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琵琶的選購(一)

關於琵琶的選購(一)

來自專欄琵琶演奏與琵琶教學6 人贊了文章

(註:以下文章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文中所舉例證,均為普遍例證:簡稱「普例」,事件概率達70%以上;不包括個別特例,請知悉。)


關於琵琶選購的相關問題,有許多網友留言、私信、邀請我回答過。

此篇系列文章,我將結合普例以及個人所識,與大家一同交流。

作為一個琵琶演奏者,我將從演奏的維度來解析一下我個人選購、或是指導學生選購琵琶的一些標準以及細節。

選購琵琶的第一要素:聲音

琵琶是一件用於演奏的樂器,因此,我會將琵琶的聲音(音色)擺在第一位。


決定音色的關鍵因素有二:一、客觀;二、主觀。

一、客觀

是琵琶本身的張力、聲音、木料以及做工等客觀因素。

一把琴製成,首先更多的是倚仗先天的客觀原因。

1、木料:

一般在製成琵琶之前,至少會自然風乾5~8年,而後制琴;木料的選取對於音色的把控也有一定影響,目前一般製成琵琶的成料(市面普例木料)排行:雜木 < 花梨 < 雞翅 < 新紅木 < 老紅木 = 大葉紫檀 < 小葉紫檀 < 黃花梨。

為什麼木料會如此排名?

觀今宜鑒古。

木頭有別於死物,其中的木紋是天然形成之勢,木頭的「毛孔」用於通透、呼吸,因此木性各不一,製成的琴音色也會各不同。

在古代,木料多數以自然風乾,因此,在製作一些重要木料成品時,採用的木料會格外名貴:一方面是名貴木料的稀缺;另一方面是名貴木料的木性穩定度高(木料密度高),因此在製成成品以後,不容易產生變化(特指木料結構),保存時間長久。

琵琶亦是如此道理,高檔木料的木性較為穩定,因此製成琴以後,如無太大放置差異(極南、極北或極干、極濕),在聲音上不會產生較大差異。

另外,一般琵琶的背板以整木為佳(一塊木頭製成)、未上漆;如背板有塗料、上漆,以普例來說,都是因各種先天、後天的因素導致無法以整木形制制琴,為覆蓋其瑕疵、接縫,方會上漆粘合補為整版尺寸。

這樣的琴在後期(5~10年的放置)會存在一些隱患:掉漆(可補漆)、聲音產生變化等。掉漆等小問題都可以後期拿至琴廠修補;但是聲音問題則難以解決:因背板產生變化(貼合的裂縫發生變化),琵琶發生大多靠琴身內部共振,一旦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則聲音容易有所改變。

因此有人提出:為什麼我的琴彈著彈著聲音會變?

除去氣候、個人演奏等原因,跟木料的穩定程度也有很大關聯。

2、做工

一把琵琶在形制與品質上的工藝,很大程度也決定了一塊木料成品的根本。

舉個普例:一般市面上高檔制琴幾乎是以北京制琴坊為上層,其中滿瑞興、曹衛東的琵琶為主。兩位制琴師在工藝以及成品把握度通過多年的研磨,以及被絕大多數的專業人士所肯定(九大音樂學院師生、各地區省市演出團體演奏員等)。他們的琴在做工上較為考究,琴軸、品、扶手、琴身比例等都具有一定數值參考,許多試琴的朋友拿到琴彈奏的第一感覺:演奏起來舒服。

這個舒服二字其中的玄妙我就不過多的展開,僅給大家分享一下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反例。

大約是在高中,我曾在某位制琴師手上拿過一把琴,演奏過幾個月以後,發現左手食指、中指的二、三關節處略有疼痛,但苦於一直找不出原因。直至由於琴品長時間的磨損,需要更換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琴本身的琴品做工粗糙,加上長時間高強度的練琴,使得琴品邊緣處磨掛我的手指,使得手指從而產生不適。

還有諸如此類的:琴不好彈、琴品琴相不準、琴軸容易滑、琴弦斷得過於頻繁、琴相琴品膈手等,都是與做工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二、主觀

演奏者本身的演奏習慣以及水平。

舉普例:

有許多琵琶演奏者的手指條件好,他們就會選擇張弛有度、音色渾厚的琴(例如演奏武曲:《霸王卸甲》等);而另一些琵琶演奏者本身則會偏愛音色圓潤、形制秀美(例如演奏江南絲竹《江南三月》等)。

另,拿到一把琴,是用於練習基本功;還是用於演出、考試,都應有區分。

1、用於練習基本功的琴

推薦使用張力大、弦距寬的琴,此類琴練習利於漲功。

2、用於演出、考試的琴

建議使用高檔琴,彈開以後,平時注意保養、護理。平日不宜過於使用,以養護為主,待演出時,便於發揮。

結論:

在平日練習時,力度、演奏幅度較大,對琴品的損耗也會增加,因此建議挑選花梨、新紅木、雞翅木一類的琴作為練手。而演出的琴以:紅木、紫檀等高端琴為佳。

所以,一般琵琶演奏家的琴都不只一把,且多數風格各異。

希望此篇文章對於大家選購琵琶具有參考價值。

讓琵琶藝術不再遙遠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BringEntertainment


推薦閱讀:

全面提升吉他段位,GEEK智能吉他上手體驗
【興趣】樂器必須從鋼琴開始?一篇看懂最近大熱的架子鼓
各種民族器樂曲大全(超多的樂器專輯)

TAG:樂器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