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人度假村到世界滑雪勝地:滑雪小城惠斯勒是怎樣煉成的?
4 人贊了文章
禹唐體育註:隨著去年十一月和今年五月兩大相關文件的頒布,「體育小鎮」成為了我國體育產業的一個大熱領域。新華社數據顯示,僅2016年,國內進入建設階段的體育小鎮已經超過100個。其中,由於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帶來的契機,冰雪體育小鎮成為了一個熱門領域,而萬科集團、萊茵體育等巨頭的先後入局,更讓人對冰雪體育小鎮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儘管熱度持續上升,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冰雪體育小鎮在我國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如何藉助政策的東風以及冬奧會的契機,在我國打造出聞名全國、甚至享譽世界的冰雪體育小鎮?一個同樣藉助冬奧機遇火遍世界的滑雪小城,也許可以讓我們有所啟發。這個小城,就是位於加拿大溫哥華郊區的惠斯勒(Whistler)。
惠斯勒位於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距離溫哥華約125公里。惠斯勒是加拿大最負盛名的體育旅遊勝地之一,其中,最受遊客歡迎的是滑雪運動,惠斯勒境內的惠斯勒山(Whistler Mountain)和黑梳山(Blackcomb Mountain)構成了北美規模最大的綜合滑雪場,同時他們也是國際級的滑雪勝地。
由於承辦了2010年冬奧會中7個雪上項目的比賽,惠斯勒的名聲傳遍了世界,每年前來滑雪的遊客絡繹不絕。根據惠斯勒市長南希?威爾海姆-莫登(Nancy Wilhelm - Morden)提供的信息,惠斯勒現有常住人口約1萬人,而每天平均接待的外來遊客數量則達到了近27000人;而在財政方面,小城的旅遊收入佔到全省旅遊總收入的22.5%,成為了推動本省旅遊業增長的主要引擎。
然而惠斯勒作為一個體育旅遊勝地、滑雪勝地的歷史,並非始於溫哥華冬奧會。事實上,其作為旅遊勝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而作為滑雪小鎮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惠斯勒直到1975年才正式建城。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先是有了作為旅遊勝地的惠斯勒山谷,才有了今天的惠斯勒城。可見,惠斯勒的第一個發展條件,就是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悠久的旅遊業發展史。
彩虹旅館(圖片來源:Whistler Museum)最初的惠斯勒山谷,其實是一個以夏季觀光為主的旅遊勝地。1914年, 來自美國緬因州的阿萊克斯-菲利普和米特爾-菲利普夫婦(Myrtle and Alex Phillip)在惠斯勒山谷內的阿爾塔湖(Alta Lake)邊建起了一座名叫彩虹旅館(Raibow Lodge)的釣魚主題度假村。這個僅有4個卧室的度假村,就成為了惠斯勒的雛形。
同年,加拿大太平洋大東方鐵路(Canadian Pacific Greater Eastern Railway, PGE)修到了阿爾塔湖,從此,彩虹小屋就和阿爾塔湖、惠斯勒山谷一起擁抱了外面的世界。在此後的四十餘年中,彩虹旅館逐漸發展到了能夠同時為100名遊客提供食宿的規模。與此同時,在彩虹旅館的帶動下,惠斯勒山谷中也有更多的度假村湧現出來,雖然道路、電力、生活用水等基礎設施仍然處於缺失狀態,但一個初具規模的社區已經出現了。
惠斯勒從夏季觀光勝地轉向冬季運動勝地的契機,則出現在了1960年。當年,第8屆冬奧會在美國斯闊谷(Squaw Valley)舉行,這讓一群來自溫哥華的商人深受啟發——溫哥華附近的地形與氣候與斯闊谷如此相似,同樣也可以建起一座滑雪旅遊區,甚至可以舉辦冬奧會!此後,惠斯勒就有了全新的定位,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滑雪勝地。
為了完成建成滑雪區、舉辦冬奧會的目標,這群溫哥華商人於1960年成立了加拉博迪奧林匹克發展協會(Garibaldi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GODA)。經過了五年的集中建設,惠斯勒山滑雪場順利完工,並於1966年1月15日正式開業。至於申辦冬奧的目標,GODA則在滑雪場開工不久,就將惠斯勒帶上了申奧之路。
惠斯勒參與申辦1968年冬奧會海報(圖片來源:Whistler Museum)資料顯示,惠斯勒分別在1961、1965年參與申辦1968、1972兩屆冬奧會,卻因為基礎設施跟不上而相繼折戟。直到1965年,隨著滑雪場的順利完工,惠斯勒獲得了代表加拿大申辦1976年冬奧會的權利。然而頗有戲劇性的是,由於加拿大的另一座城市蒙特利爾成功申辦了同年舉行的夏季奧運會,惠斯勒的申冬奧計劃再次落空。
儘管如此,惠斯勒的發展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止,反而迎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迅速增長時期,滑雪場附近的房地產市場也隨之火熱了起來,這引起了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新民主黨政府(Provincial NDP Government)的注意,想將惠斯勒打造成促進本省旅遊產業的一大招牌。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當地落後的基礎設施再一次拖了後腿。經過一系列的調研,1975年9月,政府最終決定授予惠斯勒地區一個新的行政單位——旅遊城市(Resort Municipality)。
有了新的「身份」和行政力量的加入,惠斯勒在基礎設施上的短板終於得到了補全。此外,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與惠斯勒山相鄰的黑梳山也被納入了當地滑雪產業的版圖。
1980年,黑梳山滑雪場順利開業,此後,黑梳山滑雪場就與原有的惠斯勒山滑雪場一同構成了北美規模最大的滑雪區,擁有著完善的滑雪培訓、服務體系和便捷的纜車系統。也許正是這一切,讓惠斯勒及其所在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重新看到了申辦冬奧會的希望。
希望成真。2003年7月2日,溫哥華一舉奪得2010年冬奧會的舉辦權,距離溫哥華僅125公里、擁有近50年申冬奧史的惠斯勒,則成為了該屆冬奧會的聯合舉辦地之一。而後續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了——2010冬奧會成功舉辦,惠斯勒的名聲也隨著比賽直播畫面傳遍了世界各地。
冬奧會後的惠斯勒,已經從一百年前的彩虹小屋,發展成了一個擁有超過115家不同等級和類型的度假旅館、超過90家餐廳和超過200家各類商店的世界級體育旅遊小城。而對與惠斯勒在冬奧會後的發展,惠斯勒市政府也已經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經過調研,惠斯勒市政府發現,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讓更多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來到惠斯勒;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使當地的雪期發生變化。對此,他們決定在繼續發展滑雪產業的同時,繼續豐富遊客的體驗項目。
幸運的是,惠斯勒獨特的發展歷程,讓它在夏季和冬季的旅遊活動上都有著較深的積澱。現在的惠斯勒,已經成為了一個能滿足遊客一年四季旅遊需求的多元化旅遊勝地——除了冬天的各種冰雪運動項目,在春夏秋三季,遊客們還可以在此體驗高爾夫、騎行、戶外徒步等體育運動,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如音樂節、文化展覽等等。
此外,出於對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考慮,惠斯勒也決定放慢擴張的腳步,不再繼續開發新的自然區域,而是著眼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在保持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時,讓遊客們獲得更好的體驗。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不難大仙,惠斯勒的出現和順利發展,與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其之所以能夠從眾多旅遊勝地中獨樹一幟,吸引全世界遊客的目光,則是因為它在與冬奧會的互動當中,充分開發了體育的元素,卻又不止步於體育。
這也許可以為我國包括冰雪體育小鎮在內的休閑型體育小鎮帶來一些啟示。
與惠斯勒相似、甚至比其更優越的是,我們同樣迎來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冬奧周期,冰雪運動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對我國的休閑型體育小鎮、尤其是冰雪體育小鎮而言,固然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但要追求這類小鎮的長遠發展,並不僅僅是站對了風口這麼簡單。
對除本地居民之外的人群而言,休閑型體育小鎮具有「體育運動場地」和「旅遊目的地」的雙重屬性。因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只注重體育或旅遊都是不夠的。適宜的自然環境、完善的基礎及配套設施,以及多元化的參與型體育項目和其他文娛活動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無論是對惠斯勒,還是對我國的冰雪體育小鎮以及其他休閑型體育小鎮而言,也許都是如此。
聲明:配圖除署名外均來自網路禹唐體育原創文章未經同意不得轉載,轉載/合作請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號:yutangxzs-------------------------------
禹唐體育每日準時奉送體育方面的新鮮資訊、數據發布、產業趨勢、專題解讀、案例分享。平心靜氣的深入洞察,只為你提供最具價值的體育營銷解讀。
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http://ytsports.cn和微信公眾號yutangtiyu,每天給你好看!
推薦閱讀:
※玩滑雪|封板是不可能封板的,這輩子不可能封板的!
※冰雪運動迎來黃金髮展期,看豐田汽車如何全面介入其中?
※融入冰雪運動 傳播冬奧精神
※政策推動下的冰雪產業需要怎樣的資本和人才?
※還有100天!只要你滑雪,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