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論語》學習441-442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陽貨篇第十七·七(441)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錢穆譯】佛肸來召孔子,孔子考慮欲往。子路說:「我曾聽先生說過:『那人親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即不入其國。』現在佛肸據中牟作叛,先生要去他處,這怎說呀?」先生說:「不錯,我是說過這話的。不有堅硬的東西嗎?盡磨也不會薄。不有潔白的東西嗎?盡染也不會黑。我難道是一匏瓜嗎?哪能掛在那裡,不希望有人來採食呀。」
【楊伯峻譯】佛肸叫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道:「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不去的。』如今佛肸盤踞中牟謀反,您卻要去,怎麼說得過去呢?」孔子道:「對,我有過這話。但是,你不知道嗎?最堅固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我難道是匏瓜嗎?哪裡能夠只是被懸掛著而不給人吃食呢?」
【傅佩榮譯】佛肸召請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自己動手公然行惡的人那裡,君子是不會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起兵反叛,您卻想要前去,又該怎麼說呢?」孔子說:「對的,我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我們不是也說:最堅硬的東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我們不是也說:最潔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我難道只是匏瓜星嗎?怎麼可以掛在那兒不讓人食用呢?」
佛肸,晉國趙簡子專政時,攻打范中行,范中行的家臣佛肸是中牟縣長,據地反叛趙簡子。磷,水中石,比喻變薄。涅,以墨塗物。匏瓜,匏瓜,匏子,古有甘、苦兩種,苦的不能吃。
本章講佛肸在中弁反叛趙簡子,邀請孔子前往,孔子動了念頭。子路又是反對,在《論語·陽貨5》篇中,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季氏,子路不高興,就反對孔子前去。從子路反對的意見看,表現出的是愚忠愚孝和小信小節,對孔子的思想沒有真正的領會和掌握,不能通達事理,正如孔子所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論語·先進14》)孔子也沒辦法,遇到這樣天資略鈍又性格粗魯的學生,他只好極力辯解。
本章孔子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來表示自己意志堅定,不會受外部因素影響,同時又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來表示自己為社會服務的意願。子路讀不懂老師,所以老師常說「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37》)
公山弗擾發動叛亂時想召孔子加入,佛肸反叛時也召孔子,說明孔子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同小可,雖然他的思想沒有被重用,但他為人師表表現出的人格魅力,讓他聲名遐邇。
陽貨篇第十七·八(442)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錢穆譯】先生說:「由呀!你聽到六言六蔽的說法嗎?」子路對道:「沒有呀!」先生說:「你坐下!我告訴你。好仁不好學,其蔽成為愚蠢。好知不好學,其蔽成為流蕩無歸宿。好信不好學,其蔽反成傷害。好直不好學,其蔽急切不通情。好勇不好學,其蔽常易犯上作亂。好剛不好學,其蔽易於狂妄抵觸人。』
【楊伯峻譯】孔子說:「仲由,你聽過有六種品德便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答道:「沒有。」孔子道:「坐下!我告訴你。愛仁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愛耍聰明,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放蕩而無基礎;愛誠實,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愛直率,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說話尖刻,刺痛人心;愛勇敢,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搗亂闖禍;愛剛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膽大妄為。」
【傅佩榮譯】孔子說:「由!你聽過六種品德與六種流弊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你坐下,我來告訴你。愛好行仁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愚昧上當;愛好明智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游談無根;愛好誠實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傷害自己;愛好直率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尖酸刻薄;愛好勇敢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胡作非為;愛好剛強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愚,愚昧。盪,放縱,放蕩。賊,傷害。絞,急切。亂,亂為。狂,狂妄。
孔子為什麼單單針對子路講六言弊?是因為子路不好學嗎?還是子路一直找不到人生正途?
我們先看六種品德如果不好學會帶來什麼弊病,好仁義卻不好學,就不會明白仁義的真正道理,未免找不到仁義的正道所在,所以有可能顯得愚昧;好明智卻不好學,難免會讓人感覺膚淺和輕薄;好誠實卻不好學,就有可能失去判斷力,無端守信,難免會傷害自己;好正直而不好學,就往往不考慮後果,傷人傷己;好勇敢而不好學,難免會陷入好勇鬥狠、胡作非為的境地;好剛強卻不好學,就可能把自己當作無欲的聖人,難免會狂妄自大。
這六種品德雖好,但離開了學習,儼然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可能有長久的發展。孔子在《論語·泰伯2》篇中也闡述了無禮對品德的影響,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蒽。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謙恭而沒有禮,就會勞擾不安。謹慎而沒有禮,便會畏怯多懼。勇敢而沒有禮,便會犯上作亂。正直而沒有禮,便會尖刻傷人。所以一些好的品德的培養,不僅要靠好學來支持,而且還要靠禮節來約束。
因此我們追求人生正途中,希望自己有君子和聖人一樣的品質和修養,不是蜻蜓點水,不是牽強附會,不是附庸風雅,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管中窺豹,不能一葉障目,要正確、理性地對待好學和好禮對品德培養的巨大作用。如果一個人心靜不下來,心安不下來,他怎麼能修養有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