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文: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努力成果
來自專欄區塊鏈研究所1 人贊了文章
很多人經常挑燈夜戰學習或工作到兩三點,卻並沒有成為目標領域的專家,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他們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是努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像《異類》這本書的觀點,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不是因為擁有過人的天賦,而是持續不斷的努力。
「只要10000小時,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格拉威德爾把這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你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也就是說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不僅沒有稱為專家,反而越忙越窮,「一萬小時定律」對他們根本就不起作用。
這種把努力和時間捆綁在一起的「成功學」,不知道欺騙了多少人。
其實,一個人的努力成果,並不在於他努力了多長時間,而在於他的有效時間是多少。有效時間,就是你花在有效學習區域的時間。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的理論,它是由美國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提出的。
在舒適區里,你做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你只能對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熟練度加強,在這個環境里,你對人和事感到很舒適。
但你的能力也就停留在了這一層面,一旦走出舒適區,你就會面對各種壓力而感到無法適應。
比如說裁縫工,你可以用10000小時把衣服做得又快又好,但是那又如何?
一個做了半年縫紉的人同樣可以做到90分,你做了5年也不過是95分,你的收入可能只多了幾百塊,但是再往上走就會碰到天花板,繼續努力也很難提升。
這時候,你不太可能跳槽從事其他的工作,因為時間成本太高,你各個方面的精力也很難跟上。
在學習區里,都是你可以學會的知識和技能,稍微努力就能達到的高度,這裡充滿了新穎和挑戰。比如,你可以在下班之後做公眾號,通過看書寫作進行知識變現。
在這裡,你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充分的挑戰自我,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能力,這才是讓你獲得快速提升的有效學習區域。
在恐慌區里,你做的是根本就理解不了的事。這裡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遠遠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無論你再怎麼努力,都難以有所成就。
這個區域里,你會感到焦慮、恐懼、不堪重負。每個人對應的區域都不一樣,這要根據興趣愛好,能力邊界進行劃分。
這個理論的確很有道理,但多數人都處於舒適區和恐懼區,要麼沒有強烈的改變慾望,要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過於焦慮。
實際上,只有在學習區內做事,你才能不斷的挑戰自我,獲得最大限度的成長。
經常鍛煉的人都知道,只有你在每次做力量訓練的時候,讓自己的部分肌肉產生撕裂,在反覆撕裂和自我修復的過程中,你的肌肉就會越來越強。
每個正常健康的成人都擁有超過600塊肌肉,為什麼每個人的肌肉質量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呢?
那是因為有的人始終處於自己的舒適區,而有的人主動跨進學習區,並將學習區轉化為自己的舒適區,他的身體素質自然就比別人要好。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擴大舒適區的過程。不鍛煉你的肌肉就會縮水,不動腦你的思想就會生鏽,無論是身體肌肉還是精神肌肉,其實都一樣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最讓你不舒服的話,可能就是對你最有幫助的話,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人,可能就是你最應該感謝的人。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人能妨礙到你,因為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本能,如果你每天都在做反本能的事,數十年如一日下來,你就能發生質的蛻變。
歡迎轉載或分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