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秦·漢

讀史小記:秦·漢

來自專欄法子語錄5 人贊了文章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長平之戰戰勝趙國。

至此,短時間內天下再無他國能夠阻撓秦國一統江山。但此時的秦朝外戚集團當道,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而這個任務歷史性落在了秦始皇的身上。

秦國向秦帝國的轉變———外戚集團的急劇膨脹和衰落

第一幕 奇貨可居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韓國大商人,在獲取了富堪敵國的財富後,決定進行相關的保值工作。但是他放眼望去整個中原大地,還有什麼能與這龐大的財富相媲美的?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國勢蒸蒸日上,只有秦國的王位才能與之相抗衡。呂不韋在趙都邯鄲經商,發現了秦質子嬴異人,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政治同盟。異人許諾如果計劃成功,將以分國作為答謝。

第二幕 一展才華

呂不韋西行入秦,拜見了華陽夫人的姐姐,指出華陽夫人現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但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在太子的兒子中選一個有才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此外呂不韋大談子楚的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也很孝順,日夜思念著夫人與太子。並獻上所帶珍寶。

於是華陽夫人的姐姐入宮拜訪了她的妹妹。至此之後,華陽夫人經常在太子面前委婉地談到子楚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讚他。

謀立儲君誰孕姬,鉅賈販鬻巧觀時。十年富貴隨輕覆,奇貨元來禍更奇。

第三章 兩夫趙姬

身居異國呂不韋也不能免俗,他包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邯鄲靚女趙姬一起同居,有一次,子楚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

竟然向呂不韋強求,呂當然很很生氣,但轉念一想,自己已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就是藉以釣取奇貨,於是乾脆獻出趙姬。

第四章 回到秦國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襄王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金子送給守城官吏,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趙姬和兒子,因為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隱藏起來。

之前的介紹大多數歷史書都有介紹,但接下來樓主要說些書上不常提到的


第五章 奪嫡之爭

旁白:趙姬嬴政在趙國遲遲不得歸,其間子楚又娶了韓夫人(韓國女),並生下一子成蟜。華陽夫人與子楚的生母夏姬關於子楚嫡子的安排產生了很深的矛盾。

華陽夫人主張:必須要立長子嬴政為嫡。而夏姬則以趙夫人和嬴政現在在趙國,趙國與秦國一直是敵國。所以立成蟜。

於是從羋月之後根深蒂固的楚國外戚勢力和新躥起來韓國外戚勢力矛盾驟增;

第六章 駕崩時代

昭襄王56年,秦昭襄王駕崩。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立華陽夫人為後,子楚為太子。隨即,趙國也護送趙姬和嬴政回到秦國。

這位倒霉的安國君繼位一年之後又去世。太子子楚繼位,他就是庄襄王。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夏姬為夏太后。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庄襄王元年,呂不韋終於成為秦國丞相。

至此整個秦宮出現了楚國,韓國,趙國三大外戚集團

第七章 迫害時代的曙光

秦莊襄王嬴子異在位三後去世。王太子嬴政即位。太后們變成太皇太后,趙姬為王太后,後世稱為帝太后。尊呂不韋為仲父丞相。華陽夫人集團骨幹昌平君熊啟為御史大夫。他們相當於輔政大臣

秦國的外戚鬥爭,因為三代君王在三年的相繼駕崩愈演愈烈。韓夫人一系從未放棄過對王位的追求。秦王政五年成蟜兵不血刃使韓國割地獲得了軍方的擁戴,開始坐大。(悲催的韓國只能割己肥人)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駕崩,政局急劇變化。早就引而不發的秦始皇趁成蟜出征趙國,斬殺了成蟜母親韓夫人一族,成蟜聽到消息後只能投降趙國,封長安君。(畢竟此時的秦軍是只為軍功的機器,成蟜無法鼓動他們造反)

第八章 大清洗

旁白:在除掉夏太后一系之後,帝太后為首趙系外戚與華陽太后楚系外戚開始壯大。帝太后也與呂不韋決裂,轉而寵信嫪毐。面首嫪毐成為了帝太后的利器。

對此秦始皇還是引而不發。秦王政十年,嬴政親政。在蘄年宮行冠禮。此時嫪毐勾連趙氏外戚發動叛亂。長信侯嫪毐率警備軍夥同咸陽令,內尉內史等進攻蘄年宮。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卻排了呂不韋和昌平君去平息叛亂

結果:嫪毐軍在此役折損大半,嫪毐出逃,後來被腰斬。但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呂不韋剛剛凱旋歸來,卻被免去相職,遣回封地

沒等到封地又接到王命:(憤怒)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最終落魄的呂不韋在屬地飲毒酒而死

至此趙系外戚勢力徹底土崩瓦解,楚系外戚一家獨大。昌平君任相國。

第九章 黎明之前的垂死掙扎

公元前230年,華陽太后去世。秦始皇擺脫了最後的枷鎖,秦國開啟了統一之戰的腳步。公元前225年,因為對故國楚國的支持,堅決反對伐楚,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囚禁。

昌平君心聲:我身為秦楚兩國的王族,為秦發展嘔心瀝血,嬴政卻這麼對我!(一股冷冷感覺)我寒心!我要阻止他!

旁白:昌平君利用了楚王兄長的身份,在郢陳統率起義,通過他對秦軍的部署與安排的熟知,狠狠的在後方捅了秦軍一刀,使攻楚的秦軍李信部隊前後受敵。被楚軍項燕前後夾擊大敗而歸。20萬秦軍精銳損失殆盡,楚軍順勢收復失地。

秦始皇:我還是小看了我的表叔!(喟嘆)既然他不識好歹一意孤行,那我也不必客氣!(眼中閃現一道銳利的光)

秦始皇重新啟用王翦,令他率60萬大軍出征。王翦率大軍所向披靡,經過一年消耗戰,終於攻破楚國首都壽春,殺楚王負芻。項燕殘部立昌平君為楚王。

秦始皇:什麼?!(看著手中的竹簡氣得發抖)

昌平君據江東頑固抵抗!傳命王翦,停止進攻燕代,全軍進攻江東!

旁白:在公元前223年的一場弓戰中,夕陽西下,在霞光的照耀之下,昌平君中箭身亡。項燕聞訊後,放棄抵抗,自殺殉國。楚國滅亡。兩年後,秦始皇稱帝。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擊敗了一切外戚後,秦始皇終於完成了由諸侯國秦國向秦帝國的一個變遷,鑄造了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完成了華麗麗的轉身!

但歷史真的就是從直線向直線的發展嗎?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招待群臣, 博士僕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齊人淳于越卻勸諫道:

」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為膀臂輔翼。而現在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辦事不學習古代經驗而長期統治的朝代,我還沒有聽說過。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阿諛奉承以加重您的錯誤,不是忠臣。『』

最終,始皇把這種議論交給最討厭儒者的李斯處理,李斯認為這種論點是荒謬的,因此廢棄不用,並建議廢止諸子、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議,沒收了《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無知,使天下人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評當前朝廷。

但堵住嘴問題就消失了嗎?當然沒有--------

隨著秦統一六國,原來商鞅建立在對外征戰基礎上的軍國主義體制開始動搖;

1、耕戰制度無法適應新的時代。

簡而言之,六國都被滅了,北逐匈奴,征南越。基本不在會有常年戰爭的存在了,不打仗就不能升官發財,不能升官發財,耕戰制度必然會破滅。

2、郡縣制的不適應。

郡縣制是流官制度。需要大量的流官。但是秦滅六國,公認的時間是十年。這十年間,秦的疆域擴大了4-5倍,很顯然,秦並沒有辦法培養這麼多流官來管理這麼廣闊的土地。

那麼究竟是誰來管了呢?

舊官僚,也就是六國的舊勢力。

六國表面上雖然滅了,但是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消除,反而滲入基層的管理。這也是大澤鄉起義不到三個月,舊六國勢力紛紛起事的原因。

而封國問題真正解決是在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下達。

漢初,採用的是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封國制並行。待到白馬盟,劉邦斬白馬為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也不過是封同姓王。

景帝時期的削藩策,最後導致的七國之亂,然而中央已然壯大,三個月就平定的叛亂。大勢已定,郡縣制最終還是推行了下去。

而流官制度,也就是最終的改土歸流,是在雍正時期,都快過了2000年了。

3、軍隊管理制度的變化,導致南北兩大軍團打起小算盤來。

秦帝國有關中軍團,北面軍團,南面軍團。被項羽滅掉的是中央軍團,然後每次都很感慨的說,其他兩個軍團為什麼不回來,就這麼由著秦滅亡了。

這中間,很複雜;

隨著官員隊伍擴大,

商鞅變法以來,秦對六國的攻擊和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是一個路數,經濟落後(遠遜於魏齊等強國)的秦國,靠極低戰爭成本(生產建設兵團vs職業軍人),勒索賠款形成戰爭紅利。

秦的優勢在於組織機構能更好,能更快整合全國資源,而六國卻受制於各種世家豪強掣肘,國君只是最大領主而已,秦國並不強過六國,但秦王比六國之王要強大的多。這也是為何長平之戰這種舉國國力的對抗,秦國能贏(拼國家整合資源的能力),但是一些小兵團的戰鬥秦國屢屢失敗的原因(農民兵當然打不過職業軍人)。

到了嬴政時代,秦開始了滅國戰爭, 攻下一地需要駐軍,生產建設兵團變為了職業軍人,這種變化摧毀了秦國原有的經濟體系。 只好通過看得見的手調節。

通貨緊縮

統一度量衡的本質就是軍方套購物資,當時秦半兩的含銅量比魏齊等國貨幣低一半都不止,卻被強制等值。 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物價飛漲。

這個時候只好採取貨幣回籠政策(收天下之銅鑄12金人), 從極度通脹一下過渡到流動性枯竭的極度通縮,再上馬鐵公雞(長城,馳道,阿旁宮,驪山墓)拉動內需,同時配合一輪貨幣超發,發行含銅量更低的秦大錢,也就是秦半兩,但是有證據表明這些秦半兩的產量並不足以滿足整個國家的需要,國家產生了嚴重的錢貴貨賤的情況,貨幣增值。

而這時,人們又趨向於持有貨幣而不是貨物,導致通貨緊縮,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生產活動。

於是六國貴族帶著六國人民陳勝吳廣了,而昌平君的遭遇和扶蘇的身份就成了陳勝的口號(據說是秦始皇楚國王后的兒子也是昌平君的妹妹)

這是秦朝統治者才發現,除了李斯趙高這樣倉庫小吏提拔起來的吏員集團和軍官集團,秦王朝已經沒有任何外援勢力了!!!!


秦帝國之所以在統一十五年後就轟然倒塌,忙於擴張和建設忽視民生是原因之一,搞焚書坑儒消滅私學和私議得罪了整個關東的士人是原因之一,搞中央集權不肯分封和郡縣並存,既讓關東士人門客們無出路,又讓中央對關東失控也是原因之一,但是這些原因只會導致關東有人振臂一呼,立刻變色,卻不會導致秦的滅亡。

秦帝國之所以不可避免的滅亡,秦統治集團的權力失衡內鬥激化最終空洞化是根本性質的原因。在唐宋變革完成徹底剝奪內朝勢力和阻止士人貴族化,並把所有的權力徹底分割之前,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強大的私人班底支撐,根本就無法也無力控制整個帝國。

對於唐宋變革前的歷代王朝,宗室外戚宦官這些內廷勢力、外朝的士人和軍功勛貴這三大勢力的此消彼長直接決定了歷代的興衰存亡。

秦帝國轟轟烈烈的完成統一之後,環顧朝堂之上,哪還有宗室的影子?哪還有外戚的影子?即便是軍功貴族,也是寥寥無幾。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時侯,朝堂上還剩下誰?最後只剩下以李斯為主的關東士人客卿官僚了。

從已知的歷史資料來看,秦帝國統一天下後,軍功勛貴和宗室並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宗室無尺寸之封,外戚被打壓,連皇后和太子都沒有冊立。宦官更是無力(趙高很大可能並不是宦官而只是內廷官員,就算是他一個人的成功也完全不代表宦寺勢力的崛起)。

曾經活躍在秦國政治舞台上的皇族們反而隨著統一大業的成功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沒有封國,也沒有封邑,所謂無尺寸之封,皇族宗室的權勢和利益其實不但沒有從統一中獲得好處,反而因此而沒落。

扶蘇這個唯一強勢的皇子輕易被殺,胡亥的兄弟姊妹輕易被全殺光了,因為他們都沒有實力,一點反抗的力量都沒有。胡亥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而當劉邦殺到咸陽城下的時候,秦王嬰沒有任何地方可去。秦宗室沒有任何捍衛帝國的力量。

曾經主導秦國政治的軍功勛貴這方面,秦始皇封了一批侯,但這些侯都沒有得到實際利益,沒有封邑,帝國推行的是郡縣制,拒絕了王綰和一些大臣所建議的封國和郡縣並行,伴隨統一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而來的就是進一步限制和削弱秦國固有的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的權勢和利益。

軍功貴族同樣因此而沒落。帝國誕生後,北伐的是齊人蒙恬,南征的是屠睢(出身不詳不過按屠氏的源頭應該也是關東人)和趙人趙陀,當蒙氏被滅門,六國舉兵後,帝國倉促之間讓誰來統率秦軍?除了王離外誰還是秦人軍功勛貴?

章邯只是少府卿,他的副手司馬欣的經歷(當地方官還救了項氏一次)也不是老秦人軍功勛貴從軍征伐的經歷。大秦過去的軍功勛貴郿城孟西白,夏陽司馬氏,還有王齕、王陵、麃公……還有隴西的李家,他們的後代在哪?大秦的軍隊里為什麼沒有這些本土軍功勛貴後代的影子?

秦帝國統治集團由宗室,軍功勛貴和關東來的士人客卿三足鼎立。如果帝國統治集團是一棵大樹,宗室就是深埋地底的樹根,軍功勛貴是樹榦,關東來的士人客卿則是樹枝和樹葉,沒有他們大樹不可能枝繁葉茂,但樹根枯萎了,樹榦朽化了,樹枝和樹葉怎能獨立支撐帝國大廈?

何況他們也是後繼無人,禁私學只有利於檯面上已經有既得利益的少數士人客卿,但是卻斷絕了這些客卿士人的後繼新人,實際是斷絕了這個勢力的發展和根基。

秦帝國的中央集權制度自有它的先進性,前瞻性,但明顯脫離了時代,脫離了實際,不錯,從始皇帝中央集權的理想來說,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國太年輕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太年輕了,新興官僚階層更是太年輕了,帝國的大廈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倒下,大廈的頂樑柱傾覆,一陣風便把大廈化作了廢墟。

秦帝國崩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秦始皇帝嬴政本人的錯誤布局,他因為忌憚宗室叛亂和內鬥而拒絕分封皇族和重用宗室,因為忌憚外戚專權而拒絕冊立皇后和太子,因為忌憚軍隊勛貴而大力用外來客卿新人。秦帝國的滅亡從根本來說就是秦始皇帝布局不當,當他死的時候權力已經集中在他的一小撮親信手裡,秦帝國的權力大廈已經失衡了。

宗室外戚這些內朝勢力、外朝的軍功勛貴和士人官僚一直是歷朝歷代的統治階層,他們共享權勢和利益。當然,也有此消彼長的時候,而每到這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就會加劇政壇就會風暴不斷。

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初,秦帝國統治集團三大勢力三足鼎立的穩固局面就沒有形成。在帝國短短十五年的歷史中,有宗室外戚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子嗎?有本土軍功勛貴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影子嗎?沒有,無論是北伐,還是南征,我們所看到的統率除了蒙恬外,都是陌生人。

到秦始皇死的時候,秦帝國的權力大廈已經失衡,而隨著秦始皇的死這個大廈的慘烈內鬥更是把秦帝國統治集團這個大廈給挖空了。宗室完了,勛貴完了,士人被清洗了,內朝外朝各路勢力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秦王子嬰當時不投降能依靠誰?

始皇帝要建立空前未有的大一統帝國,要皇帝一人獨尊,要鞏固這個帝國和皇權,必須限制乃至摧毀舊有的宗室外戚和勛貴,但始皇帝忘記了,這些勢力既是皇權的威脅也是皇權的守護者。他們被摧毀必然導致贏氏自己的毀滅。帝國和帝國的統治集團的既得利益者都將隨著咸陽的衝天大火而毀於一旦,大廈的根基本挖空了,就沒有挽救的餘地。

從最新發掘的史料趙正書看,秦始皇就是想立胡亥為帝(這並不奇怪,漢武帝放著幾個成年兒子不立偏偏選擇了最小的漢昭帝,五大不在邊,何況扶蘇還頂這個楚後之子的惡名,秦始皇對扶蘇忌憚到這個地步,真要有意讓扶蘇即位怎麼會如此?)。

李斯和趙高並沒有背叛始皇帝,他們在始皇帝死後想控制帝國,想讓帝國這條大船行駛在他們控制的軌道上。假如扶蘇上位,外戚勢力和宗室勢力都可能卷土從來,蒙家將取代他們的地位。始皇帝的這些追隨者都將化作煙塵。胡亥只是他們的一把刀,他們先是拿著這把刀殺他們心裡能對他們構成威脅勢力,然後再自相殘殺,直到帝國的統治集各派勢力幾敗俱傷,同歸於盡了,最終,帝國傾覆。

而這也是漢朝實行郡國分封制,以孝治天下重用外戚的原因,但凡事都有兩面,下一張的王莽顛覆了一切


推薦閱讀:

揭秘|108顆佛珠藏著驚天的歷史秘密,你造嗎?
江西「填」湖廣 話歷史移民
歷史故事:天滅闖王,易如反掌(共二文)
歷史上那些著名奸臣的下場
關於唐高祖、唐睿宗謚號用字的發現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