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來自專欄在亞美利加做律師424 人贊了文章

2015年底,我還在美國弗吉尼亞的一個小村兒里讀法律博士。好不容易進城去了趟紐約,在書店買了一本名叫《Notorious RBG》的新書。之前讀過美國最高法院金斯伯格大法官寫的判決書,覺得這個老太太的文字功底實在了不得。但卻是在這本書里第一次讀了她的人生故事。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我立馬想把它翻譯成中文,因為這本書中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實在是太可愛又太讓人傾佩了。讀完之後我還寫了一篇小文章:圍觀美國法律界大佬秀恩愛:最高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和她的丈夫。

機緣巧合,幾番周折之後,這個月,我翻譯的書終於在國內上市啦! 異見時刻 (豆瓣)

更幸運的是,我寫信給金斯伯格大法官,問她是否願意為這本書的中文版寫一個序言,她答應了!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hambers of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這個序言中她寫道:

早在1978年,作為美國律師協會第一次出訪中國十二人代表團的成員,我第一次造訪了中國。當時中國沒有律師;一些在文化大革命前取得了法律學位的人被稱作法律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法學院都被關閉了。1978年,北京的法學院剛剛恢復正常教學,全面的法律法規尚未成型。

2005年,我受到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邀請再次造訪中國。我目睹了怎樣的巨變!法律條文、法學院與律師的數量激增,再也沒有人以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律師」一詞。

1978年與中國女性組織的會談中,我發現撇開中國政府特有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談,兩國女性的處境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是的,不論中美,雙職工家庭已成為常見的家庭模式。但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卻承擔了家務與育兒的主要責任。「他除了把垃圾拎出去什麼也不幹。」女人們抱怨道。我們認為,在父母雙方共同分享家庭幸福、共同分擔家庭責任之前,真正的男女平等不可能實現。

到了2005年,兩國人民都更深刻地意識到了男人和女人都對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此方面我們都還有著相當長的路要走。今天依然如此。 我很榮幸《異見時刻:「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得以在中國出版。我希望讀者們能在本書中發現某些場景似曾相識,某些時刻振奮人心。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魯思·巴德·金斯伯格 2018年6月

這是一本很有趣也很振奮人心的書,能夠把它介紹給中文讀者們我深感榮幸。

以下是我的譯者序:

不論以何種方式界定,魯思·巴德·金斯伯格(RBG)都是一位傳奇的女性。自1993年被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提名成為終身任職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後,金斯伯格已成為現任九位大法官中資歷最長的自由派大法官。在此之前,作為訴訟律師的金斯伯格曾是美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權益運動法律策略的制定者——她曾六次在美國最高法院中為女性權益進行辯護,其中包括被載入史冊的1971年經典案例里德訴里德案。在這個案件中,作為原告辯護律師的金斯伯格在辯護狀中寫道:「那些阻止女性充分參與政治、商業和經濟領域的法律常常被描繪成『保護女性』或是為女性著想……女性看似是被捧在高台上細心呵護,但細看確實被關在了偽裝成高台的牢籠之中。」本書中還汲取了許多金斯伯格類似的精彩論點,它們不僅有著超出了其時代的睿智,在今天看來對於女性權益的發展也充滿了雋永深刻的借鑒意義。

在成為了最高法院大法官後的二十五年間,金斯伯格一直努力捍衛著女性與少數族裔的公平權利。她無所畏懼的犀利言論為她贏取了無限的尊重和關注,她極佳的時尚與藝術品味和戲劇化的人生經歷更是讓她成為了美國普遍民眾,特別是年輕女性心中的偶像。金斯伯格是美國建國以來當之無愧的最受公眾關注與喜愛的大法官,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她甚至成為了一個風靡多年的文化標籤(書中會提到至少有三個人把金斯伯格大法官的頭像文在了自己身上)。

生於1933年的金斯伯格已達耄耋之年,但幾十年不變的勤奮與自律讓她依然保持著極高的工作強度——已是85歲高齡的她依然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更不用說她曾兩次成功戰勝癌症,堅持每周健身兩次,現在還能一口氣做二十個俯卧撐。金斯伯格這種對於工作與生活的熱愛時常讓比她年輕了半個多世紀的我感到汗顏,每每想至此也會讓我反思自己還存在的許多不足。

作為一位出生成長於特殊歷史環境的猶太女性,金斯伯格的人生中曾遭受過許多不公。她曾因為自己的性別,手握哥倫比亞法學院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卻被所有律所和法院拒之門外;她也曾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卻因懷孕而被掃地出門。在性別歧視橫行的時代中公然反抗性別刻板印象並最終登頂美國法律職業金字塔的頂端,金斯伯格不僅是敢於為弱者發聲的異議者,她更是披荊斬棘的亂世英雄。在她的設想中,在一個公平、平等而自由的社會中,男人與女人應當並肩合作,為著男女平等這一目標共同奮鬥。畢竟,在她看來,女性權益從來都並非只是女性的問題——男性想要得到解放,女性必須自由,反之亦然。

我與金斯伯格大法官一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性主義者。現在中國的許多地方與金斯伯格成長起來的美國社會一樣,女性主義者的標籤時常與強勢、不討喜、婚姻不幸聯繫在一起。這種刻板印象並非全無道理——在東亞社會女性以柔順為美德的文化中,女性主義者有時確實顯得過於執拗和清高。社會對於女性的充滿偏見且不切實際的期望,加上許多男性習慣於現有社會文化默認的性別分工,理所應當地享受著男權社會給他們帶來的各種福利,而不願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去組建自己的家庭,導致了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性哪怕孤獨一生也絕不隨便找人將就著進入婚姻。

在這個意義上,人生曾有過諸多不幸的金斯伯格又是極度幸運的。她不僅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她與先生馬丁之間熱烈的愛情更是持續了近六十年之久。1954年剛從康奈爾大學畢業的金斯伯格就與自己的學長馬丁舉辦了婚禮。在那個年代,美國社會依然充滿了對於女性的偏見。當時,對於絕大多數女性來說,高學歷等同於不夠女性化和不適合做妻子和母親。許多女性因此放棄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發展事業的機會,轉而專心相夫教子。但馬丁不僅真心地尊重金斯伯格作為個體的存在,為她的獨立與個性感到驕傲,還會時常跟別人讚美自己的妻子有多麼優秀。在他們的家庭中,從來沒有什麼是女性 「應該」做的事。對於他們倆來說,男女都不應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而應當可以充分、平等地參與家庭和工作。馬丁曾告訴過一個朋友:「我認為我做的所有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幫助魯思成就了她現在的事業。」這種對於彼此真切的尊重與欣賞讓他們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直至馬丁於2010年去世,他們都依然處於熱戀之中。

從2016年起,美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社會準則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種族平等、女性權益、性向自由等諸多政治話題的討論都有了微妙變化的新鮮語境。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早在1848年,於塞尼卡瀑布城發表的《情感宣言》中就已經指出「我們認為,男女生而平等是不證自明的真理。」 金斯伯格們的努力讓女性們在法律上得到了最基本的平等權利,但要想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上消除性別不平等依然道阻且長。金斯伯格曾說過「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一個觀念。社會變革需要逐步累積、循序漸進。真正的、可持續的改變需要一步一腳印才會發生。」保持耐心,一步一腳印,這也是金斯伯格給我們最好的忠告。

金斯伯格傳奇的一生能夠給予讀者的感動與鼓舞遠非我能在短短兩三千字中寫完。這本書很好地提煉了她人生中最為閃耀和最為困難的片段,讓讀者可以看到一個豐滿的、真實的、有許多缺點,但又非常、非常可愛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如果我的翻譯能夠讓你認識了這位傳奇的女性並對於美國法律體系產生了那麼一點點的了解和興趣,我深感榮幸。

在此特別感謝我的母親,她是一位和金斯伯格一樣偉大的女性——她也許從未在理論上學習過女性主義,也不曾聽說過金斯伯格,但她內心獨立人格的覺醒和對於自我實現的執著指引著她以超越了自己時代的堅強、樂觀與獨立去擁抱了廣闊的世界、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她是和金斯伯格一樣披荊斬棘、光芒萬丈的亂世英雄,也是我最初的女性主義榜樣。最後感謝我最好的朋友 @ValarMorghulis,你每日不間斷的讚美、鼓勵與支持讓我敢於做最好的自己。

——駱偉倩 2018 年6 月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想說的話都在譯者序里說完了。希望大家喜歡這本書 :)


推薦閱讀:

TAG:大法官 | 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