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關於孩子注意力的注意事項了嗎
9 人贊了文章
來自一位家長提問:
「想問您一個關於孩子專註力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對於需要思考的東西的注意力超級難以集中,但是對於看電視和打遊戲可以集中很久?我發現我身邊的媽媽都對孩子的專註力非常之焦慮,同時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專註力的方法。想問問是否有可以提升專註力的方法?比如環境布置上,是否不宜布置太多玩具在外面?當孩子出現專註力不集中的情況,家長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態度(生氣?懲罰?表達不滿?還是忽略?)。另外孩子是否真的重要,重要到決定孩子是否成功?它與哪些因素關係最密切(比如興趣,自我成就的動機)?怎麼圍繞這些因素去提升專註力?」
注意力應該是能夠迅速拉近兩個互不認識的家長的話題之一,因為它總是那麼難以捉摸,又因為和「成功」「優秀」掛鉤而極具重要性,這讓「提高孩子注意力」成了多數家長和孩子「鬥爭」的戰場。其實這場戰役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是很多家長為自己開啟了地獄級難度,在還知己知彼之前就打算扛著大刀向前沖了。讓我們把注意力分部拆開後,培養孩子注意力也許就不會顯得比登天還難了。
1、 注意力是否重要?
當然重要,因為它和其他眾多的厲害角色掛鉤,比如記憶力,毅力,學習能力,甚至社交能力等。注意力是大腦接收外界信息的大門。雖然人類也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收取外界的信息,注意力能讓大腦更深刻地處理外界信息而形成新的神經聯繫,或鞏固已有的迴路。就好像你喝醉了之後也能走路,但一定沒有你清醒的時候走得直。
如果一個孩子長時間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物上,那必定導致這個孩子無法對這件事物形成深刻的記憶點,從而無法熟練地運用關於這件事物的知識。舉例來說,缺乏注意力可能導致孩子上課跟不上老師教課的節奏,也可能導致孩子因為記不住其他同學的名字而難交到朋友。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因為失敗感而愈發不願意花時間在知識匱乏的事物上,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注意力重要不僅是因為它本身重要,更是因為它與其他關鍵認知能力有著密切的連鎖反應。
2、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平均注意力有多長?
就像開篇的那位家長所提到的,孩子可以長時間專註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卻不能專心在家長所指定的任務上,這是否正常?讓我們先來看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平均注意力的程度如何。
*注意*
圖表中所說的「專註」指的是孩子的單次無干擾的注意力時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看書看了10分鐘,抬起頭來看看家長是否在旁邊,思想開小差了幾秒,或是上個廁所再繼續看書看了5分鐘,那他的最高單次無干擾注意力時常是10 分鐘,而不是15分鐘。
而「有趣」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基準的,而不是家長的興趣。
「獨自」指的是孩子單獨一人在目光所及沒有任何人陪伴下獨立完成。
從圖中可看出,到6歲為止孩子每長一歲,注意力也不過增加了大約10分鐘而已。同時,6歲之後注意力幾乎不會再有明顯增長。那為何成人可以超過半小時做同一件事情?這是因為和注意力緊密相關的大腦前額葉皮質要到成人25歲左右才達到完全發育完畢的狀態。 雖然注意力本身的上限有限,可我們對注意力的控制力可以在6歲之後隨著年齡增長。
打個比方,對於6歲的孩子來說,讀了半個小時的書後可能需要休息10分鐘才能完全恢復專註力,而成人可能只需要一個深呼吸,或者幾秒的神遊就能繼續回到工作狀態。也就是說,期望幾歲的孩子能有和家長自己相近的專註力只是大人的美好願景,只能等著未來科技或者人類進化來實現。
3、 勤能補拙還是拔苗助長?
從上圖表中可見,「希望自己6歲的孩子能堅持每天安靜地看書一個小時」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 因為1)看書不一定是孩子覺得有趣的事;2)一個擁有最佳注意力的孩子每三十分鐘就需要休息給自己的控制力充電。
如果家長執意鼓勵孩子在自己生理上未能準備好的情況下長時間專註在一件事上的後果會怎樣?是挫敗感,深深的挫敗感。這種拼盡全力也不能達到家長標準的挫敗感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才沒辦法專心?」),更容易讓孩子對家長指定的任務產生反感。後者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因為與其告訴自己「我是因為笨才不能專心看書」,不如告訴自己「我是因為不喜歡看書才不能專心的」來保全自己的自信心。
家長們可以自己回憶自己小時候是否因為讀不懂魯迅的文章而討厭語文,但是多年之後再重讀同樣的文章反而覺得並不是那麼生澀難懂?又或者因為因做不出雞兔同籠問題而懼怕數學,卻在多年之後的綜藝節目上發現解題的樂趣?在未準備好的時候遇上不可跨越的難關很可能傷了孩子的心,也讓他/她錯過了本可陪伴自己一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4、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哪些?
有些家長看到這兒可能已經坐不住了:「我家孩子確實沒有達到同齡人的平均注意力,該怎麼辦?」
在怎麼辦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為什麼,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比大多家長想像得要多,而不同的原因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促進注意力才能事半功倍。總的來說,孩子注意力未達到同齡人平均水平可能是因為:
a. 孩子患有情緒障礙
注意力短是許多情緒障礙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的癥狀之一。舉個例子,一個因為父母離婚而患上抑鬱症的孩子可能會因為長期沒有足夠的睡眠(因為想著父母離婚而無法入睡)而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控制注意力。
b. 孩子患有多動症
注意力短是多動症的主要癥狀之一。多動症的英文全名是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全部翻譯過來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可能只有注意力方面的癥狀,只有多動的癥狀,或者兩者都有。也就是說,一個只有注意力方面有缺陷卻沒有多動癥狀的孩子也可以被診斷為多動症。
c. 孩子患有學習或智力障礙
注意力短也可能是孩子在注意力或是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上有先天的缺陷。這種缺陷有可能是只針對某種特定的信息的(如孩子聽故事無法專心,卻能專心看書),或是整體性的。
d. 缺乏興趣
家長們當年上思想政治課的時候有多專心?答案太顯而易見就不贅述了。
e. 環境干擾
人類不像其他動物,生下來就可以無師自通自己學會走路,而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模仿,訓練等方式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對於10歲前的孩子來說,因為認知能力由於大腦發育還不全,觀察和模仿更是成為孩子們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可是當家長訓練孩子的專註力時,家長自身的行為通常不能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
家長們計算過自己可以不看手機,不上廁所,不神遊的情況下專心看書多長時間嗎?從文章開頭讀到現在,你回復了多少條信息,瞥了多少次電視,和別人說了多少句話?把自己都沒有能力做到的事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家長們可以想像下如果你的領導完全沒有專業知識,卻對你的工作成果挑三揀四,你會對領導產生什麼樣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對工作的積極性有什麼樣的作用?
除了未能做好一個孩子可以模仿的對象,家長自身的行為也可能會成為孩子注意力的干擾。比如,孩子在看書或者做功課的時候,家長是否會在他/她身邊走來走去?是否會時不時問他/她做到哪兒了?是否會看孩子做作業有點累突然放一盤水果在他/她桌上?這些行為雖為無意或是表達對孩子的關心,但都直接成為干擾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雖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家長容易用三個字總結:「不用功」。這種潦草的總結容易導致沒有對症下藥而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是因為有情緒障礙而注意力不集中,而家長卻在沒有任何針對情緒障礙的心理干預的幫助下直接處理注意力的問題,這容易導致孩子的情緒問題更加失控的同時注意力也完全沒有好轉。網上針對注意力的方子雖多,無論使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先給孩子「切切脈」。
5、 該怎麼辦?
(對於孩子是否因為a,b,c,的原因導致注意力短的問題,家長需要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進行面對面的測評/治療。相關內容過多就不在本文解析了。本文提及的方法主要針對的是孩子因為環境干擾或缺乏興趣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
如果您沒有辦法連續至少2個星期堅持每天使用以下任何一個方法之一,或者沒辦法說服同居的家庭成員一起使用同樣的方法,建議您就不必繼續看下去了。所有經過科研認證的有效的育兒方法都是經過反覆實驗,長期追蹤受試者的結果,不太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有神奇的效果。建議家長對育兒產品和方法抱持像檢測藥品的態度,幾天包治的那一定的「假藥」。而父母方法不同意也容易讓聰明的孩子「鑽空子」,達不到最佳效果。)
a. 表揚孩子專註的行為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
當孩子專心在一件家長指定的事上時(如看書),很多家長往往會給出比較寬泛的表揚,比如「我們家寶寶真乖」。這樣的表揚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很乖,而不是因為專心所以才顯得乖。換句話說,寬泛的表揚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專心這個行為不僅可以得到家長的關注,也是和「聰明」「能幹」一樣重要的能力。
具體關於專註行為本身的表揚包括:
「媽媽好喜歡你專心看書的樣子」
「你今天又比昨天多看了5分鐘,真棒!」
家長們可以發揮創造力想想其他的具體的表揚。
那需要在什麼時候給出表揚?表揚的頻率又是怎樣的?
家長的表揚是8歲以下的孩子最有效的動力之一。家長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注意力時常,在孩子就要堅持不住的時候給出表揚。比如一個6歲的孩子看書最多只能看10分鐘,家長可以在8,9分鐘的時候給予表揚。
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只要孩子展示出專心的行為,都應該不限次數不限場合地表揚。如果表揚停止或減少,孩子可能會以為專心這個行為不再重要。
之所以把表揚放在方法的第一位是因為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是美國所有主流教育方法都提到的技巧,也是我多年臨床經驗中重要的治療技巧。如果只能挑一種方法來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我一定會挑表揚
b. 建立獎勵制度
家長可以制訂一套針對孩子注意力的「貨幣」獎勵制度。孩子每天如果完成指定的專註力考驗,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貨幣」+表揚。一周累計下來,孩子可以用所積累的「貨幣」換取相應的獎勵,或者存入「銀行」再次累積「貨幣」去換取更大的獎勵。
建立獎勵制度的注意事項包括:
· 孩子應該參與到設計專註力考驗和獎勵的選擇中
· 獎勵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特權。
· 孩子如果完成考驗,應有有至少2種不同的獎勵供選擇
· 獎勵過一段時間需要更新,因為孩子很容易對一件事物失去興趣
· 專註力考驗必須寫得具體,包括是否允許孩子在完成考驗時是否可以去上廁所,是以時間還是其他單位計算是否完成考驗(如是看書20分鐘,還是看10頁書)等,以防止聰明的孩子鑽空子。
· 從簡單的考驗開始,每隔一兩周增加考驗的難度
· 每天計算孩子努力得來的「貨幣」,激勵孩子持之以恆或有所進步
c. 以身作則
和減肥的道理一樣,全家人一起減肥一定比只有一個人吃減肥餐其他人都大魚大肉要來的容易。孩子在試著專心在一件事物上時,家長可以在孩子視力範圍內安靜地看書(而不是玩手機或者看視頻),讓孩子耳濡目染形成好習慣。
d. 為什麼沒有懲罰?
我們再來回憶開頭那位家長的其中一個問題:
「當孩子出現專註力不集中的情況,家長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態度(生氣?懲罰?表達不滿?還是忽略?)」
很多家長可能和這位家一樣,孩子不專心是的第一反應就是偏向於懲罰類的反饋(包括生氣和表達不滿)。為什麼想要改正孩子不良行為,懲罰不是最佳方案?
如果懲罰和講道理有用的話,那早就有用了?!懲罰和講道理是兩種不用訓練家長就天生自帶的技能。這兩種方法容易讓孩子對專心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產生更多的厭惡感。就好像老闆對你說「給我好好加班,不然別想拿獎金!」雖然你可能還是會選擇加班,但你一定不會對加班這件事產生興趣。
e. 擺正期望值
羅振宇在2017跨年演講中提到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家裡,他們家的孩子,在做作業。
做作業,這對我的少年時代,那是多麼神聖的事情。但是那個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放著一部電影,一邊跟同學在聊天。手機、電腦、iPad,三頭開火。你說我怎麼看得慣呢?我說這能行嗎?他爸跟我說,他說你甭管他,這孩子是學霸,學習成績好著呢,他們這一代人就這樣,他就能做到。
他說他們這一代孩子,大腦的接受信息的帶寬,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說你想想,你的父母那一代人,是不是看你天天在微信的各種群里跳來跳去,能夠處理那麼多信息,你父母也不理解。對,你父母那一代人,跟我們這一代人處理信息的那個帶寬是不一樣的,我們跟下一代人,它就也不一樣。下一代孩子,是能做到的,就是這種高強度、強刺激,多通道的信息技術。這就是我們即將要面對的一代人。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呼喊,我喜歡歲月靜好,但事實是什麼?事實是整個世界在大河奔流。誰讓你靜好」
家長們應該接受一個新的現實:孩子處於的信息科技時代可能已經不允許他們擁有像我們兒時的注意力了。你所要抗衡的可能不是你自家孩子的注意力,而是整個時代的學習方法的新趨勢。
References
Diamond, A. (2002). Normal development of prefrontal cortex from birth to young adulthood: Cognitive functions, anatomy, and biochemistry. Principles of frontal lobe function, 466-503.
Ramstrom, K. (2007). Is this a phase? Child development & parent strategies, birth to 6 years.
推薦閱讀:
※幼兒園內容創設,打造吸引孩子們的室內環境
※用創作,打開孩子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怎樣帶小孩深度感受春天
※幼視通牽手北京啟迪英才教育集團
※開團 | 阿波羅鋼琴-HelloKitty唯一正版授權 / 性價比高 (僅限南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