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8 意外體驗雙重關係

2018-01-18 意外體驗雙重關係

來自專欄此時此地的你我7 人贊了文章

這篇文章在我的草稿箱里躺了大半年。


今天(2018年1月18號)去蹭了諮詢技巧課。

去年就選了這門課,拼了老命卻只勉強得到A-,好在這門課的老師實在是很有幫助,和她坐下來聊了聊,我大概明白——該掌握的基本的技術我明白是怎麼回事兒,如果給我時間思考,我也知道怎麼有效使用,但是如果是用英語模擬諮詢這樣的「真刀真槍」,我有時候能反應過來,有時候就慢半拍或者操作不準確,慢慢練習會好起來的。短期來看,A-這個成績公平合理,而且我通過努力取得了進步;長期來看,這個A-並不是我職業發展的污點,而我暫時的不熟練也不妨礙我今後成為靠譜諮詢師。(如果以後我當老師,打分方面一定要向這個老師看齊,留作業的時候說清楚為什麼留這個作業,它能怎麼幫助學生成為好的諮詢師,要求是什麼,給分標準清晰明確,公布成績之後也願意開誠布公地和學生溝通,要談做得好的地方,也要談扣了分的地方,扣分理由完完全全和最初的作業要求對得上,並且給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既然老師慷慨地允許我繼續旁聽,多多練習,我今年就決定蹭課了:)

一個課堂活動是,老師先讓一對朋友在全班同學面前放飛自我地吐槽嘮嗑,然後再和這對朋友里的其中一人模擬心理諮詢的場景——這樣一來,沒入門的學生就能初步了解心理諮詢和朋友嘮嗑一眼看過去的大致區別了。

我和一個最近才搬來佛羅里達的朋友主動給大家表演了嘮嗑。話題關於她想在學校找個兼職助理的職位,之前就和我聊過這件事兒,徵求過意見,我也儘可能地幫助了她,但是目前來看進展不順。再之後,老師扮演她的諮詢師,和她討論找兼職不順利的困擾。

我注意到,老師和她溝通的前幾個回合就呈現了她的感覺(reflecting feelings),具體使用的詞語是孤單(lonely),我就提問——老師在各種feeling里怎麼選擇了lonely,如果是我,有可能會選擇的是anxious。老師說,人的感覺很多時候都會是混雜的,在剛才的情境中,模擬來訪者的那個同學肯定既有lonely也有anxious,所以選哪個都沒什麼問題,至於哪個更主要、更準確、更令來訪者感到困擾,要再溝通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才能看出來。

下課之後我冷不丁想到了這個小片段,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兒——對來說,這件事兒的重點是,如果是我,在呈現感受的時候選擇anxious,那一定是受我個人偏見(bias)影響的!具體來說,我以留學生的身份在學校的一個有點複雜的部門裡做無關緊要的小助理,有很多看不透的事情,掌握不到的信息,我對職場的這一部分非常好奇,但沒什麼合適的時機去探索,如果我的朋友也成為助理,大概率上和我同部門不同團隊,這樣我們隔三差五嘮個嗑,我就能夠很自然地了解到一些無關緊要但好玩兒的小八卦了!我主觀上希望她成為助理,成為我不遠不近的同事(這完全不傷天害理,並且對我對她都有顯而易見的好處),作為一個朋友,有這樣的expectation或者hope很合理,很正常。然而,這樣的expectation或者hope已經從本質上破壞了諮詢師和來訪者關係里的「客觀中立」的原則——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帶著朋友甚至是潛在同事的身份成為了她的諮詢師,最最開始三五個回合的對話里,我對基本諮詢技術(reflecting feelings)的使用就已經要受到個人偏見的影響(並且這是完全無意識的,我一丁點兒也沒有成心打算占她便宜),如果是長期進行心理諮詢的話,這對來訪者顯然非常不公平。

雖然國內外的倫理課上都討論過無數次雙重關係、多重關係的危害,但這是我第一次切身體會到雙重關係(哪怕是「並無肉眼可見利益相關」的雙重關係,哪怕心理諮詢才剛剛開始,並未進行到遭遇倫理困境的「危急關頭」),究竟會怎樣隱秘而微妙地干擾諮詢師的專業直覺和對最基本心理諮詢技術的使用。

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有意思的aha moment,說不定以後可以講給學生聽:)


推薦閱讀:

幾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不一定百分百應驗,教育孩子可供參考
一個人最終混得怎樣,看這四個方面
為什麼你對我越好,我越想欺負你?
客戶心理學與溝通技巧
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