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的黃金年代

明朝,太監的黃金年代

來自專欄念去去去2 人贊了文章

打小看的電影電視劇里,明朝太監們承包了不少反派角色。最出名的當屬魏忠賢和劉瑾,一提到這兩個名字,超有畫面感,大雨滂沱的夜晚,一群錦衣衛列舉火把沖入某位大臣宅中,炮製一樁慘劇或者冤案了。

權宦嘛,歷朝歷代都有,秦有趙高,漢有張讓,唐有高力士、李輔國,宋有童貫,清朝安德海、李蓮英,但是明朝獨盛,按時間順序來列個隊:

王振,明朝第一代權宦,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慫恿皇帝親征瓦刺人,20萬明軍唄擊潰,皇帝唄俘,從徵文臣武將皆戰死,王振本人也在「土木堡之變」中丟了性命。但英宗歸國後,認為自己這位啟蒙老師是為國殉死,其精神不死,還在北京城祿米倉衚衕的智化寺為王振立像樹碑。

汪直,明朝首位掌管了皇城禁軍的太監,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總領皇城精銳「十二團營」,開了京城防衛掌於內臣之先河。

尚銘,與汪直同期的東廠提督,彈劾了汪直,又唄人陰了,最後抄沒家產罰了給朱元璋陵墓掃地去。

劉瑾,號稱「立皇帝」,意思是「站著的皇帝」,有多橫,電視里都演過了。

馮保,萬曆皇帝的「大伴」,隆慶帝駕崩時任命他為顧命大臣,一個太監當上了顧命大臣,而萬曆皇帝登基時才9歲。馮保與首輔張居正政治結盟,他還印刻了很多書《啟蒙集》、《四書》、《經書音釋》,擅長書法,會造琴,還收藏過《清明上河圖》,可見他在藝術上是有造詣和追求的,起碼是個文藝范的政治家。

魏忠賢,九千歲,明朝眾多權宦中少數沒有文化的,唯一一位不識字的秉筆太監,但是混的風生水起。混的有多好呢?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事兒就是為九千歲建立生祠,這生祠還不是你想建就能建,一代名將袁崇煥曾經兩次寫信給魏公公請求為其建立生祠。

曹化淳,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督京營戎政。最後一個職位啥意思呢?本來明朝設立五軍營、神機營與神樞營,這三大營都歸總督京營戎政指揮。他也是精通詩書文畫的太監,崇禎年間處理魏忠賢時期的冤案,平反了2000多件。他死於大清康熙元年,這一年裡吳三桂也殺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他臨死寫過一首詩「報國愚衷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至少在他眼中,他對大明朝是懷有一腔報國衷心的。

可是,為神馬明朝就容易出權宦呢?

難道是明朝倒霉到,降生的君主個個都昏庸懦弱,聽信讒言嗎?

當然不是。

明朝於宦臣而言,是一個絕無僅有的黃金時代。

首先,明朝的君主制度和以往不同。以往的王朝,當皇帝年幼,必定有叔伯兄長代為攝政,而這在明朝是不容許的。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了皇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到成年就離開京城去往封地,不得干預地方政務,非經皇帝的同意,不得離開所在地。因此,血脈高貴的皇族失去了參政的合法立場,而皇帝也失去了賴以依靠的宗族力量。當皇帝十分年幼,成長過程中所能依賴的依仗、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來自後宮、顧命大臣和親近的宦官。

同樣,為了防止外戚干政,明朝的后妃大多選自良家,而非名門望族的女兒。以萬曆皇帝的外祖父家為例,家境貧寒,直到女兒封為皇妃,才混上了一個伯爵的封號,而且俸祿很少,不得不靠貪污受賄來養活全家。到底有多窮呢,萬曆本人的一個舅舅,慈聖太后的親弟弟,身份是宮裡的一名宦官。堂堂太后的弟弟都要去當太監,要麼太后家是真窮,要麼太監是個黃金職業。

以上是皇帝家裡的原因,那麼朝廷制度上的原因呢?

明朝自開國之初設立過丞相的職位,但是前後三個宰相都給洪武皇帝殺了,分別是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為了鞏固皇權,仿宋殿閣制設內閣 ,以內閣大學士來替代了丞相的職權,同時設立了內十二監,就是宦官衙門。

內閣大學士本來屬於文學侍從之臣,殿試表現出眾的學子,進入翰林院,最傑出的人物就能任命為大學士,主要工作就是為皇帝撰擬詔誥,潤色公文的,也就是文章寫的好的一群人。但是因為文淵閣是與皇帝最接近的文書機構,在皇帝年幼、不設丞相、外戚實力不強的情況下,文淵閣就成為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了。

接下來說,內十二監,裡頭最重要就是司禮監,這是許多權宦踏入政治旋渦的起點。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曹化淳都擔任過這個職務。當時的宦官大部分是出身貧寒家庭,進入內廷。但並非都是庸碌無腦、見識狹隘之輩,從洪武皇帝起,就有讓宦官參與整治,代表皇帝到外國詔喻國王,參與各地稅收考察。在沒有丞相的情況下,宦官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就順其自然。皇帝每天閱讀的幾十件奏章中,有的言語晦澀,有的具有特殊的名詞和慣例,因此皇帝就委派了五六名的司禮監太監作為「秉筆太監」,閱讀研究這些題本奏本,把其中重要的事項簡明扼要的向皇帝彙報。皇帝閱讀過奏章,又由文淵閣大學士們票擬批答,因此秉筆太監在協調皇帝和大學士們的意見之時就格外重要了。許多權宦都是從秉筆太監開始,一步步走向對權力的角逐。

除非皇帝極其重視和賞識,一個目不識丁的宦官想唄擢升成司禮太監,那是屈指可數的,比如說魏忠賢。秉筆太監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10歲之前天賦聰明的孩子就可以到「內書堂」學習,這所宦官學校的教師都是翰林院翰林,他們在這裡享受這世家子弟的待遇,畢業後就逐步走向仕途,穿上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甚至可以在皇城大路上騎馬乘輦。他們具有顯赫的權威,同時又受到嚴苛的規定:任免只取決於皇帝一個人的意志,他們也只對皇帝負責。

這種秉筆太監的制度,如果執行得當,皇帝就成為文臣和宦官之間的平衡者,讓雙方相互制約。而事實上是,要麼出現權傾朝野數十年的宦臣,比如說劉瑾,要麼宦官與文臣密切配合,極大限制了皇權,比如說萬曆年間的大伴馮保和首輔張居正。

本來內閣與宦臣體系的設計是為了讓皇權不旁落,實現皇帝個人高度集權,但事實卻背道而馳,整個大明王朝的皇帝們所具有的權威在日益壯大的文官集團和宦臣勢力中越來越狹隘,這或許也是許多明朝皇帝懶政的根本原因。

舉個例子,在萬曆皇帝大婚之後,終於擺脫了太后的日夜監視,開始獲得一種比較有趣的生活。在聖賢經傳的教條嚴格束縛下的皇帝,嘗試在西內夜遊,在太監們的簇擁下飲酒作樂。一次夜宴上,17歲的萬曆皇帝要求兩個宮女唱新曲兒,宮女奏稱不會,年輕的皇帝龍顏大怒,截去了宮女的長髮象徵斬首。隨從人員進行了規勸,但也被責打。這出鬧劇唄大伴馮保彙報給太后,太后一場悲痛,脫去簪環,準備祭拜祖廟,廢掉失德之君而改立潞王。年輕的皇帝跪了很久,終於取得原諒,首輔大臣張居正斥退了皇帝的近侍,全面接管了年輕皇帝的私生活。

再舉個例子,萬曆皇帝少年時過得十分約束節儉,登基十年來,身為九五之尊的他唄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以致於不得不先記錄在冊子上,等有錢以後再行兌現。而他的大伴馮保,貪財好貨,曾經收藏收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且上面題跋,自署官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監事司禮監太監」,接受過張居正「七張名琴、九顆夜明珠、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等賄賂。皇帝的弟弟潞王要大婚的時候沒有聘禮,萬曆皇帝查抄了馮保的家獲得珠寶無數,正好給弟弟辦婚禮用。試想一下,一個王爺的婚禮需要用一個太監的私產來填補虧空?

當然,這些權傾天下的太監們,並非是無所作為的,當他們走向權力巔峰,他們也曾經是大明王朝的舵手。馮保曾經與張居正推行新政「考成法」、「一條鞭法」,成效卓著地開創了萬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連惡名昭彰的魏忠賢,在他為能左右整個大明王朝的航向時,也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他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社會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還用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這也是一代名將撫袁崇煥為其請立生祠的原因,並且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幸運的是,他們生在明朝這個時代,讓一群卑微而心酸的人得以走向政治的舞台,展現他們的智慧、膽魄和權謀。

阿哈哈哈~歡迎關注~

weixin.qq.com/r/1UhVTX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和他的遍地生祠
明朝---明景帝
奇門遁甲(明朝真本注釋本)四
太監相中了守寡皇后,想與皇后一起生活,但卻被皇帝貶到菜園種地
明代營兵制(下)

TAG:太監 | 明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