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論中國哲學
論中國哲學
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
選自《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中國人和印度人一樣,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聲名,但無論他們文化上的聲名如何大、典籍的數量如何多,在進一步的認識之下,就都大為減低了。這兩個民族的廣大文化,都是關於宗教,科學,國家的治理、國家的制度、詩歌、技術與藝術和商業等方面的。但如果我們把中國政治制度拿來和歐洲的相比較,則這種比較只能是關於形式方面的;兩者的內容是很不相同的。把印度的詩歌和歐洲的相比較,也有同樣的情形。它的確和任何民族的詩歌同樣光輝、豐富和有文化。古代東方詩歌的內容,如果只看成一種單純幻想的遊戲,似乎在這方面最為光輝,但在詩歌中重要的是內容,內容要嚴肅。甚至荷馬的詩歌對於我們也是不夠嚴肅的,因此那樣的詩歌在我們裡面是不會發生的。東方的詩歌中並不是沒有天才,天才的偉大是一樣的,但內容卻與我們的內容不同。所以印度的、東方的詩歌,就形式論,可能是發展得很成熟的。但內容卻局限在一定的限度內,不能令我們滿足。我們也感覺到無論他們的法律機構、國家制度等在形式方面是發揮得如何有條理,但在我們這裡是不會發生的,也是不能令我們滿意的,它們不是法律,反倒簡直是壓製法律的東西。常人們讓他們自己為形式所迷惑,把東方的形式和我們的平行並列,或者還更愛好東方的形式時,內容不同這一點,在作這類的比較時,是值得普遍注意的。
一、孔子
關於中國哲學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基督降生五百年前的孔子的教訓。孔子的教訓在萊布尼茲的時代曾轟動一時。它是一種道德哲學。他的著作在中國是最受尊重的。他曾經注釋了經籍,特別是歷史方面的,〔他還著了一種歷史〕。他的其他作品是哲學方面的,也是對傳統典籍的注釋。他的道德教訓給他帶來最大的名譽。他的教訓是最受中國人尊重的權威。孔子的傳記曾經法國傳教士們由中文原著翻譯過來。從這傳記看,他似乎差不多是和泰利士同時代的人。他曾作過一個時期的大臣,以後不受信任,失掉官職,便在他自己的朋友中過討論哲學的生活,但是仍舊常常接受諮詢。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
「
論語
」〕,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
——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
「政治義務論
」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二、易經哲學
第二件須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古代的易經(論原則的書是)這類思想的基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易經的起源據說是出自伏羲。關於伏羲的傳說完全是神話的、虛構的、無意義的。這個傳說的要點是說伏羲發現了一個有一些符號的圖形的圖表(河圖),這是他在一隻從河中躍起的龍馬背上所看到的。〔這龍馬是一個奇異的獸,具有龍的身子,馬的頭。此外另有一些圖形(洛書),是從龜背上得來的,與伏羲的河圖聯在一起。〕這個圖表包含著一些上下排列的平行直線,這些直線是一種符號,具有一定的意義。中國人說那些直線是他們文字的基礎,也是他們哲學的基礎。那些圖形的意義是極抽象的範疇,是最純粹的理智規定。〔中國人不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階段〕,我們必須注意
——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這些規定誠然也是具體的,但是這種具體沒有概念化,沒有被思辯地思考,而只是從通常的觀念中取來,按照直觀的形式和通常感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在這一套具體原則中,找不到對於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義的認識。為了滿足好奇心,我將詳述那些原則。那兩個基本的形象〔按即兩儀〕是一條直線(一,陽)和一條平分作二段的直線(
--,陰):第一個形象表示完善,父,男,一元,和畢泰戈拉派所表示的相同,表示肯定。第二個形象的意義是不完善,母,女,二元,否定。這些符號被高度尊敬,它們是一切事物的原則。再把它們重疊起來,先是兩個一疊,便產生四個形象〔按即四象〕:即太陽、少陽、少陰、太陰。這四個圖象的意義是完善的和不完善的物質。那兩個陽是完善的物質,並且第一個陽是屬於青年和壯健的範疇;第二個陽雖是同樣的物質,但屬於老年和衰弱的範疇。第三個圖象與第四個圖象都以陰為基礎,都是不完善的物質。它們也有老年和少年,壯健和衰弱的規定。
這些圖形曾得到多方面的說明和注釋,因而產生了易經。易經就是這些基本符號的發揮。易經的一個主要的注釋者就是文王,生於基督前第十二世紀。他同他的兒子周公把易經弄成孔子所讀到的那樣情況。後來孔子曾經把這些注釋加以綜合和擴充。這一經書當秦始皇帝在基督前二一三年焚毀那一切與以前朝代有關的書籍時,顯然是受到例外。始皇帝僅保留與他自己的統治與農、醫等科學有關的書籍,不予焚毀,而易經卻因其為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也未被焚掉。他特別要消滅書經;但在很奇異的方式下,書經卻仍被保存著。
這些基本的圖形又被拿來作卜筮之用。因此易經又被叫做
「定數的書
」,
「命運或命數的書
」
。在這樣情況下,中國人也把他們的聖書作為普通卜筮之用,於是我們就可看出一個特點,即在中國人那裡存在著在最深切的、最普遍的東西與極其外在、完全偶然的東西之間的對比。這些圖形是思辯的基礎,但同時又被用來作卜筮。所以那最外在最偶然的東西與最內在的東西便有了直接的結合。
把那些直線再組合起來,三個一疊,便得到八個形象,這些叫作八卦。(再將這些直線六個一疊,便成了六十四個形象,中國人把這些形象當作他們一切文字的來源,因為人們在這些橫線上加上了一些直線和各種方向的曲線。)我將舉出這些卦的解釋以表示它們是如何的膚淺。第一個符號包含著太陽與陽本身,乃是天(干)或是瀰漫一切的氣。(中國人所謂天是指最高無上者,在傳教士中,對於應否把基督教的上帝稱為
「干
」,曾因此引起紛歧的意見。)第二卦為澤(兌)、第三為火(離)、第四為雷(震)、第五為風(巽)、第六為水(坎)、第七為山(艮)、第八為地(坤)。我們是不會把天、雷、風、山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於是從這些絕對一元和二元的抽象思想中,人們就可為一切事物獲得一個有哲學意義的起源。所有這些符號都有表示思想和喚起意義的便利,因此,這些符號本身也都是存在的。所以他們是從思想開始,然後流入空虛,而哲學也同樣淪於空虛。
從那第一個符號的意義里,我們即可看出,從抽象過渡到物質是如何的迅速。這充分表現在那些三個一組的卦里,這已經進到完全感性的東西了。沒有一個歐洲人會想到把抽象的東西放在這樣接近感性的對象里。這些圖形是放在圖形裡面的。需要注意觀察的是,哪些圖形與哪些別的圖形相對立。譬如,三條不斷的直線可以與三條中斷的直線相對立;這就表示純氣,天與地對立,氣在上,地在下,而它們彼此並不相妨害。同樣,山與澤也是對立的,這是認為水、濕氣蒸騰上山,而又從山上流出來成為泉源和河流。沒有人會有興趣把這些東西當作思想觀察來看待。這是從最抽象的範疇一下就過渡到最感性的範疇。
在書經中也有一篇講到中國人的智慧。那裡說到五行,一切東西都是由五行作成。這就是火、水、木、金、土,它們都是在混合著存在的。書經中論法則的第一個規條〔按即
「洪範
」篇〕,舉出五行的名字,第二個規條是關於前者的說明〔按即
「敬用五事
」〕。這些東西我們不能認為是原則。在中國人普遍的抽象於是繼續變成為具體的東西,雖然這只是符合一種外在的次序,並沒有包含任何有意識的東西。這就是所有中國人的智慧的原則,也是一切中國學問的基礎。
於是我們就進到不完善的物質的觀念。八卦一般地是涉及外界的自然。從對八卦的解釋里表示出一種對自然事物加以分類的努力,但這種分類的方式是不適合於我們的。中國人的基本質料還遠不如恩培多克勒的元素
——風、火、水、土。這四個元素是處於同一等級的質料而有基本的區別。而相反地,在這裡不同等的東西彼此混雜在一起。在易經這部經書里,這些圖形的意義和進一步的發展得到了說明。
那是就外在的直觀來說的。那裡面並沒有內在的秩序。於是又羅列了人的五種活動或事務:第一是身體的容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視覺,第四是聽聞,第五是思想。同樣又討論了五個時期:一、年,二、月,三、日,四、星,五、有方法的計算。這些對象顯然沒有包含有任何令思想感興趣的東西。這些概念不是從直接視察自然得來的。在這些概念的羅列里我們找不到經過思想的必然性證明了的原則。
推薦閱讀: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浦東論壇」徵文啟事
※財富權力
※重建「中國哲學」的雙重理據
※青桐:王陽明龍場悟道和中國哲學思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