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的是誰——《論語》學習467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的是誰——《論語》學習467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1 人贊了文章

微子篇第十八·七(46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錢穆譯】子路從行,落後了,遇見一老者,杖頭擔著一竹器,在路行走。子路問道:「你見我的先生嗎?」老者說:「我四體來不及勤勞,五穀來不及分辨,哪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著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過夜。殺一雞,做些黍飯,請子路,又叫他兩個兒子來和子路見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辭,見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訴了。先生說:「這是一個隱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見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門了。子路和他二子說:「一個人不出仕,是不義的呀。長幼之節不可廢,君臣之義又如何可廢呢?為要清潔己身,把人類大倫亂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盡他的義務罷了。至於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楊伯峻譯】子路跟隨著孔子,卻遠落在後面,碰到一個老頭,用拐杖挑著除草用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嗎?」老頭道:「你這人,四肢不勞動,五穀不認識,誰曉得你的老師是什麼人?」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著。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作飯給子路吃,又叫他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報告了這件事。孔子道:「這是位隱士。」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裡,他卻走開了。子路便道:「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麼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污自身,卻不知道這樣隱居便是忽視了君臣間的必要關係。君子出來做官,只是盡應盡之責。至於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傅佩榮譯】子路跟隨孔子,卻遠遠落在後面,遇到一位老人家,用木棍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便問他:「您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人家說:「你這個人,四肢不勞動,五穀也分不清,我怎麼知道你的老師是誰?」說完就放下木棍去除草。子路拱著手站在一邊。稍後,老人家留子路到家裡過夜,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報告這一切經過。孔子說:「這是一位隱居的人。」接著吩咐子路回去看看他。子路到了那兒,老人家卻出門了。子路說:「不從政是不應該的。長幼間的禮節都不能廢棄,君臣間的道義又怎麼能廢棄呢?原本想要潔身自愛,結果卻敗壞了更大的倫常關係。君子出來從政,是做道義上該做的事。至於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則是我們早已知道的啊。」

蓧,讀diào,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植,通置,安放,放置。止,停留,逗留,使……留下。

本章有二個疑問,一個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的是誰?二是為何孔子讓子路返回講那番話?

第一個疑問,如果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的是子路,那麼和下句「孰為夫子」語義上就不通,不能說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他人就不知道他的老師是誰?如果「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丈人說的自己,語義上是通的,可邏輯上就不通了。作為一個能耕作的老農,他怎麼可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第二個疑問,孔子讓子路返回並講那那番話,是因為丈人對子路的高規格禮遇,而且此人懂得長幼之禮,因此孔子判斷此人是才高的隱者。子路講這番話,本是想勸丈人出仕,可偏逢丈人外出,子路只得把話講給丈人的二個兒子聽。目的是想讓丈人能像其他君子一樣出來從政,做道義上該做的事。至於道之不行,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能因為這個而潔身自好消極避世。

孔子通過子路的帶話,表達了他「我盡我義,義當盡職」的積極的入世觀念,希望天下的有識之士都能積極地投身到為國效力,為民請命的合理、正當的實踐中。


推薦閱讀:

圖文:《論語》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儒家經典
中國儒學-孔子與早期儒家經典的關係
善讀「論語」5.7:道不行乘桴出海,政以德無所取材
善讀「論語」6.17: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我讀《論語》1:這是一部草根的《論語》讀書筆記

TAG:四書五經 | 儒家經典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