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在東亞的存在

「倭」在東亞的存在

來自專欄中日史上這些事!解讀麻生「中日不圓滿史」

東亞是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東臨浩渺無際的太平洋;北面是農耕民族難以涉足的草原游牧世界,再往北是高寒的原始森林地帶;西北是茫茫的沙漠戈壁;西南是難以逾越的雪域高原;南面是浩瀚的南中國海和「瘴癘之氣」瀰漫的中南半島熱帶雨林。

四周環繞的地理屏障,隔絕了與域外文明可能的深入交流。

千百年來,當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的希臘人、猶太人、義大利羅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在中東、南歐、西歐、北非、南亞相互碰撞、融合的不可開交之時,東亞一直是個自成體系的獨立世界。

從某種程度看,東亞世界實際只有一家文明——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版圖的主體,是幾乎佔了整個東亞大陸的中華帝國,再加上琉球、朝鮮和東南亞的越南。至於古代日本文化,大半是從唐朝複製、粘貼的,自然也屬這個圈子。自認「天朝」的中華帝國,覺得這就是「天下」了,千百年來自我循環。

但嚴格而言,中華帝國周邊,始終有被視作「蠻夷」的不同文明,只不過影響力小,而不斷被融合力超強中華文明同化了。

漢武帝以後的中華帝國,以儒家思想治天下,地大物博成了「天朝」,不再有類似殖民與擴張的文化傳統。但守著「天朝」,君臨天下,威加四海,也管不住「蠻夷」的進攻,事實上來自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與南進,構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部分,他們掀起的波瀾,足以改朝換代。

當然,「蠻夷」們沒有像歐洲、西亞入侵的蠻族一樣,直接把中華文明給滅了,倒不是他們打不過龐大的中原王朝,而是到中原當皇帝也是他們的夢想,把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東西給廢了,就沒法玩了,在草原當大汗哪有當皇帝爽呀。

實際上,除了北方的游牧部落,「天朝」還忽略了來自另一個方向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居於東北大海中的海島民族——日本。

雖然有島國的封閉與狹隘一面,但似忽不影響日本島外擴張的念頭與嘗試,與游牧民族的南下衝動類似,西進念頭偶會湧現,不好抑制,只不過在古代掀起的波瀾還不夠大,引不起「天朝」的重視。

南下的游牧民族雖數度橫掃中原,一統天下,問鼎皇權。但在文化上,他們是弱小的,包括逼迫漢人削髮易服的滿清統治者,實質不過是對大漢族的恐懼與文化自卑,而他們最終也都被「天朝」文化給融化了。鮮卑人、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最終都成了「漢人」,中華帝國的文化融合力太強了,不想當「漢人」都不行。

日本則不同,雖也學習、吸收中國文化,但有自己民族迥異的文化基因。再由於大海的阻隔,最具融合性的中華文化,也沒能像影響其它東亞民族一樣,從根底影響日本民族的稟性。

在日本有種說法,說自古以來,中國就是日本的威脅。

這個嘛,一來日本太把自己當盤菜了,實際是,自以為身居世界中央的「天朝」,對於印象中偏遠的「東瀛荒島倭國」,實在是不感興趣,「荒島倭國」、「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桀驁不馴暴戾」是「天朝」對日本的基本認知。二來太高抬「天朝」了,儒家倫理下的中國人,不具有擴張的願望與意志,再讓他們渡海去佔領「荒島倭國」,實在是為難他們了(個別的例外,如未完全漢化的忽必烈)。

而日本也大多遊離於東亞朝貢體系之外,「天朝」也不屑與之互動,若是來騷擾,再抵擋一番。

北邊的游牧民族,或融入農耕文明,或湮滅於草原大漠的無常變遷。而深居海島的海洋「游牧民族」日本,與中華帝國比鄰而居,千百年來,始終是一種存在。直到有一天,被當作矮小強盜的「倭寇」,居然把大中華帝國打倒在地,使勁蹂躪,「天朝」才石破天驚,原來自己不懂這些「倭人」,直到現在也還是霧裡看花,諸如中日「同種同文」、「儒教國家」、「菊和刀」、「拘禮內斂」、「極富危機感」等等一面之識。到如今,太有必要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的日本了。

而麻生所言,中日「未曾有過極其圓滿的歷史」,這即是歷史,也是現實。

像當下,日本多數產生的是右翼傾向、右翼化的政府(如安倍政權),軍事上聯合「乾爹」——「美帝」搞搞「島鏈」,從海洋方向圍堵、遏制中國,除扯「島鏈」外,經濟上熱衷和「乾爹」——「美帝」搞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大有孤立、限制「天朝」之意。

反正,就是要針對中國搞對抗的政策,要不活著就不得勁。

對於「乾爹」——「美帝」搞各種「對華包圍網」遏制、對抗「天朝」,可是打心裡一百個贊成,興高采烈的。

說到日本的侵略擴張傳統,理由通常是日本國土狹小、災難頻發、資源貧乏,總之日本島不好住人,不是人住的地兒。實際也沒那麼慘,如日本耕地約佔國土面積12.5%,談不上魚米之鄉,但在人口不多的古代,讓日本人填飽肚子也夠了,現在全球約1/4國家耕地佔國土面積15%以下,如巴西7.8%,寮國4.3%,哈薩克8%,伊朗11.%,中國也就16%,美國18%,朝鮮半島21%,日本的礦藏資源:煤、石灰石、硫磺、銅、鉍儲量還過得去,古代日本還算產銀大國,也產黃金,後還有些鉛、鋅等,一直開採到明治維新以後。

可見,地球上資源貧乏的國度也不少,不見得都去侵略擴張。而二戰後,奉行「和平主義」的日本,成為了數一數二的最發達、最富裕國家,說明日本對外侵略擴張並不單是生存問題。

地緣地理或是一半的原因,另一半是民族文化和其所孕育的民族性格,中國人說的「德性」。

家風育人,國風育民。另類的日本文化、另類的日本民族、另類的「大日本帝國」…。這一東亞「另類」究竟如何煉成,還得從倭國時代說起。


推薦閱讀:

日本歷史及簡況
彼岸花開:天下英雄誰敵手,源平(上)
日本的宮斗劇你了解嘛

TAG:中日關係 | 日本歷史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