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與國學-家長篇
4 人贊了文章
陳娟
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自98年起一直從事教育培訓工作,曾任北京天朗文化藝術學校校長;90年代對國學產生濃厚興趣;後轉入清華大學繼續從事教學管理並堅持學習研究國學;師從清華易經大師崔國文教授,在國學與現代管理實踐上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
現任:藍海貝芬藝術學校名譽校長
全國才藝比賽項目組運營總監
愛徒(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專家顧問
大家都知道國學中古人對兒童成長的最著名的啟蒙文章其中的弟子規,古人非常重視啟蒙教育,當時的教育理念是:要先學會做人,然後才是識字、計算等等。而當前社會道德底線的缺失是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培養品德高尚的高素質的下一代,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這個使命的執行者,我們的心理品質、工作態度、生活習慣、言談舉止、儀錶服飾,對幼兒是一種巨大的、無聲的教育,時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首先要成為品德高尚的高素質的人,然後才能教導我們的孩子成長成為那樣的人。現代社會的兒童興趣廣泛、情商高、思維反應敏捷,面對這樣的孩子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該怎麼樣的應對、怎麼樣的引領他們?我們要具備什麼素質和才能,才能更好的完成我們的工作?面對眾多古靈精怪的孩子,我們要怎樣施展人格魅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的引領和指導?在中國文化環境下,結合弟子規我談談我的看法。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現在有的孩子,只需要別人的疼愛、關心,卻不知道該如何關心別人,給別人一點愛。有好吃的都是自己吃,從來不給家長嘗一嘗。如果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都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品質,必須從現在做起。
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成人平時的一言一行,做人與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就是孩子最好的坐標,比說教更具有說服力。孩子的模仿性很強,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榜樣表率的作用。因此,要多給予每個孩子正面的影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以身示範,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傳承孝順的美德。可是現在的「新一代」,為什麼將這種觀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錯呢?怎樣讓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我們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樣孝敬父母的,看看這一美德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湯藥,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親嘗湯藥」的故事。可是,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我們再也找不出如此的範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舉不勝舉,比如吃飯時,孩子愛吃的,全家人都不準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嘗,獨佔獨享。 吃過飯後,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顧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說幫著爸爸媽媽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護、細緻入微,換來的只是孩子的理所當然,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憂慮。
那麼,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好習慣呢?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別,尊重父母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沒有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要麼就是疼愛過度,要麼就是過於嚴厲,不左就右,很難權衡。
為了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將這個平衡點維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能合理平穩地發展。孩子應該在我們的幫助與指導下生活與學習,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們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獨立的空間,孩子才有思考的餘地。否則,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動孝敬父母了。
讓孩子了解養育的辛苦與不易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太小,與他們溝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孩子想要什麼就給錢去買什麼,不想掏錢的時候,就訓斥孩子,這樣的舉動並無益於我們維持父母形象,也讓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品」。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 (常用 「您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我們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就是孩子或好或壞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讓孩子從最基本的尊敬老人開始。
比如,早晨,當孩子醒來之後,讓孩子去跟奶奶說:奶奶你好,早上好。你昨天晚上睡得好嗎?我睡得可好了,我一晚上都沒有起來。上班之前,讓孩子對奶奶說:奶奶,媽媽要去上班了。我跟著你玩,我會聽你的話的,不惹你生氣。 晚上睡覺之前,對奶奶說:奶奶你今天辛苦了,你早點去睡覺吧。奶奶我喜歡你!
2、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
孩子的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她)眼裡,爸爸媽媽能做的,他(她)就能做;爸爸媽媽怎樣做,他(她)就應該怎麼做。 因此,爸爸媽媽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時,要體貼入微、彬彬有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
3、利用有關節日,讓孩子表達對老人的愛。
可以藉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讓孩子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送奶奶一件禮物、給爺爺奶奶拜年等。
4、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作為老人,也應平易近人、態度和藹;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談,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不能居高臨下。對孩子只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動關心、尊敬老人,自覺聽從老人教導,努力做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總之,我們家長要按照《弟子規》中講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些去身體力行的做了,把這些再教導給我們的孩子,何愁我們的孩子不會孝敬長輩,愛我們呢?!
本文/圖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若需轉載至其他平台請與我們聯繫~)
相遇有緣,記得要關注我們哦~≧▽≦~
封面by:???(Chaeoii)
推薦閱讀:
※兒童教育專家談幼小銜接:啟蒙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育規律
※孩子要有一顆同理心,這是一生珍貴的品格!
※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 答:孩子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
※「媽媽,我這次沒考好。」媽媽竟然這樣回答...太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