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於師——《論語》學習413-415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衛靈公篇第十五·三四(413)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錢穆譯】先生說:「人生有賴於仁,尤甚其有賴於水火。吾只見蹈火蹈水而死了的,沒見蹈仁而死的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百姓需要仁德,更急於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見因而死了的,卻從沒有看見踐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傅佩榮譯】孔子說:「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勝過需要水與火。為了得到水與火,我見過有人犧牲了生命,但是卻不曾見過有人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
第一句「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是說民眾對於仁的依賴要甚於對水火的依賴,直接道出了人生活著的目的是追求仁道,而不是僅僅為了生存。第二句「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是說當時的世道 孔子只看見有人為了生存而不惜犧牲生命,而沒有人為了追求仁道犧牲生命。孔子是在抱怨沒有人能夠「殺身成仁」,整個社會的人都在忙著生存。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8》)孔子說,只有仁人志士,他們不會為了求生而放棄仁的追求,他們可以為了成就仁道而不惜犧牲生命。本章孔子說他沒有看到有人願意為了追求仁道而不惜犧牲生命,那麼也就是說他沒有看到「志士仁人」。看似抱怨,實則孔子是希望民眾都能成為「志士仁人」,勉勵大家一起努力,為了仁的追求犧牲了性命也在所不惜。
衛靈公篇第十五·三五(414)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錢穆譯】先生說:「若遇行仁之事,在己即當率先向前,莫讓給眾人為之。」
【楊伯峻譯】孔子說:「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傅佩榮譯】孔子說:「遇到人生正途上該做的事,即使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當,面臨。
遇到行仁的事情,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君子行事,在老師面前必恭敬謙讓,但在仁德面前,不必推讓。就是說遇到應當做的事,要率先而為。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24》)遇到應當做的事,應該勇為,率先為。
比如,我們在行善或做好事時,完全沒必要和老師爭和讓,自己率先去做。
衛靈公篇第十五·三六(415)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執小信。」
【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
【傅佩榮譯】孔子說:「君子堅持大的原則而不拘泥於小信。」
貞,堅定不移。諒,信。
本章是說君子能夠堅定不移地堅持原則而不拘泥於小信,君子有理想、有追求,他們為了實現目標而堅守道德,這是大原則。而小信未必符合大原則,如果拘泥於小信,往往會造成傷害或偏差。孔子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論語·陽貨8》)只好信而不好學,勢必會陷入傷害。孔子也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20》)是說如果信守小諾,就只是個氣量狹小的小人。
君子能貞而不諒,就是能隨機應變,通權達變,但並不是不守信用。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只有符合義,大原則不違背,不拘泥小信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學習443
※我讀《論語》1:這是一部草根的《論語》讀書筆記
※儒家經典語
※百善孝為先,必讀的20句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