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改變人生的21天

他是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10年前,因為21天,他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席浚斐出生在大禹故里、美麗羌鄉——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也許,更多人知道這裡,是因為2008年5月的那場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俄羅斯政府邀請1500名中國四川等地震災區中小學生到俄羅斯療養,其中大部分孩子在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度過了難忘的時光。

療養期間孩子們沐浴在俄方接待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裡,很多人也因此與俄羅斯結緣。

席浚斐就是其中一員。2008年7月,他第一次來到俄羅斯,在「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度過了溫暖的21天。

「海洋」中心用心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幫我們忘記災難的傷痛。

記得有一陣,我因為水土不服全身過敏,兩個帶隊的俄羅斯輔導員第一時間將我送去了附近醫院。醫院開了葯,他倆每天一個人拿著葯,一個人拿著水,到點就來找我,看我把葯吃完才走。他們擔心我會忘記吃藥,一句「生病不是小事,你還是個孩子」讓我覺得特別暖。

一個輔導員,大概30多歲,有一點兒胖,給我們的感覺就像媽媽一樣。還有一個輔導員比較年輕,經常跟我們一起玩,感覺像一個大哥哥。

有媽媽有哥哥,給了我們家一般的溫暖。

席浚斐告訴記者,這段經歷令他對這座被譽為俄羅斯遠東明珠的城市,對俄羅斯這個偉大的國家,都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夢想日後能來符拉迪沃斯托克留學,能夠掌握俄語和俄羅斯文化,為中俄友誼的發展做出貢獻。

席浚斐回憶說,離開「海洋」的那天,他在一張紙條上寫下心愿和祝福,裝進一個漂流瓶,扔進了附近的浩瀚大海。

「海洋」中心有個習俗:在這裡療養的孩子離開前都要去中心附近的海邊扔一枚硬幣,同時許個願。

我跟輔導員說,我想寫一封信,擱在瓶子里,扔一個漂流瓶。在信里,我先表達了對俄羅斯的感謝,然後寫上了我的祝福。

這隻漂流瓶為他第一次俄羅斯之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也為他與俄羅斯的新交集埋下伏筆。

出人意料的是,席浚斐回國四個月後,漂流瓶竟然回到了「海洋」中心,被那裡的工作人員撿起,成為「海洋」中心一段廣為人知的傳奇。三年後,席浚斐才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那年他16歲,正讀高一。

2011年夏天, 正在北京旅遊的席浚斐從電視上得知一批俄羅斯中小學生受邀來中國參加夏令營的消息,並從熟悉的服裝認出了「海洋」的人。經過努力,他見到了時任「海洋」中心負責人馬爾佐耶夫。

正是因為這次相遇,2012年9月,他受邀再次來到「海洋」中心,也再次感受到俄羅斯人民的關懷和友善,更加堅定了赴俄讀書的信念。

我覺得不只是我,當時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2008年,當我們結束療養離開的時候,很多人都說將來想要學俄語、來俄羅斯讀書。

當我獲得公費留學的名額時,我把6所志願學校全部填上了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因為我就想要回到這座城市,回到離「海洋」近一點的地方學習。

2014年,中俄兩國教育部門決定續寫這個「傳奇友誼故事」,資助席浚斐圓夢。同年10月,席浚斐走進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開始了俄羅斯留學之旅。

來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一個周末,他一個人坐車去了趟「海洋」中心。儘管不會俄語不能問路,但莫名的勇氣和重返的信念助他成功找到了目的地。留學的日子裡,一得空他就回「海洋」走走看看,還遇到不少08年的故人,彼此都很激動,「當時分別的時候還想,可能此生很難有機會再見了。沒想到還有機會重逢,真開心!」

聊起在「海洋」的日子,習浚斐充滿感恩。

「海洋」教會我兩件事:樂於助人和樂觀向上。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如果可以,你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盡全力施以援手;不論是過去災難帶來的傷痛,還是現在生活面臨的挫折,我都會用當年學會的樂觀去面對所有困難。

「是中俄兩國友誼成就了我的故事,」席浚斐說,「我們這一代應該肩負起傳承和發揚中俄友誼的責任。」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吳剛

剪輯:於榮 孫碩

編輯:王申


推薦閱讀:

自閉症 | 單親爸爸的二次人生
人生哲理:人生感悟人生感言(經典收藏)(9)
邵逸夫107年人生旅程謝幕 揭秘其的「經濟帝國」
星雲法師: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 / 安妮 

TAG:人生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