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清國的官制改革

轉捩點——清國的官制改革

來自專欄架空世界若干56 人贊了文章

本文屬於架空歷史,具體時間線見下面的鏈接

Reichsgraf尼可醬:轉捩點時間線1880-1890?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大清帝國的官僚體制在19世紀後半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1876年9月清廷頒布《官制改易籌備大綱》,到1896年7月 20日頒布《新國是詔》,接近20年。而這一套不同於舊制的官僚體系也是知道丙申革新結束後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1876年9月清廷頒布《官制改易籌備大綱》,終結了從隋代開始的六曹(部)制度,中樞部下的六部由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工部(後改名農工商部)、郵傳部,這九個部門取代並成為了後來內閣的雛形,到了1880年3月,順應組建海軍的需求,海軍部成立,進一步擴充內閣,而到了1885年,由於朝鮮情勢的危機,理藩院改組理藩部成為內閣的一個部門。此時的內閣並不像後來由內閣總理大臣領導,而仍然由辦理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共同領導(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總理衙門成立後,軍機處的決策權實際就向總理衙門傾斜)。而佐理部下的翰林院、國子監、欽天監和帝室部下的太醫院在行政上均名義上受學部管制,而在丙申革新中翰林院和欽天監又被劃歸佐理府。太醫院則改組成為行政機構,醫官院劃歸內閣管理,制定衛生政策以及處理相關事宜。而到了1881年李鴻章提議仿照德制組建了軍咨府,起初這一機構也是由陸軍部管制,但是到了革新之後,該機構也被獨立了出來。

1898年年後(農曆正月十六)資政院第一次開院時全體議員合影

中法戰爭期間,為了籌措款項,由閻敬銘擔任總領,在1884年3月份建立了大清銀行,負責監督印鈔和繼續推行廢兩改元的改革,遂由度支部管理,不過後來獨立出來,成為了一個非內閣部門。實際上成為了一個行政機構,尤其是在1890年經濟危機後成為了對官辦、民辦銀行的監管機構和按照度支部財政政策負責印鈔的發行機構。

到了丙申革新之後,總理衙門被內閣總理大臣和內閣協理大臣取代,並由資政院推舉,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官僚體制。總體而言帝國的官僚體系分為非內閣部門和內閣部門。內閣部門由專門的內閣大臣領導,處理政治事務;各個部門則由公務員負責運作,掌管部門內行政及施政工作,尤其是在1935年政黨政治真正在內閣出現後,公務員的工作變得尤為重要,但也有批評指出,正是因為公務員隊伍的操縱,才使得1935年選舉產生的統一協進黨聯合內閣在短短1年後便宣告倒台,而使資政院被迫邀請皇帝出面維持議會政治的秩序。

內閣標誌*

*註:內閣標誌的徽記同現實歷史上十二章國徽的區別是去掉了大裘冕的上獨有的日月星辰三章紋,因為內閣實際上是代替君主行使行政權而非本身就是君主,按禮制以袞冕上的九章紋。

依照《欽定憲法》,行政權名義上屬於君主,只有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可以弼德院成員的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並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最早的內閣總理大臣通常由皇帝直接欽點,政府部長由內閣總理大臣邀請擔任,在1935年後,內閣總理大臣通常為資政院的民選議員,並向資政院問責。在選舉結束後,君主將名義上「邀請並任命」多數黨黨魁擔任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

內閣官印


推薦閱讀:

偶像世界風雲大事記(8):中華南北戰爭
《鑄鉛》Cast Lead Mod開發日誌#1
分歧新春秋 巨華成立思路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四十二章 歸隊
18**-海宋,武明的分分合合

TAG:架空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