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小傳——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來自專欄加利西亞電報站20 人贊了文章

當一個人出身自社會的中下層,躋身於階級僵化而死氣沉沉的容克軍隊時,大戰彷彿成為了他唯一的機遇,而當他獲得了所要的一切時,他卻被無盡的孤獨包圍了起來,最終命運卻和開玩笑一般的,從他身邊奪走了他的摯愛和所得的一切。 最終失去理智的他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卻又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預見到了可怕的未來,現在要介紹的是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1.1早年歲月

魯登道夫出身自一個沒落的家庭,父親是普魯士軍隊中的騎兵上尉,而母親是波蘭貴族後裔。他的童年時期無憂無慮,每日便是在自己家的農場之中玩樂,而在學校之中,他卻表現出來了很高的數學天賦,在他12歲那年,他就報名參加了普隆的軍官學校,由於成績優異,他直接跳了兩級,在軍校的生活之中,他表現得十分出色,除了體育不好以外,其他的都是班級第一。畢業之時,軍事學院給他的評定是:

「頭腦清楚,思維嚴密,生活習慣良好,各科成績都很優秀,戰史和戰術成績尤為出色,適應任何工作。」

隨後他被推舉進入柏林陸軍軍事學院,最終以優異成績畢業。為了獎勵這位優秀畢業生,學院決定給予他未來去德軍總參謀部工作的資格。

在他39歲那年,他以少校的軍銜進入總參謀部。在這裡,他認識了著名的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施利芬對於這位新人十分看重,積極培養他的軍事造詣,當施利芬退休時,他被晉陞為中校。他根據多年任職得來的經驗,向上級遞交一份闡述軍事、政治形式的報告,這使得德皇和小毛奇都對他刮目相看,隨後他協助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提出的戰略設想。

但是魯登道夫是幾乎沒有朋友的,因為他自幼就不善於交朋友,他是一個僵硬,冷漠的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並且毫無幽默感。當時唯一的摯友是他在第二動員科工作時結識的馬克思鮑爾,後者將成為一戰之中優秀的炮兵奇才,在戰爭中幫他出了不少力,並且在晚年幫助蔣介石建設黃埔軍校和中德軍事合作關係。

在調整的計劃之中,他和小毛奇向國會提交要求建立三個軍的「30萬方案」,然而此時的國會正將大筆資金投入對公海艦隊的建設當中,並沒有理會他們的請求。隨即魯登道夫與當時的戰爭大臣發生爭吵,被迫離開了總參謀部。

但是這段經歷之中,他獲得了上天贈與他的一份禮物。在一個夜晚,魯登道夫如同往常一樣結束自己漫長的工作之後,遇到了一位女人。當晚下起了大雨,而這位女士卻因為沒有傘而在屋檐下苦苦等待。魯登道夫主動提出了和她共撐一把傘的請求,並把她送回了家。當時他已經45歲了,早就決心保持獨身主義了。可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二人居然在這一天以這種方式相愛了。這個可愛的女人叫瑪格麗特施密特,是一個工廠主的女兒,有著不幸的婚姻。而正是這件事情,讓她與自己的丈夫離婚,並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和女兒嫁給了魯登道夫。

擁有了家庭的魯登道夫比以往幸福的多了,似乎孤獨也離他有了一些距離,在這個家庭之中,他依然保持著自己機械的生活,每天七點前出門上班,吃飯的時間分秒不差。他的孩子們都十分崇拜他,都願意參加軍隊與他並肩作戰。而夫妻最大的夢想,就是到了晚年之時,看著自己的孩子們都成為了優秀的軍官,一家人圍著桌子享用晚餐。而大戰終於到來了,魯登道夫出人頭地的時刻到了。

1.2大戰崢嶸

在大戰之中,魯登道夫創造了一系列傳奇,他先是臨危受命利用重炮攻克了列日要塞,為第一軍打開了通往法國的大門。接下來他又擔任了東線的第八集團軍參謀長,認識了他最好的搭檔興登堡。面對潮水一般的俄國大軍,二人策划了坦能堡戰役,完成了一場史詩般的傳奇勝利。

工作中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

在這對組合之中,興登堡能沉著冷靜的面對敵人,並且在士兵和媒體面前以完美的姿態來展現自己領袖的風範,使得德軍的軍心穩固,即使處於劣勢也不畏強敵,嚴格的執行來自統帥部的命令。另一方面,魯登道夫展現出他工作狂的一面,孜孜不倦的策劃著戰爭計劃,觀察著地圖上每一個敵人的漏洞,千方百計的尋找擊敗敵人的方法。而在後來的日子裡二人又書寫了德軍在東線的不敗神話,並一次次挽救盟友康拉德於水火之中,在未來的文章之中將我會詳細的描寫這些事情。

隨著戰爭的進行,快速的勝利已經是天方夜譚了,但是興登堡的名氣在國內日益高漲,甚至德國人民把他視為德皇的另一面鏡子。而興登堡的成功亦是魯登道夫的成功,在1916年的8月29日,坦能堡大捷的紀念日,魯登道夫成為了德軍的步兵上將和軍需長,而興登堡成為了德軍的總參謀長。

在隨後的日子裡,他們成立了祖國黨,建立了興登堡防線,創辦了新的戰爭辦公室來重整德國糟糕的經濟,在之前那位老朋友馬克思鮑爾的幫助之下,德國的炮彈產能提升了數倍。他們架空了德皇,成為了德國真正的統治者。在經歷了被動的1916年之後,同盟國依然可以在德國的領導之下於1917年擊敗羅馬尼亞,俄國和義大利,並且堅守防線給西線英法聯軍造成重大傷亡。而在這之後,魯登道夫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貴族稱號,成為了被後人所知的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在最後一年中,魯登道夫試圖策劃「皇帝會戰」來擊敗協約國,事實證明,在這場戰術極為成功的戰役中,德國失去大量實力。隨後在協約國一系列反攻之中遭到了失敗。

曾經的首相這樣這樣評價魯登道夫:

「你不了解魯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時才了不起,如果事情變糟了,他就會沮喪起來。」

正如同這評價一樣,魯登道夫被這場失敗徹底擊垮,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軍事奇才就此消失,他開始自閉起來,不聽從參謀們的建議,性格暴躁,脾氣古怪,無視戰場的情況,如賭徒一般的,繼續向聯軍發起瘋狂攻勢,而興登堡也無法在像以前一樣給予他更多地自信和力量,因為興登堡也看不到未來了。隨後他們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爭吵,這象徵著二人關係逐漸的走到了盡頭。

9月28日,總參謀部召開例行會議,魯登道夫為德國的處境,責備除他以外的任何一個人,滔滔不絕地發表著長篇激烈的議論,他的部下很難為情地坐著。最後,魯登道夫竟因為激動而虛脫倒在地板上。會議結束後,魯登道夫依然意猶未盡,他以模糊的僅能被人聽懂的語言,勸告興登堡從所有佔領的西方領土撤退。他在後來的日子之中試圖組織德國人進行最後的「總體戰」,戰至最後一刻,一兵一卒,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所有人排斥。

最終他向德皇請求辭職,而當德皇建議他去擔任一個集團軍軍長的職務時,魯登道夫也全然拒絕了,而興登堡在提出相同的請求時,德皇卻嚴厲的要求他留下,興登堡屈服了,而魯登道夫將這件事視為興登堡對他最大的背叛。

當魯登道夫辭職的消息傳遍德國之時,很多人對此表示十分高興,也同時認為戰爭不會再繼續下去了。隨後,他選擇去瑞典旅居避難。

「戰爭沒有給我留下任何東西」——魯登道夫

戰爭不僅奪走了魯登道夫所獲得的一切,還奪走他的親人,他的長子是一位優秀的軍官,可是在早期戰爭之中就負傷了,但是他強烈要求成為一名飛行員,在魯登道夫的幫助之下,他夢想成真,可最終不幸陣亡在英吉利海峽之上,而他小兒子也在「皇帝會戰」之中血灑長空,擊落他們的都是盟軍最優秀的飛行員。當魯登道夫視察被攻陷的英軍陣地之時,發現了一座墳墓,上面寫著「兩位德軍飛行員的遺體」,發狂的魯登道夫挖開了墳墓,最終發現其中一具正是小兒子埃里希。在這之後據醫務人員回憶,魯登道夫經常在深夜時前往小兒子的墓地痛哭流涕,而他的愛妻最終也因為這些事情而變得精神失常,不得不和魯登道夫結束了他們曾經幸福的婚姻。

1.3大戰之後

失去一切的魯登道夫走向了極端,他先是在瑞典撰寫了一部回憶錄,這部回憶錄被他的同僚們評價為毫無參考價值,他隨後製造了「背後一刀」的理論,認為猶太人,左翼份子是導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罪魁禍首。他開始瘋狂的和最黑暗的勢力勾結在一起,其中特別是希特勒的納粹黨。他參與了1920年和1923年針對魏瑪共和國的叛亂,但是礙於他在戰爭之中的表現,法庭並沒有給予他審判。他和第二任妻子開始鑽研各種瘋狂的理論,其中不乏反對猶太人和共濟會陰謀論等一些列常人難以接受的東西。納粹黨批評魯登道夫太過激進,腦子裡想的方法實在是過於奇特,而魯登道夫則批評納粹黨和希特勒不過是一群跳樑小丑和懦夫,最終雙方疏遠了關係。當自己在1925年競選總統失敗之後,他意識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確不是個好手,於是退出了政界,回家開始整理大戰中的文獻,撰寫《總體戰》。

魯登道夫(中)和希特勒的合照

在人生的最後歲月,那個曾經極具洞察力和理智的魯登道夫回來了,他開始和興登堡接觸,重新分析德國的未來。但當興登堡被迫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的時候,魯登道夫怒不可遏的向興登堡拍出了這樣一條電報:

「我毫不猶豫地預言,這個被詛咒的人將把我們的帝國送入深淵,使我們的國家陷入無法想像的痛苦與災難之中,未來幾代人會在你的墳墓外詛咒你所做的一切。」

為了重新獲得魯登道夫的支持,希特勒還特地在他70大壽那年,成為了他慶祝會上的不速之客,並且為了討他開心,還把他封為元帥,可魯登道夫毫不客氣的拒絕了:

「一位軍官應當在在戰場上被冊封成陸軍元帥!而不是在和平中的生日茶話會上。」

隨後他還出版了兩本有關於軍事方面的書籍,雖然其中不乏他對社會的偏見,但是依然看得出來他對戰爭的深刻思考和認識。最終在1937年,魯登道夫因為肝癌去世。在去世前,他拒絕希特勒和納粹分子參加他的葬禮,但是希特勒還是來了,並把葬禮以國葬形式進行了下去,只不過蓋在魯登道夫棺木上的國旗不是第三帝國的國旗,而是老舊的德意志軍旗,希特勒也沒有在這場葬禮上致辭。

1.4評價

我們對於魯登道夫將軍的研究少之又少,因為兩次大戰時隔的時間太短,人們把目光更加聚集在希特勒等人身上,加之他本人資料大部分又全和戰爭緊密相連,如今我們很難看到對他公正的評價。一方面有人把他捧為戰爭天才,卻避而不談戰後的卑劣行為。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將他評價為二十世紀之亂的罪魁禍首,將「一戰爆發」,「延長一戰」,「列寧製造十月革命——製造血腥的俄國內戰——讓俄國人民放棄民主先鋒克倫斯基」,「讓德國人不相信一戰失敗」「希特勒加入納粹黨」,「希特勒上台」,「猶太人種族滅絕」,「二戰爆發」等一列歷史事件的始作俑者全部歸結於魯登道夫身上,這也是不正確的,甚至是可笑的。

在筆者看來,魯登道夫將軍在軍事上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家,全盛時期的他完全可以成為一戰之中最有才華的將領,他擅長以少勝多,善於進攻,作戰靈活。而在另一方面他卻不具備領導的才華,自負,甚至在人們面前會緊張和無所適從。他和康拉德一樣,幾乎毫無責任心與負罪感,在戰後的時間裡面二人有著如出一轍的行為——撰寫回憶錄來為自己在戰爭中的失誤進行開脫,並責怪自己的下屬,這些缺陷導致他註定無法成為合格的統帥。

在日常生活之中,魯登道夫的自閉性格導致了他自己深陷孤獨之中,這也造成了他後來的瘋狂與扭曲。另一方面,他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自己熱愛的工作之上,如同自律的機器一樣進行著自己的人生。這種性格雖然讓他很快的得到了晉陞,卻並沒有幫助他適應自己的職位,當然,他很幸運的碰到了興登堡。

在政治上他是一個絕對的失敗者,如同大多數德國將軍一樣,他並沒有多少政治天賦,甚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庸才。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輸掉了一戰,亦或者是他試圖欺騙自己贏得了戰爭,但是在公眾的心目里,他提前在戰爭結束前辭職無疑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最好標誌。相反,興登堡的行為卻給人們帶來了德軍不敗的象徵,讓人們相信德國還沒有輸掉戰爭。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敗,他發明出「背後一刀」的理論,瘋狂攻擊猶太人和左翼份子,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最好的合作夥伴瓦爾特·拉特瑙也是猶太人,後者在大戰中為德國建立了原材料收集工廠,使得德國更高效的的利用有限資源。在這些胡言亂語的背後,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魯登道夫的脆弱與幼稚,這些錯誤在當時的社會並沒給他公正的審判,相反卻放了他一馬,讓他肆意妄為。

當中國的黃埔軍校邀請他成為軍事顧問的時候,他卻依然不想放棄自己現有的地位,拒絕了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在納粹黨的活動之中,他只不過是希特勒的後盾而已,甚至長時間以來他都沒覺得,希特勒只不過是利用自己來獲得合法正統的候選人位置而已。在啤酒館暴動之後,二人接受審判,他們的政治水平立竿見影,魯登道夫只是為了自己免受牢獄之災,洗白自己的罪行,而希特勒則是發表演講,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從魯登道夫在戰後的行徑,我們完全可以視其為一個法西斯分子,但卻又是一個愚蠢的法西斯政客。

當然,筆者認為評價歷史人物始終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雖然筆者在性格上面與魯登道夫相似,甚至在一些方面上很欣賞魯登道夫,但是我並不會在文章之中對他有任何的偏袒,在戰爭中他是優秀的將領,而在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他的錯誤和罪行也不可掩蓋。還是引用一句朋友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既然是走了學史這條路,就應當保持理智和客觀。

推薦閱讀:

一次火山爆發讓中國從盛轉衰,改變當今世界
沒有結尾的故事——現代主義的勝利,潮流的再次轉變,改變著的歷史
睡前消息【18-08-22】20世紀的痕迹
聊一聊日本史的那些事—「強國」大和國的古墳時代 |日本歷史
歷史學不好,漢子不給撩

TAG:人文 | 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