worship-lord-in-beauty-of-holiness-1.html
未完待續
下一篇文章將討論勞德運動的禮儀背景,涉及早期公禱書的內容,之後將進一步以勞德聖餐禮來說明
推薦閱讀:
※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第220期.白麓論壇】如何從禪的角度去重新體驗生命
※蔡昂融:機緣聚會 般若花開 心經別解 歡喜自在
※埃及軍隊向民眾開槍致3人死 宗教領袖譴責軍方
※我之宗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