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應在小事情上糾結——《論語》學習411-412

君子不應在小事情上糾結——《論語》學習411-412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衛靈公篇第十五·三二(411)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錢穆譯】先生說:「一個在上位者,他的知足以知到此道了,若其心之仁不足以守,則雖知得了,仍然必失去。知得了,其心之仁也足以守之不失了,但不能莊敬以臨蒞其民,則其民仍將慢其上而不敬。知得了,其心之仁又足以守,又能莊敬以蒞往其民,但鼓動興作,運使其民時,若沒有了禮,仍還是未善。」

【楊伯峻譯】孔子說:「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會喪失。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百姓也不會認真[地生活和工作]。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假若不合理合法地動員百姓,是不夠好的。」

【傅佩榮譯】孔子說:「以明智獲得百姓的支持,如果仁德不足以保住他們,那麼即使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以明智獲得百姓的支持,仁德又足以保住他們,如果不以莊重的態度來治理,他們就不會認真謹慎。以明智獲得百姓的支持,仁德又足以保住他們,再以莊重的態度來治理,如果動員時沒有合乎禮儀的要求,還是不夠完美。」

之,就是官位。及,達到。蒞,到,這裡引申為對待。動,行動,行事。

傅教授說本章的十一個「之」是指百姓,有待商榷。倒是楊先生的解釋為祿位或國家顯得合理一些。錢先生第一句解釋為道,後面解釋為百姓,意思也通。因為只有道或官位才要及、守、得、失,只有百姓才要蒞、動。那麼我們就按官位或道來解讀本章。

官位或道的得到,要靠聰明才智達到,但如果不以仁德堅守,必然會得而復失;聰明才智達到了,也能堅守仁德,但如果不以鄭重的態度對待所得到的官位或道,民眾還是不會恭敬;聰明才智達到了,也能堅守仁德,也能以鄭重的態度對待,但不以禮來行事,還是不夠好。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正確地對待得到的官位或道,不僅要聰明才智,還要仁德堅守,莊重對待,並且以禮來指導行動,這樣才算是好。孔子是講上位者如何對待得到的官位,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衛靈公篇第十五·三三(41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錢穆譯】先生說:「一個君子,不可從小處去賞識他,但他可接受大任務。一個小人,不能接受大任務,但可於小處被賞識。」

【楊伯峻譯】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傅佩榮譯】孔子說:「君子沒有辦法在小地方顯示才幹,卻可以接受重大的任務。小人沒有辦法接受重大的任務,卻可以在小地方顯示才幹。」

小知,小事情。大受,重大事情。

本章是講君子和小人所能接受的事情大小不同,君子有理想、有追求,常志存高遠,目標遠大;小人缺少大志與遠見,接受不了大的事情。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26》)君子能忍小所以不會亂大謀,小人則不能忍小而亂了大謀。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17》)君子不會因為小利而影響成就大事,而小人往往因為小利做不成大事。

君子和小人因為理想追求不一樣,所以他們達成的目標的也不一樣。小人永遠做不成大事,而君子永遠不要在小事情上糾結。

推薦閱讀:

TAG:君子 | 孔子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