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長的黏滯,對未來的抗拒,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在哪裡?
1 人贊了文章
(2017-12-05 )
今日任務是完成訪談招募。
周末積攢的能量促使我在午夜來臨前把訪談招募做好發給老師。之後的周一有個懈怠的時期。晚上想著繼續完成訪談準備工作,看到老師的修改意見。一邊唏噓老師的認真負責之外,又感到自己正處於「成人初顯期」的尷尬。
似乎我做一件事需要一種推力或者來自死線的壓力,除此之外,我就是癱瘓。癱瘓還不止,還有焦慮,虛度。
老實說,前幾周,我就跟體驗師說,我很擔心目前的狀態是退行,當時他還不置可否。直到前幾天老師在指責我浪費時間猶疑著不行動時,為了給我找回面子說,我目前跟所研究對象一樣,表現的正是成人初顯期的特徵。
是啊,我就如那些大四的孩子一樣,面臨人生交叉路口的選擇,觀望著,猶疑著,遲遲無法行動。要不浪費了最佳選擇時間,要不囫圇吞棗先選擇一條路再說。真正的對自己負責就如此這般?選擇之後又是長長的迷茫、質疑和停滯。到底成長之路該如何進行,怎麼度過成人初顯期這個階段?亦或者,該怎樣獨立的站在這個世界上,步入軌道?
我跟體驗師不止一次的談過我對脫軌的恐懼。事實上,曾經的我,已然被火車拋下,一個人在漫天遍野的荒地掙扎,感到自己是社會的渣滓,被同齡人甩得很遠。
前幾天,本科一個學弟請吃飯,言語間對自己所做之事的自豪充斥整個飯局。我默默無語,想到自己仍然一無所有,甚至是表達自己的能力都沒有。
對成長的黏滯,對未來的抗拒,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在哪裡?
心理學家諄諄告誡,30歲不是20幾歲的重複,好的婚姻,有前途的職業生涯不是在30歲突然獲得的,而是20歲是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做好準備和投資,不做無意義的虛度時光的事,不等著30歲手到擒來的美好事業和婚姻,而是20多歲時就持續為即將進入的成年世界做準備。
我們都知道0-6歲孩子的發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那時的我們是被動的。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環境,無法指望父母能營造給我們足夠好的發展空間,生命早期的經歷如命中注定般深深印入了我們的大腦迴路,影響著我們日後的發展軌跡。
但影響有多遠?創傷有多遠?我們的人生真的如因果循環一樣步入宿命式的結局嗎?
人從來不是逆來順受的物種。物種起源的核心是優勝劣汰,何以產生優?自然選擇,整個社會的進展也是一個不斷反抗變革的過程。具體到個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佔據時間最長的是成年期,甚至是壽命越來越長的老年期。那在進入成年之前,發揮影響之前,是不是需要為進入成年做足準備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再怎麼準備都不為過的階段,美國心理學家阿奈特提出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緣由就是注意到年輕人越來越推遲進入成年的時間。
一個社會越是發達,越是自由,就越會給年輕人更多的時間去成長。成長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長出新的觸角之前,勢必要取代舊有的模式,這不僅需要勇氣和冒險,同時還要喪失過去習以為常的路徑。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本能,就像一顆橡樹籽,給它提供空氣和陽光,它勢必要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需要探測社會環境有沒有提供適宜生長的空氣和陽光,我們還要觀察這顆橡樹籽在冒出牙尖迅速長大的時候,需要克服哪些難題?對待年輕人,我們就像植樹工一樣,不僅要看外在營養是否適合生長,還要看每個獨特的個體對於成長真正需要什麼幫助?
畢竟成年人的生活很漫長,讓我們做足準備,好好的步入成年,是對自己負責的活法。
推薦閱讀:
※有事請直說,沒事別奪命連環call
※為何我總是把時間浪費在網路上
※這次,別再做那條舔狗和毛毛蟲了好嗎?
※寫給自己的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