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孝文皇帝紀

漢孝文皇帝紀

來自專欄讀書講記

1. 皇帝的品級

我從前曾經大體的思考過中國古代皇帝的評價,大體上有明君,庸主,昏君,暴君這四類。不過如果詳細地分辨,人畢竟是複雜的,更何況於孤家寡人以對抗天下的皇帝。如果自己心裡要用一把標尺來劃分我最心懷敬意的和最不齒的皇帝,多半要衡量德行,功業,性格,能力這些元素。那麼我私以為,皇帝可劃分為一下八品:

其一謂之聖主。如唐太宗,不但平定亂世建立一統的王朝,而且選用賢能,使百姓安居,國家興盛,為君之後虛懷納諫也算是有名的。而且他本人文武全才,既能提槍上馬,也能下筆屬文,幾乎算是毫無瑕疵。唯有玄武門之變,算是德行上的缺陷;晚年有些剛愎,這也算是問題。但如果在皇帝中算來,他確實是第一流無疑。我尤其喜歡的是他與臣下既為君臣,又為摯友,以心換心而很少需要以權術來馭下,這是別的明君很難做到的。因此這一品我以為唯有唐太宗一人而已。

其二謂之明主。如康熙帝,隋文帝等。這一品的帝王有廓清宇內的功業,並且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人也幾乎沒有瑕疵。唯一與唐太宗相比有所不足之處在於他們倚仗權術來治國,因此在德行上稍有虧損。康熙在位時明珠與索額圖黨爭激烈,楊堅在位時猜忌功臣,多有加罪。皇帝靠平衡臣下的勢力來治國,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不過帝王畢竟是以一人之力對抗臣子,不分離臣下,自身就會危如累卵。像唐太宗那樣靠著個人魅力來親和臣子,實在是難得一例。

其三謂之雄主。如漢武帝,明太祖之類。這一品的帝王也有極大的功業成就,比如統一天下,廓清環宇。不過這些帝王大多有個人性格或者是德行上的問題,又或者並沒有使百姓生活得到鞏固。漢武帝雖然開疆擴土,卻使大漢國力日衰。朱元璋雖然統一天下,卻誅殺功臣,嚴苛刑法。還有如武則天等,都有不小的品德缺陷。其實有大功業的皇帝,大多都在這一品級。

其四謂之德主。如漢文帝,明仁宗。這些帝王雖然沒有開疆拓土的功業,但德行高尚,使百姓休養生息,常常會產生「XX之治」的局面。在守成君主之中,這一類算是最上佳的了。

其五謂之庸主。大多數我們沒聽過名字的皇帝都在這一類,比如漢惠帝,宋真宗等等。皇帝本人能力並不出眾,但都算基本明辨是非。如果有名臣輔佐,往往能夠順利度過治世;如果是權臣執政,則往往是混過難受的日子罷了。不過雖然稱之為「庸」,我倒沒有貶義。所謂不易之謂庸,使國家一成不變,也算是幸事。

其六謂之孤主。也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幼兒皇帝。兩漢時期因為外戚和宦官鬥爭的緣故,這類皇帝格外多。因為他們沒有主觀能力,所以也只能對之報以同情了。這類皇帝在位時往往國政動蕩,因此品級在第六。

其七謂之昏主。如秦二世,宋徽宗之流。簡單地說就是自己的性格或是喜好過於強烈導致難以客觀上明辨是非。這類帝王大多寵幸主觀上喜歡的臣子,而疏遠有能力和德行的臣下。因此奸臣持政從而使國家迅速陷入危機的情況十分常見。亡國之君多出於此。

其八謂之凶主。如隋煬帝,金海陵。如果不僅限於皇帝的話,那麼古之桀紂也算是典型。畢竟皇帝是有不受限制的權力,那麼心理過度膨脹以至於視天下人如草芥也是有可能的。這類皇帝大多好殺人,無視他人痛苦而專心滿足私慾,導致國家的滅亡和個人的毀滅速度比許多昏君還要快得多。我竊以為,這算是帝王之中最下等的了。

2. 對漢文帝的誤解

原本我以為,這八類就算是公平客觀的分級,算得上是無懈可擊了。然而近日讀《資治通鑒》到漢文帝部分,尤其是看到文帝的遺詔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極大的錯誤。

漢文帝,這個被我劃入第四等的皇帝,這時我看來,竟然是勝得過康熙隋文,與唐太宗相比不遑多讓的明君。他的德行品性閃耀的光輝,令我所知的任何君主相形見絀。

我們來講講他的故事。

漢文帝給我最早的印象,來源於他和賈誼的故事。《滕王閣序》說「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而李商隱有詩句「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就這兩句,我頓時覺得漢文帝是個只會煉丹不識賢才的皇帝,而賈誼是個看起來辯才厲害其實沒多少實力被貶到長沙還哭哭啼啼最後鬱悶而死的傢伙。這兩位都把我噁心大了。另外中學的《過秦論》實在是讓我難免吐槽:文辭華麗,論理單薄,居然最後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就把我糊弄了。

看了《資治通鑒》,又去參考了《屈原賈生列傳》,我才明白人云亦云,罪如殺人的道理。原來到頭來是我自己的無知把自己騙了。先澄清:其一,賈誼被任命為長沙相,是因為群臣認為他年輕不足任,文帝雖然欣賞他,也不能因私見用。這恰是文帝朝的一個優秀的特色。其二,賈誼在長沙向文帝多次上疏,而文帝基本上言必見用,而且都卓有成效。可見賈誼是治世之能臣,文帝是知人之賢君。其三,《過秦論》我們中學講的是論形勢的上篇,描寫居多。中篇和下篇多有道理的論述,十分精彩。另外賈誼的《治安策》和《論積貯疏》都在《資治通鑒》中有原文節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精彩紛呈。雖然其中的理論偏保守,現代人不見得完全接受,但是以當時的形勢,可說是切合時政一針見血,非常建議去讀。其四,李商隱那首詩是他斷章取義,用來影射晚唐的昏庸帝王。而漢文帝當時只是恰好剛祭祀完鬼神,因此問及賈誼相關之事。「問鬼神」當然沒錯,但是「不問蒼生」純屬亂講。李商隱這廝為了發泄不滿唐突古人,該自己打臉。

以我所見,漢文帝只是個普通人。論「智」恐怕比前三類的哪一位君主都有所不及,但是他有一個極其寶貴的品質,那就是「自知者明」。他多次說到自己只是尋常人,守住先帝留下的國家已是不易,因此努力聽取意見重視德行。因此他雖然經常犯一些心軟或者無知的錯誤,卻因為能夠聽取意見而及時改正。另外他行為儉省,重視百姓的生活和痛苦,對外族謙沖和睦,仔細算來有太多值得敬重的地方。我們接下來一一道來。

3. 那些直言的臣子們

文帝時期有太多有實力的能臣和敢上諫的直臣,這是後世明清時期無法比擬的。正因為人在上古,風氣樸素,又有一個長者一般的皇帝,那些臣子們才能夠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漢文帝作為一個普通人,其實是很容易意氣用事的。而好些個臣子們就像是個大木樁子一樣直挺挺立在面前,說:「陛下你這樣不對。」換了我都會拎起柴刀砍過去,而漢文帝往往會仔細思考,誠心接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釋之和馮唐這兩個愣頭青的故事了。

張釋之是典型的魏徵型人物,心直口快而且不論做什麼官職都能指出一堆錯來。他管車馬的時候,太子和梁王乘車過司馬門不下車,他就追上去阻止,並且彈劾太子和梁王不敬。他做侍從時和皇帝視察陵寢。文帝說:「我的陵墓拿最堅硬的石頭建起,用最牢靠的膠漆粘住,誰也進不去。」他說:「要是別人有慾望偷東西,你就是拿金屬熔化封鑄整個南山也沒用。不如就別用金玉陪葬,讓別人根本不想偷。」這都算是小小的頂撞,不過聽起來挺有道理,文帝心平氣和的也容易接受。不過有一次文帝出行,有個人從橋下走過驚了文帝的馬。當時做廷尉(司法部長)的張釋之處理這事,說:「按律罰款就行了。」文帝大怒:「要不是朕的馬柔順,說不定朕就受傷了!你居然只罰款?」張釋之說:「法乃天下公共之物。我做廷尉就是要保證公平。陛下你當時抓住這人把他當場殺了,那臣也沒辦法。但是人交給了臣,不好意思我就只能秉公處理了。」文帝思慮很久才說:「廷尉說的對。」既然他想了很久,估計心裡也是很不爽,但是最後能承認張釋之的言論,我以為確實是明於事理而且敢於認錯。

還有件事就有點爭議了。張釋之做侍從時有一次文帝視察禁苑的動物,問上林尉禽獸數目之類的問題,上林尉都答不出來,反而是旁邊養老虎的薔夫侃侃而談。文帝覺得薔夫靠譜,想要讓他管理上林苑。張釋之反對說像是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公侯中的長者)他們都經常拙於言辭,也不見得做官就不好。因為一個人言辭犀利就陞官的話,別人都會學著練嘴皮子,反而會缺乏真實的能力。按照我看這個故事的第一反應,也覺得張釋之有點扯。能言善辯的人不見得就沒有真實能力嘛,反而不是表現他聰明嗎?上林尉一問三不知也不一定就是拙於言辭,說不定他本來就工作能力差呢?不過後來我想明白了,張釋之的意思是寧可要敦厚的長者來執政,也不要巧言的聰明人來做事。這樣做固然效率會比較低,卻避免了弄權的可能性。在漢初那個百姓休養生息,國家外患較小的形勢下,的確是這樣的政體更為穩定。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就是這個道理。

相比於張釋之這樣的臣子,馮唐就是個不折不扣打文帝臉的傢伙了。文帝有天路過他辦公室,進去和他聊天(皇帝還有這閒情逸緻)。提到舊時候的趙國,文帝說這個趙國的名將李齊真是棒棒噠。馮唐說李齊是不錯,但是比廉頗李牧那還差遠了。文帝一拍大腿說是啊,要是朕有廉頗李牧做將軍,那還用怕匈奴?馮唐立馬冷冷回了一句:陛下就算有廉頗李牧,也用不了吧。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回宮裡很久後,還是召馮唐來,說:「先生為何要當眾打我臉?不能私底下好好說嘛」。馮唐說:「古時帝王用將,全權交託。李牧連收稅都不用上交,任命官員不用上報,因此才能無敵於北方。現在雲中太守魏尚天天拿自家的錢來犒勞士卒才能打退匈奴,結果朝廷派個官員去,隨便在文書上做點手腳就能消去士兵的功勞。魏尚報功時有六個首級的出入,陛下就削去他的職位,罰他做苦工。因此我說陛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能用」。文帝非常服氣,立馬派馮唐持節去恢復了魏尚的雲中太守職務。所以蘇軾有詞曰「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估計他自己也覺得跟魏尚一樣受了委屈吧。

這件事仔細一想,頓覺漢文帝形象很真實。被臣子鄙視因此拂袖而去,氣憤良久還是把臣子召來問清原由,而且一旦臣子所言有理,立即加以改正。這樣的君王雖然是常人,卻是十分可愛。論語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恐怕就是漢文帝這樣的吧。我們不妨把這個故事代入到前三個級別的君主上試試。要是唐太宗,我覺得他多半也能做到知錯就改。但如果是康熙爺,恐怕就懸了,多半會變成「朕不能有錯,所以馮唐你就委屈點去做草民吧。」然後過個七八年等大夥都忘了這事,再找個別的由頭把魏尚調回雲中,就算是委婉地改錯了。這其實也還好,要是換了朱元璋這廝,嘿嘿一笑拎起斧頭管你馮唐魏尚統統砍過去才是真的。像是武則天,漢武帝,恐怕都多少有些類似的不受直言的問題,我覺得是因為太優秀,所以反而聽不進去別人的話吧。這就是我覺得漢文帝勝過這些明君雄主的道理。

最後還有一個最最有趣的故事,由鐵面無私的丞相申屠嘉和寵臣鄧通合作貢獻。起因是申屠嘉拜見皇帝時見到鄧通和皇帝坐在一起很沒有禮儀,因此勸誡文帝說這樣於禮不合。回府後申屠嘉召鄧通來,並且說不來就砍了你。鄧通嚇得不敢去,文帝說你去吧,我保你。鄧通到了相府果然被申屠嘉一頓臭罵而且下令要砍死。文帝覺得申屠嘉估計已經訓鄧通爽了,就派人去說:「鄧通不過是個弄臣,先生看我面子饒了他吧!」這才把痛哭流涕的鄧通弄出來。

這個故事是最能說明文帝性格的。他寵愛鄧通,並不異於歷史上任何一個昏君。但是丞相嚴格執行禮儀,他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於是還是讓鄧通去受罰。最好玩的是「上度丞相已困通」這一句:漢文帝算好了申屠嘉已經教訓夠了鄧通,這才派人去求情。他既是一個會寵幸近臣的平常人,也是一個尊重治國的丞相的皇帝。可以說漢文帝既有人性的弱點,又能剋制自己的私慾,真是不容易做到。而且從字裡行間看,文帝還多少有點怕丞相,求情也求得很沒面子。但也正是這樣有所畏懼的皇帝,才能夠保持高尚的德行吧。

4. 一生的陰影淮南王

如果要說漢文帝平生最大的污點,我想恐怕就是淮南王事件了吧。這件事還要從劉邦說起。曾經的趙王張敖送了一個美人給劉邦,後來懷了龍子。張敖因謀反被誅,美人也連坐而死。原本呂后的幸臣審食其答應為美人求情,卻因呂后嫉妒而未能成功。美人留下一個孩子名叫劉長,被後悔的劉邦封為淮南王。劉長成年後不知為什麼不太恨養自己長大的呂后,反而怨恨審食其當初不盡心求情,害死了自己的生母。有一次去拜見審食其時竟然仗著自己力大無窮,用袖子里預備好的鐵椎當場捅死了審食其,然後去向當時的漢文帝負荊請罪。文帝心疼這個弟弟,就鑽了法律的空子,說他是為母親報仇,因此無罪赦免。淮南王劉長從此囂張起來,連太后、太子和大臣們都惹不起他。袁盎進諫文帝也不聽。

所謂上帝要人死亡,必先使其瘋狂。淮南王仗著皇帝是個仁厚長者,又寵愛自己,竟然一天天狂到了沒邊。三年之內他開始在淮南國內設置法令,驅逐朝廷派來的官吏,自己任命臣子。漢文帝竟然都一一默許。後來他更是擅自殺人並且上疏出言不遜。這時候文帝終於發詔書斥責他,說你想想代頃王、濟北王的下場(都是因為驕縱不法而被殺)。意氣風發的淮南王一見詔書,二話不說竟然開始準備謀反,而且去聯繫閩越、匈奴。結果事情敗露,他被押送至長安城。丞相和御史大夫等朝臣論定淮南王當誅,而文帝下詔赦免死罪,而是將劉長廢黜流放,並且在沿途各縣傳送。袁盎又勸諫:「淮南王被慣成這樣,還不是陛下寵著他,沒有配設嚴厲的丞相和太傅。現在您雖然不殺他,卻這樣折辱。淮南王暴烈剛硬,恐怕要病死在途中。」文帝說:「我也就是讓他受受苦罷了,這就召他回來。」

結果為時已晚,劉長在途中絕食憤恨而死。文帝悔之莫及,問袁盎怎麼辦,袁盎說把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殺掉就行了。文帝於是逮捕了沿途不給淮南王食物的所有官吏,全部棄市,然後厚葬了淮南王,而立了他的兒子們做列侯。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我頭有點大,因為其中有好幾個重點和奇怪的地方。我們一一來討論。其一是淮南王殺審食其,而文帝並沒有治罪。這個有些人要說是封建統治的黑暗操作了。不過我要稍作澄清:西漢初年應當還是儒道多家觀念混雜的時候(法家理念因為秦朝的前車之鑒而多被捨棄)。以其中儒家的觀點來看這件事的話,其實淮南王是做到了孝的要求。孔子的時候就有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的先例,因此淮南王為母報仇,即使是當時的司法機構來判決,估計也會顧及這一點而輕判一些。文帝要強詞奪理維護淮南王,倒算是有些依據。不過完全的無罪釋放,當然也是文帝曲意回護了。作為敦厚長者的漢文帝,對待諸侯王大多如此,其實一定程度上導致許多劉姓諸侯王驕縱橫行,再加上他自己也是由藩王成為皇帝,也使得別的劉家人心有覬覦之念。這一點在文帝朝成為隱患,而在景帝朝爆發出來,也即是著名的七國之亂。

淮南王是個剛烈的硬脾氣。他為了報仇,既不求人,也不用陰招,而是帶著傢伙上場,親自一椎解決問題,可見是個不考慮後果的二杆子。而且他是自幼喪母,讓仇人(呂后)撫養長大。我再聯想呂后這個心理變態的老女人,頓時覺得劉長估計是一直生活在陰影下的。呂后就算是沒有像幹掉趙王如意一樣幹掉他(其實我很奇怪為什麼),估計也不會像個慈母一樣撫養他,就算是我開個腦洞,想必劉長也沒少受呂后欺負。這樣的人到了呂后死去,哥哥即位,又沒有人限制他,變成後來無法無天的樣子也是事之必然。作為諸侯王的他到了後來為所欲為到皇帝四哥一封詔書過來,說你想想你別的幾個哥哥怎麼被弄死的,估計在詫異和驚恐中童年陰影爆發,從此就走上了唯一的可以達到天下無敵的道路——謀反上去,也無可厚非。至於後來被漢文帝裝在囚車裡示眾,多半會覺得是哥哥故意侮辱自己,那麼為了擺脫已經受了一輩子的屈辱,他也只能以死結束一切。淮南王的心境,我以為大抵如此。

真正值得琢磨的,是漢文帝的行為。他首先放縱淮南王,然後又置書警告。兩次可以殺掉淮南王的時候他都饒過弟弟性命,而是後來下令流放,以至於淮南王絕食自殺。這個可以稱作「老好人哥哥心軟勸說死心眼弟弟不果造成的嚴重誤會以至於釀成悲劇」的故事,可以去拍一部經典日劇了。我以為漢文帝一直以來的言行來看,不像是善於搞陰謀的人,而且淮南王也並非真的可以危及自己的帝位。因此可以排除「鄭伯克段於鄢」這樣欲擒故縱的政治手段。這樣一來,恐怕真的就只是文帝的心軟和誤解導致了一系列悲劇的發生。如袁盎所說,真正寵愛弟弟的話,他應該從一開始就嚴格教育,而不是一味放縱。到了無法挽回的時候,也不應該不考慮弟弟的心理而是做出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象徵性懲罰」。恐怕這個老實人漢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弟弟,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心裡先入為主的想法在寵愛他吧。(我絕對是最近日劇看多了)至於之後他把淮南王的孩子們封侯,賈誼立刻覺察到皇帝陛下又心軟了,肯定要復立淮南王,於是立即上疏反對,說淮南王是自取滅亡,立他的孩子是給天下留話柄說是皇上的錯。果不其然,老頭又沒聽進去賈誼的話。

最後再吐槽一點,袁盎一直都說的挺有道理,但最後建議殺丞相和御史大夫,我覺得有點奇怪,難道有公報私仇的黑幕?論說大臣們都是秉公執法,你也不能為了給死去的淮南王討個說法,就把他們幹掉吧,應該是漢文帝自己掌嘴才是。另外文帝最後的處理方法是把不供應飲食的官員都殺掉,稍微靠譜了一點,但也不太妥當。畢竟淮南王絕食那是您老人家搞出來的事,官員們在途中對階下囚淮南王想必沒有好臉,也算是淮南王自殺的原因之一,但是棄市這樣的刑罰恐怕太重。我覺得怎麼想都是官員們躺著中了皇帝的冷槍。

5.廢黜法律,交好外邦

漢文帝紀中最常見的詔書,恐怕就是各種廢黜嚴刑峻法的了。剛即位的時候文帝就下令廢除「株連」之罪。後來有人獻上千里馬,他說我出門也就三十里,這馬用不上,並因此下詔說不再接受民間的上貢。過了一年,又下詔廢黜「誹謗」罪,以求天下人能夠上疏暢所欲言。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一般來說每次皇帝都會被奏章和唾沫淹沒,所以要下這個決定還是挺難的。

更廣為人知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醫官淳于意因罪當處以肉刑(一般是砍掉身體的一部分,手腳之類)。他的女兒緹縈上疏為了救父親而願意被罰入官婢。文帝因此下詔說肉刑過於殘酷,尤其是殘人手足使之不能再改過自新,因此從此廢止,而改為抽鞭子之類的刑罰。這說明漢文帝是切實地在思考受刑人的生活和未來。這樣的事,放在目空一切的帝王身上,往往是做不到的。

漢文帝也是不多見的儉省君主。他曾想建宮台,計算後需要百金,大約是中產階級十家的財產,於是他想想還是放棄了。他最寵幸的夫人衣服為了省布料而不拖到地上,帷帳上都沒有花紋。文帝崩後,陵墓中都沒有金銀銅錫之類的器物,全都用瓦器來陪葬。皇陵也因山而建,不額外起墳。我總覺得老頭不像是個皇帝,倒像是看門的大爺。大漢王朝在他看來不是腳下的土地財富,而是守著的一片不屬於自己的大宅子。因此他每天兢兢業業的只求能把這個宅子看好就謝天謝地了。

對匈奴和南越這兩個外邦,文帝也算是德澤遠人。匈奴是世仇,在高祖劉邦時期就被冒頓單于在白登欺負過,後來不得不和親以求和。到了文帝時總體來看匈奴王還是不太安分,總是在邊界搶劫,文帝都派使者去好言相勸,最後要麼和親,要麼把話說開,總是求個安穩。當然了原則上講這都是沒什麼用的,匈奴依然時不時來搶兩回,只不過看著文帝的面子,沒有做得太過分罷了。這件事還是等到了孫子武帝時才多少解決。

至於南越,事情有點複雜。南越的趙佗本是秦國官吏,始皇帝時就去南越做地方官。秦末楚漢相爭,諸侯戰亂,誰也沒能管得了廣東這塊偏僻的土地。趙佗於是帶著本地人組成武裝抵抗外敵,逐漸形成了國家。劉邦時封趙佗為南越王,與之建交。但是劉邦死後,呂氏亂政。呂后不僅刨了趙佗在中原的老家,還使長沙國進軍南越。趙佗因此自立為帝,並攻打長沙。(他也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皇帝,據說活了至少百歲,從戰國末期一直活到漢武帝時期)到了呂氏滅亡,漢文帝即位時,又派人去出使南越,好言相勸趙佗削去帝號,重新成為大漢藩屬。按照《資治通鑒》里的說法,趙佗顯得挺慫,一直對文帝畢恭畢敬的樣子。除卻漢代史官自己意淫的部分,我覺得想必他也從文帝的詔書中感受到了這是個何其溫和賢明的君主。

6.賢明的君主才是百姓之福

在文帝執政期間,最常見的情景就是這樣:文帝先做下一件不靠譜的事,然後會有一個大臣(袁盎,賈誼,晁錯,張釋之,馮唐,申屠嘉,周亞夫,季布都客串過)一臉嚴肅地說陛下你這裡這裡不對,這裡這裡不能這樣做,這裡這裡做的不對也就罷了,這裡這裡更加不靠譜。文帝總是憋著一肚子氣聽完,然後恭敬地說先生說的是對的。偶爾有時候他不聽,則大多是他認為是皇帝家事,不影響國家的(實際上也許並非如此,比如對諸侯王的處理)。作為高祖最年長的兒子,他在做諸侯王的時候親眼見到了劉邦是如何誅殺功臣,呂后是如何清除異己,朝政是如何動蕩不安,人人自危。終於有一天他自己成為了皇帝,這個性格溫和謙恭的人就做了一個和他父母完全迥異的執政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常人的弱點,卻又需要像一個聖人一樣治理天下。於是他時刻警醒自己,聽從意見,從不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干擾朝政。如果說絕對的權力必然會導致絕對的腐化,那麼我以為漢文帝並沒有陷入這個可悲的怪圈之中。

我們常說最好的社會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世界,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尊的活著,不會有一個人畏懼另一個人。那麼以我所見,在浩瀚的中國歷史上,有著漢文帝的時代,大漢王朝曾經無限趨近過這個理想。因為在那個時候,天下人都應當畏懼的皇帝,卻謹慎地為了天下人而謙遜地活著。有一群正直的臣子,和皇帝一同為天下人謀國。即使有內憂,有外患,但是漢文帝的時代,人民安居樂業,從數百年春秋戰國,十數年暴秦戰亂,四代政治動亂中終於完全地解放出來,第一次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如果我可以選擇,我寧可不要漢武雄圖,不要康熙盛世,而是選擇在這個經常犯迷糊的老人統治的時代,安心地生活下去。

推薦閱讀:

撲克牌里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歷史上唯一真實存在的封侯女將軍,連崇禎帝都為她親筆題詩
註定是歷史悲劇人物的蔣經國:我不會拿原子彈打大陸同胞,兩岸終究必須統一
【局勢君視頻】越南人為什麼對我們充滿了仇恨?
中國2015年原油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8.8%

TAG:歷史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