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青年在名山大川自殺,為什麼青年人這麼絕望?
4 人贊了文章
似乎在戲劇小說里,跳崖都有幾分戲劇性的味道。
尤是在武俠小說里跳崖似乎往往都伴隨著尋得武功秘籍和找到退隱高人功力大升。但是現實里往往卻並非如此,如果真的從懸崖跳下去,可能最終的結果僅僅是香消玉殞而已。
但是在今年下半年的短短几月時間裡,已經有兩個人選擇用這樣的方式死亡,他們並沒有武俠小說主角式的命運,或許他們也僅僅是想要找到一處名山大川擁抱死。
7月24日,一男子在華山長空棧道中間位置,自行解開安全繩索後張開雙臂縱身躍下。
兩個月之後,9月4日在峨眉山景區金頂「瑞吉山石」處,一女子不顧他人勸阻跳崖。
當然這樣些許有些與眾不同的自殺,網路上自然也充斥著對這樣自殺行為的調侃。
@不羈的風武當:上次是華山,這次是峨眉,那麼五嶽劍派該要瑟瑟發抖了。
@精神之源:雪山千古冷!何葬峨眉峰?
調侃之外,兩則新聞的連連爆出,將自殺這個讓人有些抗拒的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其實一直以來中國都並非一個高自殺率的國家。
雖然在1995-1999年中國農村婦女的自殺率長期處於一個居高不下的位置。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的調查,90年代前後中國的年均自殺率為23.2/10萬。
而近來年自殺率的下降也成為了一個超級熱門的話題,甚至自殺率下降一度讓香港的相關專家感到震驚。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Paul Yip)也參與了關於大陸地區自殺率的研究,他說,中國大陸的自殺率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在世界範圍內亦屬絕無僅有。而且,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未曾為降低自殺率而推進心理健康服務,也並未動用官方手段進行干預。
可惜同樣是知名醫學周刊《柳葉刀》的統計,中國青年的自殺率卻已經有了抬頭的架勢。
「選擇一個青山綠水的地方,詩意的死」這樣的網路段子居然在今天被活成了現實。
而說起這兩起案件,前者華山自殺的年輕男子或因家屬不願意領屍而無法確認身份,後者跳崖的李某某僅21歲,卻也選擇一躍而下將自己的大好青春葬送在懸崖邊。
青年為什麼自殺成了一個社會話題。
為什麼?這的確很讓人不解。
「這麼年輕怎麼就自殺了?」這個觀點在中年年齡層中非常盛行。
畢竟在大部分中年人的眼中,青年可以說是活在人生最好的年紀里,大把的青春與事件可以揮霍與浪費,他們是最能賺錢也最後活力的社會年齡層。
為什麼處在最好的年齡層,未來大有可為的他們選擇自殺讓不少自詡為走過青年時期的中年人們心生疑竇。
不過或許日本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日本雖然位居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經濟的高速上漲和走熱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創造了出了大量的經濟成績。但是同樣日本的社會壓力與自殺率也是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名列榜首。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的主要自殺人群為中年群體,這個群體的特徵是一群陷入了年齡焦慮的人,在白領文化盛行的日本,大公司想要清退陷入年齡危機的中年員工。導致作為家庭頂樑柱的他們不堪重負最終通過卧軌或者跳樓結束自己的性命。
而如今主要的自殺群體已經由中年逐步過渡到青年。
本來那些已經銷聲匿跡的日本自殺景點,此刻又已經「人滿為患」
那麼為什麼日本青年會自殺?
大家或許聽過一個詞,叫「尼特族」
百科說「所謂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而更詳細的定義來自社會學家的觀察,他們發現這個群體的最大特徵就是得過且過,並沒有長期的儲蓄和就業規劃。曾有一個日本作家這麼形容日本新生代中的尼特族,「他們夜間在超市裡打著零工,白天擠在狹小的出租屋裡睡覺,而手頭一旦出現閑余就會放棄工作,直到把所有的錢的花完,才會有新的就業計劃。」
而如今這個起源於英國的名詞,卻在日本擁有了一個數量龐大的對應群體。
據日本NHK電視台的一個描述日本青年的紀錄片顯示,有一組非常恐懼的數據是在千禧一代的日本青年中百分之六十都是尼特族。這讓本來就老齡化嚴重的日本更加顯得死氣沉沉。
而很顯然,現階段的國內有很大一批年輕人的群體特徵和尼特族極為相似,他們在大城市無所事事,月光,幾乎攢不下積蓄,更在大城市完全站不住腳,操心的不過是房租和吃飯而已,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或許中國的「月光族」便是另外一種意義上「尼特族」
所以中國青年一直都是飽受詬病的,主流媒體總是批判青年稱「老一輩艱苦卓絕的道德品質在他們身上絲毫不剩。」
但是對於青年人來說卻也感覺到一股深深的絕望籠罩著他們。
自然而然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意見,更加加劇了青年人與主流媒體的敵對。
而恰恰是這些,就是現如今中國在走向自殺的「自殺青年」們。他們質疑主流媒體的聲音,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感到深深的不安,更在理想和現實中惶恐徘徊無所適從,最終要麼夾著尾巴苟活,要麼崩潰和自殺。
為什麼青年會出現這樣的無所適從的社會現象?
很多人不解。因為能形容「尼特族」這個群體的除了「無欲無求」這個中性詞之外,幾乎都只能找到貶義的辭彙。是青年人墮落了嗎?是電子遊戲、娛樂節目在消磨青年人的意志嗎?
不!恰恰相反。
不是電子化的娛樂方式消磨了青年人,而是現如今的中國青年必須要通過電子化的娛樂方式來使自己被消磨到幾乎無望的人生找到最後一絲慰藉。
「上升無門,無處紮根」是對大多數青年人最好的寫照。
現如今社會教給青年人的第一課,就是一條簡簡單單的而又露骨和赤裸的邏輯,那就是上升無門而又無處紮根。曾經記得一個香港的高校跟蹤調查了一組中國青年,這些青年中不乏一些自信滿滿想要干出一番事業的人。而五年之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處在一種庸庸碌碌的狀態志氣全無。
也就是說即使是這些有目標,有能力並想干出一番事業的中國青年,最終都陷入階級固化得過且過的生活。
而同時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也讓大多數年輕人失去了儲蓄的可能,更別說真正意義上的在大城市裡找到歸宿。最終在大城市裡就化為了「外地人」與「本地人」的明顯分成。
無數「外地人」想要通過努力變成「本地人」
但是很顯然並沒有這個可能。同時大多數青年也陷入了不上不下的生活,最終意志被進一步的消磨。
最終只需要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會衝動的自殺。
這份絕望讓人逃無可逃。
有時讓我們又難免覺得我們為什麼不能像生活在美國、生活在加拿大的那些人一樣,窮並快樂著。紐約等北美的大城市生活成本不高嗎?一個30平米的房子,也達到了誇張的1600刀一月。
但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美國青年卻異常的樂觀。
以至於我每次見到他們都感覺到不可思議。或許也只有解答了這種差異性,我們才能逃離這樣的絕望的循環。
推薦閱讀:
※鄉村青年們的鄉村改造記
※青年危機的我們,拿什麼養老
※解密朴樹:文藝青年是怎麼煉成的?
※中國青年報對《貨幣戰爭》的評價
※適婚青年的悲慘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