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快速學會寫詩歌(二)
09-10
零基礎快速學會寫詩歌(二)
推薦閱讀:
2 人贊了文章
三、韻和四聲
韻和四聲是詩歌的最基本的拆分元素。按照現代漢語拼音的觀點來看,一個字的讀音是包含有三個部分的,依次是聲母、韻母和聲調。聲母包括b p m f d t l n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韻母包括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聲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茲舉一例,兒童的童(tòng),t是聲母,ong是韻母,聲調則是陽平。一般來說,詩歌的押韻,指的是在規定格律的句子裡面,所有末尾的字的韻母是相同的。
茲舉一例: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xī),千朵萬朵壓枝低(dī)。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tí)。在這首詩裡面,第三句是奇數句且非首句,是不押韻的,其他的三句都是押韻的,它們雖然聲母不一樣,但是韻母都是i,聲調有陰平和陽平,都是平聲。這樣的話,整首詩讀起來就是聲律和諧,朗朗上口。 在漢語拼音裡面,有一些字,它的韻母包含兩個部分,如天(tiān),像這樣的,類似ia ian iang iong ua uan uang ueng等等的符合韻,我們把前面的i,u稱為韻頭,如果韻母之中僅僅是韻頭的不同,剩下的部分相同,也是算作韻母相同、押韻的。茲舉一例:《絕句》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tiān)。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chuán)。在這首詩裡面,首句是不押韻的,偶數句的韻母去除了韻頭之後,都是an,也是押韻的。
特殊的,我們可以看到下面的一首詩:《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如果我現在問你,這首詩是怎麼押韻的呢?按照上面我們說的,你肯定會回答我,這首詩是偶數句押韻,第一句不押韻的,因為「斜」和「家」「花」是不同的韻母。但是這一首詩的首句確是押韻的,為什麼呢?因為「斜」這個字,古代和現代的發音是不一樣的,在唐代,「斜」讀作「siá」,如果這樣來看,首句就是押韻的了。特別的,我們規定,判定一個詩句是不是押韻的規則要看古代的發音。當然今天我們讀詩,不需要按照古人的發音去讀,但是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不押韻在當時的時代是押韻的。我們不要拿這一點去質疑古人,以免鬧了笑話。
那麼,您可能就要問了,我怎麼知道一個字在古代是怎麼讀的,它究竟押不押韻呢?古代人押韻是有嚴格的韻書的,在今天的一些資料庫和網站上,比較通行的韻書有三部,分別是《平水韻》、《詞林正韻》、《中華新韻》。一般來說,古人的詩押的是平水韻,古人的詞押的是詞林正韻,而中華新韻是在普通話形成之後,所產生的韻書。我們今天判定一個詩歌是不是押韻,可以對照平水韻來看。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寫詩的話,我主張使用平水韻;如果我們填詞,就要用詞林正韻;而中華新韻,不是不可以用,但是寫起來總會覺得少了那麼些古風的味道,所以不推薦。 說完了韻,我們來看看四聲。如上文所說,我們今天的四聲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是古代的四聲和我們現代的四聲並不相同,古代的四聲包括平、上、去、入四聲。古代的平聲,就是我們現代的陰平和陽平的統稱。古代的上聲,就是我們現代的上聲,當然其中一部分字現代演化成了去聲。
古代的去聲,就是我們現代的去聲。古代的入聲,現代漢語已經沒有了,分別演化在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之中。 我們簡單講一下入聲字,在今天的部分南方方言裡面,入聲字仍然存在。入聲是一種短促的聲調,在部分南方方言里,以一些-p,-t,-k結尾的既是入聲。如李白的《將進酒》的前四句用閩南語發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Kun put kiàn h?ng h? tsi suí thian siōng lai奔流到海不復回phun li? tò hái put hiū hai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kun put kiàn, ko-t?ng b?ng-kìng pi pi?k huat朝如青絲暮成雪tiau j? tshing si bōo s?ng suat其中的不、白、發、雪都是入聲字。當然這一點我們做一個了解就可以了,對於一些常見的入聲字,尤其是類似於白、竹、別、潔這樣的現代已經變成平聲的入聲字,我們在遇到的時候,格外的注意一下,久而久之,就可以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自己在寫詩的時候,就可以靈活運用了。 所以,我們知道了,類似《絕句》中的「天」和「船」在古代其實是同樣的聲調,平聲。一般來說,不同的聲調是不算相同的韻的;詩詞一般也不會押不同聲調的韻。我們可以對照平水韻,來判斷一個字具體屬於哪一種音調,類似於現代漢語的多音字,在古代的一些字,也是同時具備不同的音調的。比如,「空」,在「天空」這個詞中,空屬於平聲,在「空地」這個詞中,空又屬於去聲。
我們在讀古文時,需要結合語境,對於多音字具體屬於哪個音調。 四、平仄與音節 平仄是近體詩格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近體詩的格律要求,最主要的也就體現在平仄之上。平就是平聲、仄就是非平聲,所以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我們可以把四聲分為兩類:第一是是平聲,就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第二類是仄聲,就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我們可以根據我們學習的知識,來判斷一個句子的平仄究竟是怎麼樣的。舉幾個上文提到的例子: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規律,就是,詩歌的平仄都是交替出現的,而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平仄又是相對的。這點就是近體詩平仄的基礎要求。這樣做的好處是讀起來音律和諧,有節奏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這麼嚴格的平仄對應的。
同樣用幾個上文提到的例子: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這兩句詩歌對應的就沒有之前的幾句那樣完美與嚴格,但是也是屬於近體詩的。一些詩歌的平仄完全沒有規律的,如:《樂游原》李商隱中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這就是完全不對仗。平仄的對仗要求也是判定詩歌是否是近體詩的標準之一,這點之後我們詳細討論,此處我們只是對照著字辨別一下平仄。 就像漢語拼音中的字、詞、句一樣,古代漢語中也是有著固定的句法的。古句都是由一系列的片語成的,詞是由字組成的,多是兩個字,少部分是三個字。有點類似於斷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其中——表示長的停頓,—表示短的停頓)這首《絕句》四句都是二、二、三的句法,唯一的區別在三字詞的小停頓。這裡的「兩個」「黃鸝」「翠柳」「一行」「白鷺」「青天」等都是音節,音節可以類比理解為現代漢語的辭彙,多數音節都是由兩個字構成的。但是也有一些一個字的和三個字的辭彙,如「馬褡子」,這種專屬名詞,進一步的細分音節就沒了任何意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古文都是二、三的斷句的,如柳永的《八聲甘州》中的,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這一句就是一個一、四、三的句法。古文的句法,要結合句義,做出停頓。但是幸運的,我們的近體詩作為一種格律優美的文體,它是嚴格符合標準的音節規律的。 上面我們說過,近體詩之所以讀起來聲律和諧,朗朗上口,是因為近體詩都是符合漢語的聲律的,現在我們知道了音節的定義,一切符合漢語聲律的句子,都是從下面的類似竹竿的平仄排列表中截出來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對於兩個字的音節而言,有四種形式,分別是平仄、平平、仄平、仄仄,這些都可以在竹竿上面選出,都是符合聲律的。對於三個字的音節,相當於在兩個字的音節之前再加一個字,對應於兩個字的四種形式,三個字的音節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種形式。這四種音節是符合聲律要求的,我們之前舉例子中的近體詩沒有超出這三個音節之外的。類似的,三個字的音節的剩下的四種組合形式,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則是不符合聲律要求的。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兩句的末尾都是不符合聲律要求的平平平,所以它們都是古體詩。 推廣之,我們知道,四字句,也有四種符合格律的形式,分別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這些都是符合要求的標準聲律形式。由於截竹竿的原理,我們可以推而廣之,以至於無窮,都是由這四種標準形式所衍生出來的,一種簡單的記憶方法是末尾記憶法。就是我們只記住末尾的兩個字是什麼,那麼所有的格律都可以推出來了。五字句的四種標準形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六字句的四種標準形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句的四種標準形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更多字數的就不多列舉了,一切近體詩的格律都是由五字句的七字句的四種標準形式所演化而來的。說到這裡,不知道您的心裡是不是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讀古文的時候,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標準的由兩個音節構成的,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第二個問題是:五言的句子按照平仄搭配,有5個2相乘,一共有32種組合,七言的句子則是有128種組合,只有四種標準形式,是不是被格律束縛的太死板了?這兩個問題我們留在下文來解決。推薦閱讀:
※【詩詞歌賦文】七律春節放歌四首(新韻)
※【詩詞歌賦】讓女人銷魂的十句宋詞
※詩詞歌賦16(節令)
※文學天地 >> 詩詞歌賦 >>此情深處便成詩
※模塊(詩詞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