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心理學實驗室】數據告訴你,為什麼下圍棋自信心很重要
來自專欄弈路狂想8 人贊了文章
公孫青陽/文
漫長的學棋生涯中,棋童家長往往是最辛苦也最焦躁的群體。
除去極少數別無他求、僅將圍棋課當成略帶一點文藝色彩的兒童全托班的佛系家長外,絕大部分正常的人類自然會衷心希望自己眼中天資聰慧的自家孩子能脫穎而出,在圍棋的勝負世界中連戰連捷。筆者所在城市的許多家長寧願每次花上一兩個小時穿梭在早晚高峰的車流人海中,只為找到一個靠譜的學棋氛圍和授課老師——這固然令筆者肅然起敬,卻也滋生出新的問題。
或許是潛意識層面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了更多,這些家長往往會在不覺間對子女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更多的每日習題和更低的敗局容忍度,比如只要被發現在課上稍有走神或在隨堂測評中表現不佳,便定會在課後拉上小孩找到老師展開一段名為情況溝通實為交叉開火的思想教育工作。面對這些將「望子成龍」刻在額頭上的急不可耐恨不能親自上陣拼殺的家長,筆者總會一邊安撫站在邊上或無所事事或瑟瑟發抖的小可憐,一邊在其火力全開的吐槽和劈頭蓋臉的苛責過後,面帶微笑地告訴他們「你的小孩已經很棒了,請多給他一些鼓勵」。
請相信筆者不是著急下班的草草應付,不是長袖善舞且大和稀泥,也不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搬出一個看上去無可指摘的官方回應——筆者真的認為,對於沒有原則性錯誤需要糾正的棋手(特別是小棋手)而言,自信心的培養是圍棋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合理督促固然重要,嚴格要求固然重要,一絲不苟也固然重要;可對於圍棋這條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漫漫長路而言,小棋童能否在日常訓練中逐漸培養出一顆歷經挫折卻不輕易動搖的自信心,可能才是圍棋教練和教育工作者更為關注的事情。
自信之於人格,就如陽光之於植被。這一點自然毋需筆者贅述,近現代大量發展心理學的實驗和研究都從各個方面證明了這一點。可筆者覺得,就算不談圍棋對於棋童個性形成的教育意義,哪怕局限於棋盤以內,一名棋手的自信心仍直接決定其棋力表現。在近期的暑假集訓中,筆者在授課之餘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實驗,試圖用客觀的數據來驗證筆者的這個觀點。實驗結果基本證明了筆者的設想:當小棋手的自信心被實驗操縱降低,他們在棋盤上的棋力表現也變得更差了。下面,筆者將簡單介紹這次實驗的主要實施過程。
大量的對局、有針對性的復盤和死活基本功的集中訓練是圍棋集訓的三大模塊,本次實驗被安插在死活訓練部分。在為期10天的高級班集訓中,筆者在班上同學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死活隨堂測驗中做了一點小小的手腳,在完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卻意外得到了非常顯著的實驗結果。
每天上午的第三節課中,同學們需要完成一頁由14道死活題組成的「每日死活訓練」。一方面,由於班上同學的棋力水平參差不齊,筆者在平時的課程中也會在試卷末尾加上兩道所謂的「思考題」,留給那些死活能力更強、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另一方面,為方便進行分數統計,筆者在這次集訓中將前十二題命名為「普通題」(每道題價值7分),後兩道題命名為「難度題」(每道題價值8分);這樣,整張試卷滿分100分,不僅使圍棋課的測驗看上去更嚴肅規範,也滿足了筆者內心處女座的完美主義傾向。在測驗開始前,筆者會統一告知全班同學:前面的12道「普通題」是圍棋中相對基本但非常重要的實戰常型,每位同學都需要認真掌握完成;後面的2道「難度題」需要業餘5段及以上水平才能做出來,因此是專門為班上那些努力沖5和已經有業餘5段的同學準備的;其餘的3段4段同學也需要仔細思考並完成這兩題,但就算你們最後做不出來,老師也並不認為這是什麼丟臉的事情。之後,筆者會宣布測驗開始,同學們有40分鐘的時間來完成這14道死活題;以筆者平日的教學經驗來看,40分鐘14題的測驗設計相對寬鬆,大多數同學不會感受到明顯的時間壓力。
實驗的設置出現在所謂的「難度題」部分。其實,並非所有的「難度題」都很難——在奇數日(第1、3、5、7、9日)的死活訓練中,「難度題」部分的兩道死活題確實達到了業餘5段或更高的難度;然而,在偶數日(第2、4、6、8、10日)的死活訓練中,「難度題」部分的兩道死活題的實際難度,與之前的12道「普通題」完全一致。換句話講,偶數日的死活訓練雖然被分為「普通題」和「難度題」兩部分,但除去各自分值不同外,二者的實際難度並無任何區別。
然而,當老師告訴孩子「這道題很難,你很可能做不出來」時,哪怕面對的是難度完全相等的題目,小棋手們的完成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下,筆者會用3張數據統計圖來總結全班同學在本次集訓死活訓練中的表現。
1.基本信息概述
共有267人次參與到10天的暑期集訓中,其中全班人數最多時為36人,最少時為22人。集訓為期兩周,其中周一至周五上課,周六日休息。參與集訓的同學平均年齡約為8歲(MAX=12歲,MIN=6歲),平均棋力在弈城弱4d左右(MAX=弱6d,MIN=強2d),死活基本功相較同段位棋手基本持平。
在批卷過程中,筆者採取分段計分的方式:
(1)答對第一步或部分關鍵步驟,記為半對,獲得一半分數;
(2)答對雙方最強變化,記為全對,獲得全部分數。
針對高級班全班同學的平均水平,筆者出題的參考書目包括且不限於:
(1)「普通題」:《圍棋死活精訓(提高篇2)》《圍棋進階讀本菊之篇》《圍棋寶典升段篇(2-3段)》等;
(2)偶數日的「難度題」:同上;
(3)奇數日的「難度題」(即真正的「難度題」):《圍棋死活大全》《階梯圍棋星級題庫》等。
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閱上述相關教材,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整個死活訓練的大致水平。
2.「普通題」完成情況
如上圖,為期10天的集訓中,全班同學普通題的正確率基本保持在50%-60%之間,這說明筆者每日挑選的「普通題」難度是比較平均和適宜的。題目難度如果過高,容易形成「地板效應」;題目難度如果過低,容易形成「天花板效應」。無論是從數據有效性還是集訓對同學的棋力提高而言,中等程度的題目難度都處於最佳水平。這裡也順便給讀者中的圍棋教師提供一個教育心理學中經典的出題小技巧:約60%的同學經過努力能夠得到正確答案的題目,其難度往往最有利於全班同學整體能力的提升。
3.「難度題」完成情況
如上圖,小棋手們在難度題上的正確率,顯然遠遠不如普通題那樣穩定。筆者用黑紅兩色的線條分別代表奇數日和偶數日的難題正確率,結果發現:除去第4天44.6%的難題正確率遙遙領先外,同學們其餘各日在「難度題」上的表現,基本沒有區別。
這驗證了本文最重要的實驗假設。奇數日的死活訓練中,由於「難度題」部分的死活題難度在業餘5段以上,全班同學慘不忍睹的正確率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偶數日的死活訓練中,儘管所謂的「難度題」其實是由簡單題目偷梁換柱而來,但由於教師提前向大家告知了「這些題很難,做不出來也很正常」這個信息,自信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降低的同學們在這些與前面題目難度完全相等的基礎死活上,考出了明顯更低的成績。這說明,自信心的降低會使小棋手在自身水平本可從容應對的死活題(難度題)上,表現出遠不如平時(普通題)的水準。
4.偶數日完成情況
如上圖,將同學們偶數日的成績集中起來,也能觀察到與前文完全一致的實驗結果。事實上,偶數日的「普通題」和「難度題」是筆者從完全一樣的教材中摘錄的難度完全一致的基礎死活題,但由於教師在臨考前「善意的勸誡」,使小棋手在完成最後兩道題目時的自信心得到了降低,這也使得除去第4天以外,其餘各日「難度題」的正確率,遠遠低於「普通題」。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同樣難度的死活題目,在不同的自信狀態下完成,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自信心越高,死活題正確率也越高。
5.第4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集訓第4天是個神奇的日子。同學們在這一天的表現如有神助,普通題和難度題的正確率雙雙奪魁。事實上,這並非天降奇運,而是因為筆者在同學們測驗開始前
「考前提示」部分的末尾,增加了這樣一句話:其實,有些「難度題」可能並不像許多同學想像中那樣高不可攀;只要你肯仔細計算,說不定也能像前面的「普通題」一樣,漂亮地迎刃而解呢!你看,僅僅多了這一句話,本來慘不忍睹的「難度題」正確率立時飛漲,甚至快要與每日「普通題」的正確率比肩。自信心也從這一點縫隙中破繭而出,在同學們身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看著第4天同學們光彩的戰績,筆者在第5天忍不住故技重施,效果卻不甚明顯:在真正高難度的死活題面前,不論筆者給予同學們多大的自信,完全無從下手的窘境使同學們縱然百般努力,卻再難重現昨日輝煌。因此,筆者想在這裡留下這樣的總結:
對於小棋手而言,自信心非常重要。雖然它不能使小棋手超水平發揮,但適度的鼓勵會使其發揮出自身的全部實力,儘力爭取最終的勝利;反之,如果自信心很低,就算面對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小棋手往往也會表現欠佳,平日的積累發揮不出十之一二。
除去前文提到的相關信息外,為排除額外變數對實驗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筆者控制的實驗條件包括且不限於:
(1)對於因考試時間策略而完全放棄作答「難度題」的同學的試卷和成績,不計入本研究的數據統計部分;
(2)儘可能控保持教室中物理環境的一致性,包括座位密度、安靜程度、考試時間和喝水次數等;
(3)努力讓同學們專註於死活訓練本身,儘可能不讓參與實驗的同學意識到實驗設計的目的,以免產生被試效應。
然而,由於集訓畢竟不同於純粹的科學實驗,筆者必須將全班同學的訓練效果無條件放在集訓思路的第一位,因此本次實驗依舊存有不少遺留問題,例如:
(1)指導語改變同學自信心的操縱檢驗;
(2)參與到實驗的276人次中可能有勤奮努力的「全勤者」,這使得各日指導語彼此間可能產生干擾;
(3)除去死活題成績外,棋力表現還有別的評價指標等。
不過,在相對有限的實驗條件下能得到上述比較紮實的實驗結果,應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自信心對於小棋手的重要性。
依託如此設計、如此篇幅、如此數據,筆者只想再次對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說:請在每日的圍棋訓練中,多給小孩一些讚揚和鼓勵吧。表揚的形式和途徑自有優劣,在今後的實施過程中自可慢慢改進;可小孩從不像家長想像中那麼傻——你究竟是不是發自內心地對他報以肯定和嘉獎,小孩總能輕易地感受到。公眾常掛嘴邊的圍棋的所謂「挫折教育」,其實也蘊藏在這些一點一滴的正面反饋中:畢竟,來自家庭和可信賴他人的支持,永遠是心理韌性模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後,如您對與本文類似的圍棋實驗和研究有興趣,且能提供獨特的實驗思路或實驗條件,請在專欄下留言或通過以下郵箱(michaeloyf@163.com)聯繫筆者。希望能在未來能與同行展開規模更大、設計更巧、研究價值更高的合作與研究。
圍棋教育的研究,等不及其他行業的借鑒。踏踏實實地動手,說話才更有底氣。
推薦閱讀:
※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
※渴望自信心
※由自卑到自信的個人感受
※想讓寶寶更自信,光說「你真棒」可不夠!智慧媽媽教你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