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至苦,事至盛也——「庸人」的楷模曾國藩(下)

心至苦,事至盛也——「庸人」的楷模曾國藩(下)

1 人贊了文章

原創:公眾號 待得清夷

1.靖港之敗

他站在船頭。

被轟擊的戰船燃起了熊熊大火。

大風狂吹,火勢連天,幸運逃竄的船隻即刻被數百艘太平軍的小船圍攻。湘軍還未上岸作戰,便紛紛跌下水中,溺斃淹死。裝有大炮的戰船連連反擊,然而炮高船低,不能命中。

數十隻戰船被焚,隨風飄散。

當時颳起了西南風。

順風順水的戰船剎不住腳,直衝太平軍的營壘,太平軍拋出鐵鉤鉤住船拉到岸邊,上岸的湘軍紛紛奔潰,遭受迎頭痛擊的兩千將士,在火海中慌亂不堪。

惶惶的湘勇棄戰船於不顧,水手各自逃命,出隊船上竟無一人。烈火著聲的哭喊聲、浮橋上踩踏落水的驚慌聲、咆哮著的殺伐聲,一剎那兵敗如山倒。

這一切潰敗的發生,竟只花了不到一頓飯的功夫

他望著這一切,望著當時苦心經營的湘軍水師近一半都被覆滅,而這一切幾近是葬送於自己的手裡。

2.決策失誤

1854年的春天,太平天國西征大軍攻入湖南,很快便奪取了湘潭和靖港,兵鋒直指省城長沙。

兵臨城下之時自然是軍隊顯身手的時候了,湘軍統領曾國藩馬上在長沙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派出湘軍主力進攻湘潭,曾國藩本人則帶領余部鎮守長沙。

此時,有靖港團練送來情報,說靖港太平軍只有區區幾百人,且沒有防備,很容易打,將軍只要率領余部去便能大勝。

曾國藩心想這人也不多,自己去打勝之後便回,可以緩解長沙雙面被圍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拿下靖港可以彌補曾經岳州、寧鄉之敗,以此來勝利提升湘潭前線的士氣

可以看出曾國藩作這個決定是很倉促的,畢竟昨天晚上剛開完會說曾國藩自己守在長沙,今天卻又決定出城作戰,而且曾國藩沒有派出偵察部隊,只是聽過他人的三言兩語就決定去了,可見其內心的焦急。

當時正在曾幕的李元度感到此舉過於冒險,因勸曾國藩; 「兵之精者已調剿湘潭,早晚捷音必至,此間但宜堅守,勿輕動。」

但曾國藩求功心切,決心在靖港一顯身手。

他的虛榮心在作祟:當時曾國藩雖然挂帥湘軍一年多了,但是他還沒有上過前線。這次長沙城內只剩自己一個人,而且他篤定自己勝利在握。

於是躊躇滿志的他,終於可以真真切切地過一把書生帶兵建功立業的癮。

他親自率領了水師5營,戰船40艘,隊勇800人,浩浩蕩蕩的向靖港太平軍駛去。

卻落得將士四荒而逃,敗的狼狽不堪的局面。

「不會的!這不是我訓練出來的湘勇!」

他哪裡知道,這些新訓練出的湘軍,大多都是農民,從未上過戰場的他們見到此局面,早已嚇得屁滾尿流,撒丫子直跑。

氣急攻心的曾國藩脫下褂袍,將令旗往地上一立,拔出長劍,對著四散的逃軍咆哮:「過旗者斬!」

然而只顧逃命的人繞道而行,曾國藩連砍幾人,卻仍難以扭轉其全面奔潰的架勢。

此時此刻嚴格的軍紀已完全失去了約束。

3.湘江自殺

他不禁連連回想起自己開創湘軍的往事。

長沙受盡侮辱的他,逃到了衡陽。

湘軍從出生這一天起,在舊體制內就沒有安身之處。它就像一個私生子一樣,只是臨危受命,不屬於正規軍。不但被八旗綠營排斥,甚至也不被大清朝廷和官僚體系所接納。

它的最大敵人,不是太平軍,而是舊體制。

這種體制上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沒有軍餉來源

當時國家財政收入用來供給綠營軍餉尚且不足,不可能為他專撥經費。

湖南省官員既與他關係緊張,自然也不可能為他慷慨解囊。

畢竟,練兵這個任務,是曾國藩自找多事。在為母守喪期間,他被任命為不倫不類的"幫辦大臣",沒有財政權和稅收權,根本不可能開闢固定餉源。

除此以外,進士出身的曾國藩沒有當過一天兵,對於行軍布陣、帶兵訓練,沒有一點實際經驗。而這一切困難,均沒有一人前來為他施以援手。

長沙之辱使曾國藩臉面喪盡,人心離散。不但通省官員們不齒於他,甚至他的那些好友,也都認為他行事魯莽。

然而,對已經經歷過長沙之辱的他,這一切似乎都微不足道了。

沒有名位,他照舊用長沙時用過的"湖南審案局"五個字,來接送公文。

沒有經驗,曾國藩就自己在黑暗中探索。他精心果力,認真思考綠營兵種種弊端之原因,創造了許多嶄新的軍事原則。

他為建造水師,大雇衡州、永州的能工巧匠,在湘潭設立船廠,大量製造快蟹、長龍、舢板戰船。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終於建成十營水師

他為籌集軍餉,挨家挨戶四處勸捐籌餉。費盡口舌,勸而不動,他便強行勒派,不顧招怨。

他打掉牙和血吞,殫精竭力團練出的湘軍,建造出的戰船,竟頃刻覆滅火海,不堪一擊。

而又想到這是自己的第一次出征,獲得如此慘不忍睹的下場,不禁連連哀嘆自己是有滅賊之志卻表現得無用兵之才,一瞬間羞、愧、憤、恨、悔幾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五味雜陳。

他憤懣,他大哭。

站在船頭目睹眼前的一幕幕,又回想過去種種,曾國藩再也剋制不住悲痛情緒,縱身一躍湘江!

親兵下去救,他破口大罵;副官下去救,他更是惱羞成怒:「出了這樣的事情,我的生死有何重要!」拒不接受施救。

這時本應在湘潭前線的章壽麟也跳下水去,他是被李元度私下安排在曾國藩身邊保護他的。

「你為何在這裡?!」

「曾大人,你可別輕生,我是向您報告湘潭前線大捷的喜訊的!」他扯了一個謊,打消了曾國藩必死的念頭:「您這樣未看見捷報就赴死,那可真是白死了啊!」曾國藩這才終止了自殺行為。

被救上來曾國藩,受此巨創,終日將自己封閉在長沙南門外妙高峰上的一間寺廟裡。他不肯洗臉梳頭收拾一下自己,甚至連落水時濕透的衣服都不願意換,心灰意懶。

新的轉機然而,曾國藩這回栽了跟頭,湖南官場那批看曾國藩不順眼的人開始樂開了花。

樂得他們甚至顧不上太平軍壓境的軍情,興高采烈地到湖南巡撫駱秉章處你一句我一嘴地議論怎樣上書彈劾曾國藩,而且曾國藩確實有可參劾的地方,本來曾國藩按計劃是守長沙,而他偏偏去了靖港,這要是深究起來還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長沙士紳對曾國藩也大加奚落、嘲笑、攻擊,加上眾多官員的參劾,曾國藩感到臉上無光,愧對「天子欽命」,這時他又發現章壽麟編造了謊話去救他,更是悲觀到了極點。

他甚至寫好了遺折,買好了棺材,準備等待皇帝發落後,自殺以謝喪師敗北之罪。

正在萬念俱灰時,章壽麟隨機應變扯的謊言竟然成真:曾國藩吃盡千辛萬苦練成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隊伍,與三萬之眾的太平軍作殊死戰鬥,十戰十捷,以少勝多,殲滅太平軍萬餘人,湘潭一戰獲得全勝。

咸豐皇帝對湘軍刮目相看,從而救了曾國藩一命,也正由於此,曾國藩在湖南士紳官員中才慢慢站穩腳。

湘軍的意外崛起,使昏慘慘黃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一時間朝廷褒獎,紳民歡呼,曾國藩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按理說,此時的曾國藩應該會呼風喚雨、八面逢源,然而真實情況是曾國藩的日子仍不好過。因為體制仍然不順,餉項仍須自籌。

湘潭大勝之後僅僅九天,他在長沙給弟弟們所寫信中沮喪地說:"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人心之壞,又處處使人寒心。」這次,使他寒心的不僅僅是地方官員,還有他一直所鞠躬盡瘁奉獻著的京城天子

4.君臣危機

1854年八月,湘軍經過苦戰,奪下了重鎮武昌。

武昌,一直是兵家必奪之地。因為武昌扼守長江、是僅次於襄陽的兩湖重鎮。東南地區如果控制武昌,最低可以屏蔽上游,最高則可以攻取兩湖、完全割據江南。所以,武昌當之無愧成為了兩湖與東南博弈的焦點。

綠營軍和八旗軍紛紛多次進攻,卻遭受慘敗,這時候湘軍的捷報傳進京城,頓時讓綠營軍這樣的正派軍顏面全無——正規軍都沒做到的事情,他的湘勇竟然把一個省城都給奪下來了。

皇帝在驚異的同時,自然大喜過望,他寫下奏摺,快馬加鞭的送到曾國藩的府邸,奉命曾國藩為湖南巡撫。

多年為國奉獻,出入戰場,卻無實權、備受排擠的曾國藩,終於有了一官半職。

他在那一刻覺得苦盡甘來,皇帝舊時對他的打壓、周遭地方官對他的百般嘲諷,他盡數拋之腦後。他趕緊回復謝恩奏摺,又表示謙虛推辭,程序上的做出一些謙遜姿態。

然而他未料到,自己謝恩折還在路上,取消他的任命的奏摺就已經送達。

原來是他京中好友對咸豐說:「曾國藩勢力壯大起來,於朝廷不是好事。」皇帝一拍腦袋,覺得甚有道理:一個不在職的文官,哪來這麼大的號召力?他以前只知曾國藩膽子大,敢於攖皇帝之逆麟。這次才知道此人本領大,以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集兵數萬,所向披靡。如果他打敗了太平軍後反戈朝廷,那豈不是比太平軍還難對付?

兩天兩變,曾國藩失望的委然於地。

說是君無戲言,他的抱負到底是被多疑的咸豐給戲無情弄了啊!

當他的謝恩折送到時,咸豐還給他洋洋得意的回到:「嘿,我就知道你會推辭吧!我先於你。」

咸豐帝

隨著戰事的進行,湘軍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力,為保住大清江山立下不賞之功。然而,作為湘軍主帥的曾國藩卻非常痛苦,因為咸豐一直不給他陞官。

曾經由曾國藩舉薦的胡林翼和江忠源等人,都已經積軍功當上了巡撫。而曾國藩,此時還是以前的補缺侍郎職位,有責而無權。

許多年,他都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既無實權有無頭銜,卻擔負著鎮壓太平軍的使命。

有一天晚上,他與好友陳榮散步。他望著黑漆漆的天空說,情不自禁的說道:「我為朝廷,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卻換來周遭人的排擠,到頭來連皇帝也不信任我。看來我這條命啊,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死在這種狡詐的官場之上了!」

甚至在曾國藩父親去世那一年,他仍抱著最後的希望,對咸豐上奏:「當時情勢緊急,我實在想為國出力,只是處於懸壺之位,連軍餉也湊不齊。如今我父親過世,我要回去奔喪三年,但是皇帝要是要挽留我,我一定鞠躬盡瘁,奔赴前線,為國事而奉獻。」

咸豐回:「好吧,那你就去守喪吧。」他又加了一句:「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失敗已經指日可待。有沒有你都無所謂,朝廷不缺你。」咸豐順勢收回了他的兵權。

曾國藩後來在給朋友的信中形容當時的苦況說:"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以奪此一關而不可得,何其苦也。"

一個在籍之員出山帶兵,本是激於對王室的忠心,不想皇帝卻對他如此提防,曾國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

他無時不想掛冠而去,但時勢之危與聖人之教又不容許,只好百計隱忍,甘受煎熬,長年寸心如焚。

如今,皇帝既然又這般回復,他帶著無窮無盡的哀慟回到了湖南老家。

5。涅槃重生

而正是在老家幾年的閑賦,讓他有了沉澱自己的機會。

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幾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啟示,讓他恍然見到了另一片天地。

他像一個閉關的和尚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自己起兵以來的種種情形在大腦中一遍遍過電影。

漸漸地,曾國藩靜下心來了。

他有記日記的習慣,而直到46歲時,飽受磨難的他才擁有了更為深刻的反省。

與他人不同,曾國藩並沒有因為失意而自怨自艾,抱怨仕途不公。他反思到,在官場之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翻閱舊日信稿,發現了當日武昌告急時,他請求駱秉章發兵援救的一封信。寫這封信時,他覺得字字有理有據,今天讀來,卻發現字字如錐如芒。

縱觀曾國藩的前半生,我們會發現他並非是官場上的謀略家。他其實是一個不太會做人的人——他過去太過執著的想出頭,脾性難免暴躁,雷厲風行。

然而,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

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

謫居生涯亦沒有消滅他頑強的意志,並沒有讓他放棄實現心中的抱負,反而成就了他「大悔大悟」的兩年。他變得更為謙遜、周到,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可屈可伸,對內有原則,對外則靈活,與四十歲前已經迥不相同了。

東山再起咸豐十年,新上位的兩位軍事天才,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連破清兵江南江北兩座大營,戰爭的形勢,瞬間又破朔迷離了起來。

咸豐本來以為攻破南京,指日可待,沒想到太平天國還有拚死一搏之力。

咸豐不得不請求曾國藩出山,他萬分誠懇:如今逆賊猖獗,天下倒懸,若你能出山力挽狂瀾,解救天下蒼生,才是忠孝兩全之道啊!

他甚至用幾近哀求的語氣說道:我直接命你為兩江總督,求求你快點出山吧!

得到實權之後,曾國藩當即飛馬上任,並依靠其十年來積累的軍事經驗,先後經歷了艱苦卓絕之事:湖口慘敗,水戰中被石達開誘敵深入,幾不得脫;祁門被困,自己選了一處險地,差點成仁。他卻在一次又一次的東山再起,視死如歸。

經歷過慘敗,他又何嘗不痛心疾首,不願面對?然而和普通人不一般的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堅韌起來。自述「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長沙被辱、江西受困,皆是煎心之事,靖港大敗、鄱陽湖大敗、祁門被圍,更是兇險之至。

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 ,最後竟修鍊的男兒到死心如鐵,已經是無畏無懼。

曾國藩最終剿滅了太平天國,成為了挽救清朝的最大功臣。後來咸豐駕崩,同治即位,曾國藩更進一步,坐上了直隸總督的位置,成為了大清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

6.後世評價

平心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曾國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保持著對朝廷的忠誠。

除了極少數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舊利益之處外,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對上對下,都貫徹了以誠相待、以拙勝巧的原則。

當時湘軍勢力無限的擴大,甚而到了所向披靡的地步,無數的人勸他反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自立為王。甚至被俘虜的李秀成在寫下數十絕命詩,義憤填膺的鼓動他,他卻不為所動。

回想之前咸豐小肚雞腸的猜忌,是多麼的諷刺。

在涉及國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貫不計自身利害,以身報國。所以會有很多人後來指責他是「愚忠」,是革命軍的劊子手。

但是在我心中,沒有站在歷史發生點上跳躍論斷是荒謬的。

曾國藩是科舉制下遴選出的人才,他真正將儒家仁義禮教思想運用在生活中,對君臣之理十分維護,自然不會做出叛國之舉。

其次,正是因為曾國藩勝利,清朝得以「中興」,離他心目中清明理想似乎又近了一步,從此這個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帝國,又撐了幾十年。

當年清政府的確愚昧,我們常常幻想有一隻擁有先進思想的革命軍早些覺醒,勢如破竹,或許泱泱中華也不至於淪落到後來如此地步。

但是倘若僅僅用當代眼光評價歷史,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道理雖不錯,但用於歷史評論上就太過狹隘了。

誠然,我們從他奔赴成功的道路上看見了他很多缺點。他早年的自負、浮躁,戰場上的意氣用事,不懂得能屈能伸。

他當年為平定亂匪,錯殺無辜;對戰俘圍困趕盡殺絕,亦給他帶來了「曾剃頭」的外號,讓他多了性格殘酷的詬病。

然而,我所讚譽曾國藩,不是強調他平定叛亂的兇悍血腥值得學習,也不是強調偉人身上也有的種種私心弊病,而是強調他一生中出現的值得學習的閃光點。

在朝廷疑他棄他時,他對朝廷仍懷揣著那麼堅定的信仰。

在謫居鬱郁不得志時,他仍保持自省、勉強向前。

在被眾人非議排擠時,積淚漲江時,他有打碎牙齒和血吞的堅忍。

在多年篳路藍縷之成就,因戰敗而功虧一簣時,他仍能堅韌到東山再起。

一個被包裝成成功學鼻祖的人,真實人生經歷卻十分坎坷。

我喜歡他,因為我總能從他年輕時的小毛病中、失意落魄的處境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他就這樣熬過來了,大器晚成。

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如何快速的成功,而是用一股子韌性告訴別人如何挺過長跑。

曾國藩,一個讀了十幾年聖賢書的讀書人,能組鄉勇、辦團練,剿匪寇、扶社稷。

能攜平定大清半壁山河之聲威,首開一代洋務運動之先河

創立了中國第一所軍工廠,刊刻了中國第一批新式書籍,派出了中國第一批國家留學生。直接培養了李鴻章等一大批洋務運動的堅強旗手,間接培養了詹天佑等一大批洋務運動的得力執行者

這些似乎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但他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縱使天資普通,通過後天的努力,自己仍能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度。

他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中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凈十倍。

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

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

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當你們在苦熬、忍受時,在仍不放棄做一番事業時,在懷疑自己又渴望不凡時,我希望你們能想起曾國藩的故事。

他能給予你無限的激勵。

THE END後記:最初了解曾國藩,是因為看了《曾國藩家書》。

與大多數人生哲學書不同,閱讀這些文章更像是體味了一番曾國藩的心路歷程:他的家書橫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零零散散的文字中,我們得以一窺他糾結苦難的一生,而這些磨難與苦悶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

我開始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看了有關他的很多資料,雖然很多時候,我並不能保證自己的專業性,但是越到後來,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缺方法論,你需要的是一股力量。

家書中細碎的事情漸漸地使你產生更多的感悟,使你更加的堅韌與正直,讓你能更加沉著智慧的面對未來無數的人生失意:因為你明白,這是一個傳奇的人波瀾壯闊的故事,而它們註定能無限的激勵你。

參考書目&文章

《由曾國藩看歷史的來龍去脈》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

《湘軍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奮鬥史》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待得清夷

我是一個幻想成為作家的小朋友,我把自己寫的文章全放上去了。

嘗試各種文風和題材:散文、小說、隨思......我寫的自由

我想在茫茫人海里認識陌生的你,我的朋友。


推薦閱讀:

933.與喵共舞453~看電影想問題
玉壺先春——一片冰心可鑒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我之戰爭——德國之鑒
日誌要保護好秦良玉家族人文
塵思錄:就算人生充滿痛苦和波折,也要從中擠出歡樂的乳汁

TAG:晚清 | 曾國藩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