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宇宙的開發與歷史劇的消退
一
看到有人黑《如懿傳》:把乾隆皇帝的白月光富察皇后寫成那樣,一點都不尊重歷史!禁不住覺得好笑。想到之前鄭曉龍導演談《甄嬛傳》改編時,最讓他得意的點就在於將一個網路虛構小說安放在了清雍正皇帝的後宮——一個歷史上發生過的真實空間。
似乎好像可以得出某些結論,宮斗劇這種劇情模式和歷史邏輯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正如鄭曉龍一直為《甄嬛傳》正名——我們想用這個故事來批判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所以你看,甄嬛最後的結局似喜實悲。
然而別忘了,同時期的「雍正」皇帝可是大紅人,也是軋戲小能手,《宮》《步步驚心》到處都是他的身影,然而為什麼《甄嬛傳》卻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內地當之無愧的劇王,一把火燒到了現在,連自己兒子乾隆帝後宮也被接連開發出來了兩大平行宇宙?(雍正、乾隆這兩位皇帝可真是為了後宮操碎了心,這大清能不亡嗎)
或許,答案還在陳建斌的「雍正」身上。
因為他的皇帝更深情、更帥氣、更霸道總裁嗎?恰恰相反,他所飾演的雍正更無情、更殘酷、更讓人驚悚。陳建斌開創了一個新的皇帝形象,他在後宮劇中所承擔的位置,並不是鄭曉龍曾言的「壓艙石」,反而是權力中心的空洞和不見底的深淵。
而與其同時的另一面,是甄嬛的反敗為勝,一步步邁上權力的巔峰的「爽感」,正如我之前室友所言,我就喜歡看熹貴妃回來複仇的橋段。這才是宮斗劇的真正秘密所在。
迫害——反擊——迫害——反擊——迫害——再反擊……圍繞的皇帝——這個無情虛設的帝位——所進行的永動機似的循環是一切宮斗劇的套路。手段有多毒辣,復仇的快感就有多爽。而在這樣的快感循環中,某些意義上,皇帝必須無情,必須是「大豬蹄子」——現在就連這個詞現在也充滿了溫柔的戲謔。
其實《如懿傳》前兩集的「不好看」並不是演員如何,反而是導演試圖在前兩集讓如懿與皇帝真的有些什麼純真感情——曾在前作《甄嬛傳》中佔據了不少篇幅的內容,對今日觀眾來說已顯得累贅。
二
在網友製作的清宮人物關係圖中,熱衷於找梗的網友將《還珠格格》、《步步驚心》、《宮》等多部清宮劇放置其中,將不同平行世界的角色連在一切,相互指認,總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某些程度上,開發「清宮宇宙」已經勢在必行,如果能搞定版權的話。
那麼在開發之前,哪些曾經的大劇應該被剔除在外呢?總有一些劇看起來有些格格不入。比如同是雍正皇帝的《雍正王朝》,還比如有一定宮斗色彩的《少年天子》,以及那部「歪脖子樹」史詩《康熙大帝》,它們明顯不是後宮,而是前朝的事,是關於「歷史」的訴說。
看到這就有些明顯了,怎麼好像這些劇現在都消失遁形?
但是如果說,真的要拍「清宮宇宙」的話,將這些劇納入反而更有意思。想像一下劇情:清朝建基未穩,仁厚的順治帝不忍滿漢之爭的殘酷,終於出家;繼任的康熙帝意氣風發,施展宏圖,文韜武略,穩定版圖,開創偉業,終於把江山坐穩了;而雍正卻孜孜不倦於盛世之中的弊端改革,殫精竭慮,力圖除弊,卻不想後院起火,遭後宮毒害;到了乾隆就熱鬧多了,生在溫柔窩,肯定以為歷史終結了,大清基業永固了,於是各色的格格出現,農家樂審美擴張,和珅成了香餑餑,紀曉嵐也開始奉承了,終於把大清——清宮劇好像還沒演到這個部分。
三
在《甄嬛傳》大火之前,重新翻拍的四大名著紛紛折戟,人們紛紛在網上質問:為什麼我們只能回到以前,翻拍四大名著這樣的老作品,好像我們就沒什麼可拍了一樣!
而更有寓言性質的一點在於,國劇的輝煌恰恰是從央視開拍四大名著開始的。歷史彷彿構成了一個閉環,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史詩」氣質終於散去。只留下倉皇失措待選的妃嬪們,拔劍四顧,除了鐵血與殘酷,除了冰冷的權力邏輯之循環,再難觸到歷史的氣息。她們最期待是今晚的牌子能被那個無情的虛位選中,好為他誕下皇子,好使——江山永固,福壽綿延。
推薦閱讀:
※此五人真實歷史聲名狼藉, 經過清宮劇洗白後, 名聲堪比聖人!
※在清宮劇經常會聽到巡撫、總督、提督、總兵,它們到底有何區別?
※這些年火過的清宮劇都和甄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