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俠五義》人民性的內涵-------為市井細民寫心
來自專欄俠義書2 人贊了文章
作者: 山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張越
https://tieba.baidu.com/p/587151069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餘韻,然亦僅其外貌,而非精神。」《三俠五義》儘管有著魯迅先生所說的思想缺陷,但瑕不掩瑜,《三俠五義》仍是一部值得肯定的著作。儘管有些人將《三俠五義》視為「為封建王朝招降納叛的一種重要工具」,但這並不恰當。《三俠五義》雖然也寫綠林俠士為包公所用,成為朝廷的一把匕刃,但它與《施公案》、《彭公案》中的俠客不同。《三俠五義》中的俠客鬥爭的對象是qi ya 百姓,損害人民利益的奸佞,甚至可以說,俠客就是廣大人民心目中正義的化身。之所以說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一方面是因為它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願望,主要體現在,對賢明政治的憧憬,和對俠士行俠仗義的希冀以及對懲惡勸善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讚揚了中下層人民的善良品質。
因此《三俠五義》在內容上具有高度的人民性。這也使得《三俠五義》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第一節 對清明政治的期盼
政治體制和職官體系雖然是人們虛構、制訂出來的一種框架系統,卻能有效地維護並保持一個社會的穩定運行。不管是孔子孟子時代的人們,還是三俠五義時代的人們,都對賢明的政治有一種不太明確的期盼,希望政治更加清明,政策更加公平、官府更加開明、吏治更加嚴整……而對賢明政治的期盼,正是《三俠五義》人民性的一個重要體現。《三俠五義》既描寫了朝廷內部的明爭暗鬥,也描寫了官府官吏的黑暗腐朽,正因為政治不清明、官府不清正,因而造成了眾多的冤假錯案。所以人們渴望能夠出現一個政治賢明的環境,出現一批清正廉潔的清官,救他們於水火。《三俠五義》滿足了人民的這一願望,書中描寫了以包公為中心的的一批俠士英雄,儘管他們是服從於最高統治者的,但他們確確實實站在下層人民的立場上,為廣大人民作主。
清明政治和開明吏治的標準,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都有不同的要求。《三俠五義》對清明政治的期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廣開言路
廣開言路是清明政治的主要標誌之一,也是人民大眾對朝廷、官府的基本要求。《三俠五義》彌補了下層人民抱冤無門的心理缺失,讓人民有屈可訴,抱怨有門。首先無論是下層人民還是冤魂,都能給予伸冤的機會。正如第六回包公所說:「雖則理之所無,卻是事之必有。自古負屈含冤之魂、憑物申訴不可枚舉,難道都是妄誕么?只要自己秉公斷理民情,焉肯以『妄誕』二字就置之不問,豈不使冤鬼含冤於泉下乎? 何況廢員非攻乎異端之人,此事亦非攻乎異端之案。」 包公不因妄誕二字就斷了冤魂申訴的機會。張三替烏盆伸冤,包公不認為此事為虛妄,最後斷了烏盆之冤。雖然帶有神鬼色彩,乃是作者虛構,但無疑對下層人民開闊了言路。二、官府清正
官府清正是清明政治的基礎。現實生活中,一些官員或者貴族結黨營私,魚肉百姓,卻得不到公正的應有的處罰。書中第十一回,龐星原本奉旨陳州販米,卻「倚仗太師之子,但僅不放販,他反將百姓中年輕力壯之人挑去造花園,並且搶掠民間婦女,美貌的作為姬妾,蠢笨者充當服役」。倚仗朝中勢力而為非作歹的馬剛、馬強更是魚肉Bai姓,禍害鄉民。這都是些現實生活中貴族豪紳qiya百姓這一現象的反映。
人民希望能夠有清官懲奸除惡,一視同仁。《三俠五義》達成了人民對對昌明政治的這一美好願望。書中的清官多公正無私、清正廉潔,而又不畏權勢、鐵面無私,如包公、顏查散等人。
在處理冤假錯案時,無論是皇戚貴族,還是豪紳強霸,或是親舊熟識,只要違反朝廷法紀,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都處以正法。如包公決絕地將欺壓Bai姓的龐星處死,並沒有因為龐太師的權勢以及門師的關係就此手下留情。李保是李天官派去跟隨包公進京趕考的僕人,後因包公革職而離開包公。李保圖財殺了屈良,包公沒有因為是舊相識就對其寬恕或者改輕,而是依照律法將李保用狗頭鍘鍘了。哪怕是親子侄犯法,也與庶民同罪。當趙虎從趙慶那聽說包三公子勒索州縣銀兩,又痛打趙慶時,趙虎很是氣憤,「恨不得立刻拿來出這口惡氣」。像文大人這樣的正直大臣都能願意「照顧」包世榮的情況下,包公並沒有私詢舞弊。無論是包公還是俠士,雖然都效忠於朝廷,但確確實實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第七十二回,霸王莊馬強,太歲庄馬剛之宗弟。「他倚仗朝中總管馬朝賢是他叔父,他便無所不為。他霸佔田產,搶掠婦女。」『 儘管馬強有著強大的靠山,但同樣受到了清官與俠士的懲治,保護了人民的正當利益。
三、賞罰分明
賞善懲惡、法制嚴明,是清明政治的主要標誌之一。現實生活中,存在賞罰不明的案件,一些官員官官相護,人民畏懼官員的權勢,害怕招惹是非。有時人民寧願忍氣吞聲,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三俠五義》彌補了人民的意願,像包公一類的清官,斷案賞罰分明。書中描寫的像張行三這樣的熱心腸之人不在少數。而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不僅僅沉冤得雪,還給與了一定的賠償或是獎勵費用。如沈清遭冤屈,包公不僅將其釋放,還賞予其官銀十兩。第十一回,韓瑞龍無意間見床下一箱子金銀,見財起意,其母韓文氏對其子規勸教育,韓瑞龍卻稱此銀乃是上天的眷顧,其母要其買三牲祭禮謝過神明後再做打算,不想韓瑞龍卻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包公的斷案結果如下:四、平反冤案
有錯必糾、有冤必伸,是清明政治的又一個主要標誌。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判斷不明的案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更好的保護。無辜人士被殺害或者被構陷,真正的罪魁禍首卻逍遙法外。這在《三俠五義》中也有所體現。《三俠五義》揭露了社會黑暗,如第五回,沈清被污,楊大成蒙受不白之冤。第七回,張有道無故死亡,族兄張致仁為弟伸冤,縣太爺開棺檢查屍體卻並無異常,張致仁反而受劉氏誣告被縣太爺責了二十大板第十回韓瑞龍買豬頭,沒想到卻是人頭,因此被巡更人報官受冤。縣官去韓瑞龍家檢驗,卻從板箱發現一無頭死屍。縣官卻並沒有驗明為何物所傷,就草草結案。社會生活中,像縣官這樣的愚笨之人,大有人在,因而造成了不少的冤假錯案,Bai姓深受其害,卻是無能為力。於是人民寄希望予包公和以包公為中心的俠士,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擺脫冤屈。《三俠五義》在人民的心理訴求下,藉助以包公為代表的清官和像南俠這樣的俠士來平反冤假錯案,從而達成心中的理想願望。無論是清官還是俠士,他們都在為下層人民所造成的冤假錯案而付出自己的努力與實際行動。如第五回,包公任定遠知縣,稽察秋審冊籍,「見其中有個沈清伽藍殿殺死僧人一案,情節支離」。於是對被誣陷的沈清重新進行審理。通過實地勘測案發現場,利用墨斗以及伽藍神泥胎背後的六指手印判定真正的兇手,從而還了沈清清白。同一回目中,包公為匡必正以及楊大成洗清冤屈。第七回,包公根據狗兒的證詞,將兇手陳大戶並劉氏捉拿歸案,張致仁沉冤得雪。第十回,韓瑞龍受冤一案,也最終得到了洗刷。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除了像包公這樣的清官,以包公為中心的俠士或者文人也為洗清冤假錯案而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趙虎為訪拿真兇三次喬庄,兩扮乞丐,為案件的成功告破立下了重大功勞。公孫策曾因張致仁、劉氏一案而喬裝成串巷的湖大夫,通過給尤氏兒媳治病,得出案件起因、經過。第二節 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童慶炳主編的《文學概論·文學的教育作用》中提到:「文學作品不僅給人以知識,讀者在認識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同時,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愛與恨,善與惡美與丑也會產生共鳴與思索,甚至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從中得到啟示和教益。」 因此,「文學作品總是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幫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凈化靈魂,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這就是文學的教育作用。」 「文學之所以具有教育作用是因為文學表現了真善美」。真善美正是人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目標。《三俠五義》就處處宣揚了下層人民所希冀的懲惡勸善的理想追求。書中所描寫的正、反兩類人物,就是正與邪、善與惡、美與丑的化身。全書塑造了許多烙守孝道、忠誠、忠貞、俠義之人,他們的善良多有好的回報,而不忠、不孝、不義之人,則多自食惡果。通過對真善美的宣揚,引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認同與嚮往;通過對假醜惡的批判,提醒人們引以為戒。從而讓人們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在一定程度上對廣大讀者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書中第二回說:「人有喜念,天必從之;人懷惡念,天必誅之」。這不僅僅是作者的內心渴望,更是廣大民眾的理想和願望。實際上,這也恰恰就是《三俠五義》人民性的鮮明體現。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理解和要求各不相同,本論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一、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一個國家和諧穩定的基石,既是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也是俠義公案小說普通描寫的母題。從儒家推崇的「忠恕」之道,到封建時代的忠君愛國,無不延續著「公平正義」這一亘古不變的主題。《三俠五義》不僅塑造了一批忠臣義士的形象,還塑造了一批正直勇敢的僕人丫鬟形象,這些人物身上都體現出對公平正義的理想追求。那些正直的忠僕、義氣的朋友、貞潔的女子,一般都會受到讚揚或有一個好的歸宿;而那些背信棄義、邪門歪道、淫慾放蕩的人則有著悲慘的下場。小說第一回便講了陳林與范珠等忠僕,他們捨命救了襁褓中的仁宗,余忠替李娘娘受死,秦忠也為李娘娘成功逃脫歹人之手而獻出了生命。真相大白後,仁宗為死去的這些正義之士、忠烈之臣建了忠烈祠。同時,書中對那些做事公正、做人正直的普通人物也讚不絕口。第六十八回,杜雍家境貧寒,幸賴北俠與靜修和尚推薦,成為秦員外家的教書先生。秦家的丫環碧蟾「見先生眉清目秀,三旬年紀,儒雅之甚」,犯了邪心,屢屢引誘杜雍,杜雍忠於朋友,加之個性耿直、胸懷坦蕩,對碧蟾秋毫無犯。後來秦昌蒙冤受屈時,杜雍代其照管家事,又助其伸冤昭雪,最後二人成為莫逆之交。與此對應,書中對那些邪惡之人,卻毫不留情。第三十七回,牛驢子對主人小姐不忠,妄想盜取死去小姐棺內陪葬之物,見小姐還魂後,牛驢兒欲掐死小姐,幸虧白玉堂趕來,將其殺死。牛驢兒為自己的貪財忘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牛驢子可謂惡有惡報的典型。總之,追求公平正義,倡導盡忠守義,是人民大眾對理想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尊老愛幼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是儒家一直推崇的道德規範,也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三俠五義》中也描寫了對這一社會理想的追求。一方面,《三俠五義》中描繪了一些孝子、孝婦的形象,而且這些孝子孝婦大都有好的回報,滿足了人民對孝道推崇的心理。如第八回,田起元的夫人金玉仙因婆婆染病,為其割肉煎藥,雖然後被龐星搶去,卻被展昭救下,又不失貞潔。後來田起元考試得中,當了太師,而玉仙也做了太守夫人。同一回目中,公孫先生扮作串巷郎中私訪,偶遇尤氏婆媳。尤氏兒媳因丈夫不務正事,傷天害理、助封為虐,規勸不得而氣悶生病。儘管如此,她卻仍不願意耗費家裡度命的錢。就連尤氏也讚歎「好個孝順的媳婦」。最後在公孫先生的幫助下,訛詐陳大戶六畝地得以過活。第十五到十九回,范宗華謹遵父命,始終善待破窯內的老婆婆。文中稱:「范宗華自父亡之後,真是遵依父訓,侍奉不衰。平時即以老太太呼之,又稱媽媽」。就連包公也不禁讚歎:「他不但有造化,並且有規矩。真乃福至心靈,不錯的。」 待李妃娘娘進宮,恢復太后身份,爵旨封范宗華,被封為承信郎,賞賜白銀千兩,香火地十傾,又被封為廟官。第二十回展昭在榆林鎮偶遇王氏。「因年荒歲旱,家無生理,不想婆婆與丈夫俱各病倒,萬分出於無奈,故此小婦人出來拋頭露面,沿街乞化」 ,為了給丈夫和婆婆拿葯,不惜放下自尊乞化,卻又知恥。後在展昭的幫助下,獲得一大半錠銀子,因此也被婆婆與丈夫誤會,婦人卻也並不折辯,又虧得展昭洗刷清白,並獲得胡家母子的感激。此可謂善有善報。另一方面,《三俠五義》也刻畫了一些不孝之人,他們為此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並以此達到警醒,規勸世人的目的。第二十四回,李保既不忠於主人,又不孝於老人。李保誤以為包公遭罷職後便再無出頭之日,將包公的行李銀兩拐去。天天花街柳巷,待行李銀兩用盡,無處可棲,開店的李老頭收留他,又將他招贅為女婿,卻沒成想他惡習不改,吃喝縹賭,硬生生地把李老兒夫妻氣死,又將李老兒的家產一一敗盡。後來又在李氏的躥掇下,殺了屈申等一系列的錯誤舉動。最後被處刑,連李氏也被定了絞監候。
《三俠五義》對尊老愛幼的描寫以及對孝的崇尚、對不孝的批判,同樣表達了人民對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三、尚俠守信
俠客義士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重信守義、一諾千金、說到做到。而尚俠守信也是一個理想社會的基本要求。《三俠五義》本身就是一部俠義公案小說,書中處處貫穿著對「俠義」的讚揚,無論是俠士還是普通人,他們俱有一股俠義豪腸。有知恩圖報的義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義氣;也有扶危濟困,仗義疏財的義氣;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等。如第五回,張別古「為人梗直,好行俠義」,他三次替毫無相干的鬼魂鳴冤。即使被包公誤認為擾亂朝堂,即使受杖脊,他仍然不求回報地替冤鬼申訴。待冤案大白,由於張別古老人的善舉,被冤魂的家人帶回蘇州養老送終,而張老也受冤魂所託,願意照顧他的孀居孤兒。這正是下層人民互幫互助的大團圓結局。第二十八、二十九回,雙俠丁兆蕙不僅救了因家產被騙而自尋短見的周老,而且還答應資助周老重開周家茶樓,當周老不相信時,萍水相逢的南俠展昭又主動出面擔保。到了約定的時間,丁兆蕙果然準時送來四百二十兩銀子。第七十三回,絳貞被霸王莊馬強搶去,憑藉個人才智,抓住郭氏善妒的心理特點,成為了郭氏身邊的貼己丫鬢,掌管郭氏財物。這樣一來既不毀了自身的清白,又能成為郭氏的心腹。待馬強抓了新任太守倪繼祖,絳貞偷偷將太守與錦娘放走,最後也因此喜獲良緣,成為倪太守的夫人。第一百十二回,原本欲收服鐘太保的智化、歐陽春 機緣之下三人結義。作為朋友,他們再三委婉勸諫,讓鐘太保歸於正途。「 所以後文智化委屈婉轉,務必叫鍾雄歸於正道,方見為朋友的一番苦心。」 鍾雄也沒有辜負朋友對自己所作出的努力,棄邪歸正,共同為剪滅襄陽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尚義守信是普通人民所共同具有的美好品質,小說正是通過俠客義士和普通人物的俠義故事,表達了對尚俠守信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反之,《三俠五義》對不講信義之人,則予以懲戒。第二回至第三回包公剛出生時,包二爺及其夫人便怕包公與自己爭奪家產,將包公扔在錦屏山。幼兒時的包公在大嫂的計策與庇護下,才得以倖免。包公九歲時,包海夫婦又屢屢陷害包公。起初派秋香給包公有毒的油餅,又與秋香合夥將包公騙入井裡。包二夫人為此也獲得了應有的懲罰。第七回則講包二夫人丫鬢秋香在大夫人門前跌倒後受傷,又被古鏡一照,將二夫人右眼挖出,從此瘋癲,二夫人也飽受痛苦折磨。書中對包海夫婦出爾反爾、陰險奸詐的醜惡嘴臉,給予了痛斥和鞭撻。第三節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助人為樂
書中還描寫了許多助人為樂的普通人,即使是萍水相逢,仍然待人友善捨己為人。第三回包公主僕在金龍寺遇害,在僅有一面之緣的江湖義士展昭的幫助下逃離出來。途經孟老的豆腐店。孟老雖然家境條件寒陋,卻熱情招待包公主僕,拿出平日不捨得用只有待客用的半截帶有「冥路」二字的蠟燭。又給他們盛了一碗「白亮亮、熱騰騰」的豆腐漿,使得驚驚未定的他們感覺「今在草房之中如到天堂,喝這豆腐漿不亞如飲玉液瓊漿」。第五十八回,韓彰因為行路不便將鄧九如寄在湯圓鋪張老兒處,張老兒待之視若己生。惡霸馬剛強向張老兒逼債,並要求將鄧九如作為抵押,張老兒苦苦哀求:「此子非是小老兒親故,乃是一個客人的侄兒,寄在小老兒鋪中的。倘若此人回來,小老兒拿甚麼還他侄兒?望大叔開一線之恩,容小老兒將此子領回。緩至三日,小老兒將鋪內折變,歸還大叔的銀子就是了。」張老兒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哪怕僅有一面之緣的人,為了信守承諾,也寧願變賣家產,也絕不辜負別人的重託,其情可感。本書正是讚揚了人民熱情好客、善良重諾的這一高貴品行。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