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與「無友不如己者」
來自專欄論語的革命
前言
《論語》學而篇第8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意譯】孔子說:「君子,沒有正確的中心思想就沒有威力,學問的基礎也就不牢固;主持忠信而不被忠信所主持,不要和身不由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忌諱改正。」
正文
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威風凜凜、威力無窮的原因是什麼呢?孔夫子認為是由於君子有厚重的中心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正確的三觀。那麼怎麼才算是正確的三觀呢?孔夫子用了一個「重」字,最重的就是最正確的,這是古人的思維方式,這有道理么?大大的有呢!越重的東西慣性越大,越難改變它的方向,那些能夠一百年不動搖、一千年不改變、一萬年不磨損、亘古不變的東西不就是最重要、最應被重視的真理嗎?相對於那些朝令夕改、隨波逐流、見風使舵的輕浮學問,哪個更正確就不問而知了。人擁有了正確的三觀就等於擁有了可靠的支點,阿基米德說,給他一個支點他就能撬起地球,可想而知這個支點有多麼重要,一切威力都要由它產生。在這裡,孔夫子只提示了君子的中心思想的特徵是厚重,但這中心思想到底是個啥卻還沒有說明,重點在後面!
二、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主忠信」就是說,有了這個中心思想就能夠主持忠信、匡扶正義了。相反地,如果沒有正確的三觀,就不能主持忠信,反被忠信所綁架而成為愚忠和迷信的小人了。忠就是絕對服從,信就是完全接受,忠和信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行為,以誰為忠信的對象是事關重大的問題。有了正確的中心思想,忠信就有了正確的瞄準和鎖定的對象了。是忠信於金錢還是忠信於老闆?是忠信於顧客還是忠信於公司?是忠信於老婆還是忠信於孩子?是忠信於神佛還是忠信於權威?抑或只要是個人就對他忠信?答案快來了!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已經將答案打包。不要和不跟從他自己真實心意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人交朋友。因為這樣的人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別人和外物的身上,總是受到別人和外物的控制,沒有獨立的人格,實際上只是奴隸而已,哪裡值得交朋呢?「如」就是跟隨、順從的意思,大伙兒有聽過「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這句咒語么?「如律令」就是順從、跟隨這條律令的意思。「不如」就是跟不上、不能跟從的意思。「己」是指自我,在五行學說中,己又指脾,脾藏真意,所以己是指自我的真實心意。「不如己」就是指不能跟隨自我的真實心意。那麼,那些跟隨自己內心的人、充滿真情實感的人、能夠為自己拍板的人就是君子了,就是值得深交的朋友了。至此,中心思想已經呼之欲出:君子的威力發自內心,君子學問的重心就在於一顆真心,君子忠信的對象就是自己的良心!那麼,對別人、對組織、對國家的忠信怎麼處置?這些都不耽誤,只要能得到自己良心的批准,對誰忠信都沒問題! 然而良心會不會不小心被狗吃掉呢?下面探討一下。
印度教的經典著作《博伽瓦譚》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隻黃蜂把一隻弱小的昆蟲趕進自己的蜂房,不讓它出來。那隻弱小的昆蟲對要捉自己的黃蜂怕得要死,因此一直在冥想黃蜂。結果,它就逐漸像黃蜂一樣生活了。
在中醫的案例里,有一種叫做「憑依」的怪病。患者養了一隻貓,有一天,貓忽然不知去向,他失魂落魄地找了幾天也沒找到。而就在他打開一隻箱子拿東西的時候,貓突然間從箱子里跳出來,把他嚇了一大跳。從此,患者的行為就很像貓了。
人在壓力之下全神貫地關注一個外在對象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投入到對象的角色之中而迷失了自我,這是一種用同一化來取悅對方以減輕壓力的下意識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發現這種現象。比如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之中感受到壓力,在緊張之下說了對方的台詞,這雖然尷尬,但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心。這種迷失自我是短暫性的,問題不大。但當緊張感強烈、壓力持續、而承受壓力者心智還未完全成熟或者意志力比較薄弱的時候,他就有可能被自己的下意識投入到對方的角色之中而難以自拔。比如,孩子在強勢長輩所施加的持續壓力之下,會不自覺地成為跟長輩一樣的人,以此來取悅長輩、減輕壓力。孩子深受這種長輩的強勢人格之苦而深惡痛絕,但又不得不擁抱這種人格以緩解壓力,久而久之性格定型,孩子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都可能難以擺脫這種強加於他的人格,痛苦抑鬱卻不知道原因,從而將這種人格代代相傳。如果關注的對象是一位異性,而承受壓力者意志力又比較薄弱的話,就有可能為了取悅對象、緩解壓力而產生與對象同一化的傾向,從而導致同性戀(異性的異性就是同性)。
隨著資本的造星能力和控制消費者的手段的不斷升級,代表著資本意志的色情資訊泛濫為患。年青人的注意力被其深深吸引、難以自拔,每天都被人為的色情信息所刺激而進入發情狀態。每天發情這種事情就算強壯如獅子老虎也受不了。性是人類的本能,除了陽痿症患者,無人需要持續的性刺激,而無知的人們卻視色情為福利,踴躍地獻上流量和荷爾蒙,因此導致了普遍性的腎虧體虛和意志薄弱。對異性的過度關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壓力,很可能會讓人產生異性化的傾向。在當今的社會,異性化的趨勢是有目共睹的,無需贅述。當性取向亦趨於異性化的時候就會產生同性戀,所以同性戀只是一種較為極端的異性化表現。同性戀為什麼能造成這樣大的聲勢?就是因為它得到了異性化者的支持。同性戀者和異性化者因為心理相似、氣質相近而互相欣賞、互為粉絲,因而能合力引導時尚潮流、影響社會風氣。所以,相比於同性戀,異性化是更為深刻和廣泛的文化問題。不男不女、娘炮、同性戀,這些都是色情文化惹的禍。
由此可知,過分關注外界對象的人會有被外界對象同化而失去自我的危險。實際上每個以客觀對象為關注重點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都存在著主體人格和客體人格的矛盾。在浮躁的現代文明之中,人們的生活普遍被客體人格所主宰,主體人格處於萎縮、退化和掙扎的狀態。人們以為自己很自我、很有個性,但實際上關注的焦點並不是自我而是客觀對象。人們終日被金錢權力、名譽地位、聲色犬馬、宗教科學這些客觀對象所牽扯操控、身不由己,主體人格的真實願望被無視、被犧牲。人們為了取悅客體人格而忽視主體人格的需要。為了那些坑蒙拐騙、假情假意的所謂事業而透支健康、忽略家庭。通過巧取豪奪、敲骨吸髓而獲得的所謂利益,犧牲了人與人之間純樸真摯的情感,破壞了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自然環境。這個客體人格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鬼,被客體人格主宰的人就是鬼上身。貪財的人是窮鬼上身,怕窮、怕被人瞧不起;愛耍小聰明的人是機靈鬼附體,怕不夠機靈而被長輩責罵;吃裡扒外、吃飯砸鍋的人是膽小鬼當家,欺軟怕硬……(此處省略一萬字)。因此,對於不能跟隨真正的自己、不能跟隨主體人格、反被客體人格綁架而身不由己的人,怎能和他交朋友呢?
三、過則勿憚改
所謂越怕黑越見鬼,客體人格的坐大正是由於人們的恐懼、憂慮和迷惑。而主體人格的本質是仁愛,它的功能則是勇敢和智慧。孔夫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兼具仁、智、勇的主體人格跟集齊惑、憂、懼的客體人格的關係就是正氣和邪氣的關係。主體人格所追求的是仁愛、親切、尊重和分享,而客體人格逼人去做的卻是歧視、怨恨、欺騙和掠奪。主客之爭就是正邪之爭,邪氣作主,必有過錯。犯錯猶如犯病,有了疾病我們不應諱疾忌醫,有了過錯同樣不應忌諱改正。改正錯誤其實並不是否定自我,相反,改正錯誤是否定假我、肯定真我,是否定客觀人格、肯定主觀人格,是扶正祛邪。邪氣無法徹底消除,有正必然有邪,這是對稱原理的體現,但是,只要知錯能改、有錯必改,客體人格就不能凌駕於主體人格之上,邪就不能勝正,鬼就不能欺人。能夠這樣做的君子自然就威力無窮、無往不利!
而對於集體所犯的過錯,我們也不應諱疾忌醫。再以同性戀為例,我們不應歧視同性戀者,正如我們不應歧視任何病人,但是,我們再也不能坐視資本的泛濫,任由資本利用色情內容控制年青人的視聽,任由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同性戀者。西方的政客為了獲取更多的選票,以推動同性戀合法化來取悅同性戀選民,這是對人類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推動黃賭毒的合法化同樣是他們的傑作。而深受中華本土古典文化熏陶的中國人豈會被其一直忽悠下去?上了資本的當之後,我們正應勇於改錯、撥亂反正,給予年青人更多的親切關心、更多健康陽光的鼓勵,杜絕那些心懷叵測的有毒資訊對年青人的控制。
四、尾聲
不過話又說回來,「無友不如己者」的君子真是厲害到沒朋友,這樣的話君子還有啥好當的?其實君子真的沒有什麼好當的,孔夫子只是便宜說法,抖一下君子的威風,吹個牛鼻而已,並非教人怎樣當君子。在孔夫子的心目中,值得當的只有仁,當就是當仁不讓的當,仁就是當仁不讓的仁。想當仁的會成為君子,想當君子的就等而下之了。孔夫子的意思只是勸人跟隨自己的真心,跟隨真心者必能得到仁,而並非要歧視「不如己」的人,《論語》里不是還有另一句話嗎?——「五湖四海皆兄弟也」,做不成朋友還可以當兄弟呢!推薦閱讀:
※幽默段子:娘炮說我沒素質,腳一跺,捂著臉就哭了
※屬於娘炮的勝利:「真男人」不再受親睞?
※「娘炮」會不會誤國
※你罵別人娘炮的樣子,真TM太不男人了!
※男士文眉真的就娘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