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與外國)動漫畫遊戲寫手介紹。
24 人贊了文章
港台的動漫畫文章或者不如中國國內知乎那麼學術化。但對於想要改換口味,讀一些所謂「輕學術」文章的讀者,港台也好、油管也好、歐美地區也好,還是有一定的選擇。
除去大家都可能已經認識的某些出版作家(例如香港湯禎兆)與職業作家(例如圈內人可能會認識的台灣作家,湯以豪)、與及我完全不熟悉的BL/腐女子/百合研究(例如台灣王佩迪),這篇文章就是為了介紹那些選擇而生。
這篇文章的篩選條件有幾項:
- 我讀過
- 質量足夠穩定
- 有持續寫作
- 能讓一般人讀得懂。
Faker/我思空間
香港人,寫作範圍包括美劇、科幻、推理、電影,與及動漫畫論述。
Faker 的文章的最大特徵是文章有頗充足的資料考究,包括文史哲理論,但又能將文章寫得簡單易明,這點是相當難得的事情。除此之外,Faker 應該是那麼多個我認識的朋友之中,最為博學和最好閱讀的人。
《Re:CREATORS》全論:理念貫徹得不夠徹底的超級話題作 - 宅男頻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他補充台灣影評人湯以豪,論述押井守風格成型的文章、與及考究和批評Re:Creators 的文章開始讀起。
鏡花先生
香港人,寫作範圍包括日劇、動畫。
鏡花先生是我認識當中寫作能量比較高的寫手。和Faker傾向於理論化和分析的風格不同,鏡花先生寫的是細膩的抒情,佐以論述,讀起來比較類似大眾坊間常見的影視評論。
這種風格取向,並不代表鏡花會寫什麼角色萌、劇情催淚。其實是剛好相反:他選擇抒情的角度,往往與一般的抒情寫手不同。像是他寫《少女終末旅行》的文章就用上聖經金句對讀,也點出了作品內不少有趣的細節,是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思兼
香港人,寫作範圍包括文學、藝術、Galgame、日劇、動畫評論。
思兼算是個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比起寫作部落格,他近年的稿件更多見於媒體(例如香港媒體映畫手民、文學雜誌《字花》),或者是做他的媒體工作。偶一為之的部落格文章里,他總會露兩手——像是寫日常系與空氣系這兩種用詞差異的一篇論述(〈如果有所謂後日常/新日常,它可能是甚麼意思?(上)〉),至今仍然我覺得非常深刻。
Platform (& 總主編張彧暋教授)
Platform 是一本香港的紙本動畫評論志。這本評論志的起源是中大日本研究課程的功課合輯,後期逐漸演變成街外邀稿與譯稿,文章取向類似輕學術。
前文提及到Macro Kuo疑似抄襲的玉子市場/K-On一文,也有部分論點出自第三期的宇野常寬譯稿;除此之外,知乎內亦曾經轉載過張彧暋在Platform發表過的文章。
據聞雜誌沒計划出新刊,其Facebook平台仍被某內部成員運作中。
SOCOTAKU
Socotaku是個台灣本地的評論雜誌。其活躍成員包括活躍於台灣文藝評論界的elek、Kimball、與及旅星星三人。根據他們的medium 專頁,這是「幾位唸社會學的阿宅於2014 年發起的御宅評論社團。各領域成員不定期加入中。」
目前出刊六期,評論範圍寫的基本上都是些較抽象的主題。我手上只買到其中四期,題材包括中二病、新海誠、日常系、虛淵玄,而且有明確的學術引用,源於其活躍成員出身於社會學學系。
文章的部分樣本可見elek在其個人Medium貼出有關新海誠的論述——這篇文章的進路顯然是以柄谷行人對「內面」的描寫出發,值得一讀。 (諷刺的是,該文剛好提及到大家最近都很熟悉的Marco Kuo……)
UACG/梁世佑(RainReader)
UACG 是個由網站主辦人梁世佑主持的平台。這平台除了有梁自己主持的演講、知識付費等會員計劃,還包括一年一度與台灣動漫畫平台巴哈姆特協辦的論文獎。
個人手上買了一兩本相關的文集,算是理解到「學術」或者「輕學術」不等於「品質優良」;畢竟,一如梁自己承認的,其平台的內容質素殘差不齊,學術味道也不太濃厚,是個給大眾投稿「練手」的平台。
但這平台偶爾會有些有趣的文章出現,像是梁世佑自己在平台上撰寫的文章,大多有可以議論之處(例如說這篇討論東浩紀《動物化的後現代的》);除此之外,知乎用戶魚板的文章也曾經轉載到該平台之上,在該平台上的評價相當不俗。
《樣本》/葉梓誦
我不熟悉國內的遊戲批評生態,只讀過旗艦評論;香港會撰寫相關批評的,除了有已經停止運作的媒體機因(GEME),大概要數《樣本》雜誌——他們既經營紙媒,也經營網路評論。
《樣本》一書並非專註於動漫畫或者遊戲評論,而是取道固定主題,例如飲食、房間等等主題,容許寫手投稿文學批評或詩文小說等創作。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遊戲批評一冊,與及樣本的臉書專頁偶爾刊登主編葉梓朗所撰寫的遊戲、影視批評。
葉的風格是「輕學術」:因為雜誌面向一般大眾與文藝讀者,其文章一般寫得簡單好懂,但同時也會夾雜著近五到十年的某些遊戲批評理論/文學理論。像是近期樣本的Facebook 專頁刊登的一篇文章,即是透過分析《Heavy Rain》異常的QTE事件,展示出這種機制能如何拖慢玩家的體感。
Sakugabooru
中國有Anitama與學術動畫趴,Sakugabooru即是英美版的Anitama。
差在Sakugabooru的文章並非翻譯自日本雜誌,而是一手資料的取材和網站成員的評論;其關注的對象也不是文化研究或者動畫的故事,而是作畫和演出。
Our source explained that the situation was chaotic ever since the start of production. 「From the beginning up to now, four members of the production crew have quit, including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desk for the series and the settei manager.」
M?RCHEN M?DCHEN: A PRODUCTION POSTMORTEM/Sakugabooru
早前《童話魔法師》第九話崩壞以後,Sakugabooru就採訪了在日本工作的基層動畫員工,點出了該動畫如滾雪球一樣的現場慘案。好奇作畫,好奇業界的朋友,請必須留意這一邊。
Pause & Select
Youtube 至於我其實像是電視:我甚少看Youtube或者 Bilibili 的動漫畫評論(俗稱 Anitubers),源於 Youtube 或者 Bilibili 的大部分內容皆為吐槽。前文已講過,動畫吐槽有其存在的意義,但那不是我會在空餘時間放鬆心情看的東西。此處無意再爭拗什麼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的事情,純粹想於本文文末提出一個並非吐槽,而帶有論述成分的 Youtube 頻道,Pause & Select。
Pause & Select 是來自加拿大的二人動漫論述頻道。頻道主之一的Joe 出身學術圈,現任職大學講師,其影片的內容並容學術和一定的作畫觀察。諸如以Judith Bulter的性別理論討論《僕少女》的展演性和主體構建、以《你的名字》和《真?哥斯拉》論3.11,算是些切入面非常正統,但寫得非常簡明的論述。個人最深刻的大概是涉獵到日本/歐美DJ文化的《とんかつDJアゲ太郎》的共同體(與國族),藉由Overlord 的武打戲結構分析劇情、還有《Gate 奇幻自衛隊》的分屏演出。
Pause & Select的另一特徵是歐美動漫畫評論的讀書會錄音。包括的,大多數都是些圈內人聽過,但可能未必那麼熟悉的名字:Thomas Lamarre、Susan Napier、Anne Allison,與及日本圈內的齋藤環與東浩紀。不管是為了撈書單、聽解說、想理論,這邊幾乎都能滿意。
結語
天下之大,自有本文忽略的寫手,沒在此文提出。這裡純粹是涵蓋一些我認識的、個人覺得有趣,但普遍來講關注度不夠高的論述者,也不代表其他寫手不值得讀——可能他們只是些Up & Coming 的新秀(例如香港的Vann與台灣的閑雲)、也可能產量不夠多而我不熟悉(例如香港的張穎恆、寫日本文化的Moyashi)
既是為了推廣優秀的論述,亦是為了讓進入這圈子的讀者,能有更多的選擇。那麼,最後也在這裡問一下知乎的各位用戶:你們又推薦知乎的什麼用戶呢?
推薦閱讀:
※[評論隨筆]清官之死:虎狼從中的堂吉訶德
※香港評論(74):扭曲大辯論命題反對派只談土地分配│脫苦海
※評論:菲律賓人質劫持事件為何形勢突變?-搜狐新聞
※整理一些喜歡的句子 (評論: 男人是加法,女人是減法)
※著名評論家、詩人謝冕:「作為中國人,我們為中國的文化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