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學習443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學習443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陽貨篇第十七·九(443)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錢穆譯】先生說:「小子們,為何沒有人學詩呀!學了詩,可以興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觀於天地,可以懂得在群中如何處,可以懂得處群不得意時如何怨。近處講,懂得如何奉事父母。遠處講,懂得如何奉事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之名。」

【楊伯峻譯】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研究詩?讀詩,可以培養聯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煉合羣性,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呢,可以運用其中道理來事奉父母;遠呢,可以用來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傅佩榮譯】孔子說:「同學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時,可以引發真誠心意,可以觀察個人志節,可以感通大眾情感,可以紓解委屈怨恨。學了詩,以近的來說,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以遠的來說,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還能廣泛認識草木鳥獸的名稱。」

《詩經》的興、觀、群,怨作用就出於此,分別解釋一下。

興,興起。興起什麼?這裡的興不是《詩經》賦、比、興三個表現手法中的興,它是自己想表達見解或意願或情感時,聯想到《詩經》里的某些相類的詩句,是一種想像力。觀,明察,博觀。就是說讀《詩經》可以觀察當時的社會、人文、風俗等,形成對社會的認識;群,合群,群處。群就是聚在一起,結交朋友,協調人與人相互的關係;怨,抱怨、諷刺、訴怨。簡單地說就是批評當時的政治,表達真實的民情。

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正因為《詩經》有這樣的社會功效,所以孔子勸勉大家來學。《詩經》本「思無邪」,描寫的就是真情實感,是感情的真情流露,希望通過學習,可以達到「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的成效。

《毛詩·關雎序》中也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說明詩經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被很多人認知。在那個學習資源特別匱乏的時代,有《詩經》這樣一本教材,實屬大幸。當代學者胡適認為,《詩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聖經典。」

當然 我們今天可以學習的內容多了,《詩經》因為年代久遠,語言艱深晦澀,一般人讀來很吃力,很不容易通讀和理解掌握。如果不是做研究的話,當然也沒必要對《詩經》作太深的涉獵。但如果確實有興趣,一方面想領略中國最偉大的詩歌之美,另一方面想體驗中國最無邪的詩歌之真,不妨好好坐下來,認真研讀一番,慢慢地你就可能發現孔子說的「小子何莫學夫詩?」真的是語重心長、情真意切啊!


推薦閱讀:

儒家經典名言手抄(三)
百善孝為先,必讀的20句儒家經典!
中國儒學-孔子與早期儒家經典的關係
善讀「論語」5.7:道不行乘桴出海,政以德無所取材

TAG:儒家經典 | 論語書籍 | 四書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