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焦慮?不存在的!

求知焦慮?不存在的!

求知焦慮?不存在的!

好朋友打電話給我一直倒苦水,已經是九月末了,2018年馬上又要過去了。然而她還沒看完某某書呢。

這位中文系的才女每天除了看書就是看書,不說學富五車,她的閱讀量也超過了國人閱讀量的幾倍不止了。但她仍覺得不夠,書越讀越多,焦慮也越來越大。

仔細想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問題——求知焦慮。而求知焦慮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讀書。

記得上中文系的每一堂文學課之前老師都會給一個參考書目的書單,少則五十本多到百本上下。

《史記》、《莊子》、《左傳》........

雖然很想讀,但我從來沒全部讀完。由此就會給我帶來焦慮,焦慮帶來對自己的懷疑,懷疑帶來自卑,自卑帶來低效率。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焦慮?當面對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遊戲。

在外國的學術界有一個叫「無恥遊戲」的活動。大家互相說自己沒看過但是大家以為你肯定已經看過的書。

「我沒看過列夫托爾斯泰」

「啊?你竟然沒看過列夫托爾斯泰,我沒看過莎士比亞。」

「我連《聖經》都沒讀完過!」

如此以來大家互相大跌眼鏡。

世界上林林總總的書被貼上了必讀的標籤,而讀多少本書也成了一種高逼格的炫耀。

沒人問你得到什麼樣的感悟,只在乎你讀了多少。你讀100本,我讀300本。那我就比你優秀。

當今也有很多所謂大師會給年輕人開很多書單,諸如青年人必讀的100本書、馬雲的床頭書目等等。看得人眼花繚亂。

但是,我們讀了上述的書就真的成為優秀青年了嗎?就真的可以和馬雲一樣成為中國首富了嗎?到最後,「書我都讀,道理我都懂,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

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把讀書當成了炫耀的手段,而不是提高的途徑

讀書是使人遠離動物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現在這種炫耀式的讀書反而使人更加具備了動物的某些特徵。

有一個叫「倉鼠效應」的理論。是指人們拚命地囤積,彷彿書放在書架上知識就是屬於我的了。我們通過囤積欺騙自己已經獲得了我們認為應該獲得的知識。這種心理上的滿足使我們成了一隻只倉鼠。

噹噹網的五折折扣一次也沒放過,結果買書如山倒,讀書卻如抽絲。

知識付費APP大火的當下,上面各種門類某某名牌大學某某大師的課程,課程銷量很高但是真正聽的人寥寥無幾。錢花了,卻沒有提高。

別人騙你是別人不對,但自己騙自己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追本溯源,求知焦慮的產生是為了找到一種心理的滿足和安慰。

我們缺乏知識,我們買來大量的書,首先的作用就是安慰自己:「知識已經近在手邊,只要我有空的時候翻一翻我就會得到我想要的知識,得到提高。」於是我們開始陷入未來知識淵博的自己升職、加薪、得到人們的敬仰和尊重的幻想中,心裡得到莫大的安慰。這安慰就像是精神鴉片,給我們幻覺,讓我們迷失,暫時忘記我們那顆好知之心的跳動。

求知焦慮更是一種匱乏焦慮帶來的不安全感。

有一個朋友,我們叫他小w。小w有一次和我說道:「你看看,現在的文章都會在開頭標上本文字數多少字讀完要多少分鐘。」

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在海水中游泳的人最怕的不是海浪而是看不見彼岸。。

文章不知道多久可以讀完並且還不知道這篇文章我會不會給找到我想要的知識,人就會陷入這種焦慮帶來的不安全感。

為了緩解這種不安,公眾號往往願意成為一個好心人的角色,為文章添一個導讀大概估計一下讀完的時間。

這樣,人們才願意衡量自己如果閱讀這樣的一篇文章,收益與成本是怎樣的,會不會以最高的效率獲得最大的收益。這也是現在的高效率社會的一種流毒。

閱讀,多麼高尚並且熠熠發光的辭彙,卻淪為名利的奴隸,備造誤會和輕視。

現在的世界更高效率了,也更急功近利了,也更貪心了。

但是人有求知慾是好的,但要知道莊子的一句話「欲以有涯渡無涯,殆(危險)矣!

那要怎麼做呢?

1

古人的智慧或許可以幫到我們。

諸葛亮有一招叫「觀其大略」就是大致瀏覽,知道一本書講了什麼,到有用到的時候可以知道要去哪裡查找。

蘇東坡有一招叫「八面受敵」法。就是說要有目的的去讀。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讀《漢書》,如果想要了解政治沿革,那就專挑政治沿革的描寫看;想知道地理風物,就可以專挑地理風物去看。放在其他學科的書籍也是如此。

前人們的經驗雖然好,但是所謂「此之蜜糖,彼之砒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在經受求知焦慮折磨的同時,也在思考,到底什麼是適合我自己的閱讀方式?在這裡我想談談我自己摸索的經驗,我叫它鏈式閱讀法:

拿我最喜歡的古典文學為例,選擇一部自己喜歡的經典,比如《論語》

以此為中心展開放射狀的閱讀。

讀《論語》必然要知道孔子何許人也。由此可以去閱讀李長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由此會讀到《孟子》、《史記孔子世家》等一系列關於孔子的資料。孔子和儒家的一系列知識會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鏈。由此我們學的的更專門,更深入。

第二種我叫它佛系閱讀法

有種說法叫「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也就是興趣取勝,打破外界的思維慣式,每個人口味都是不同的,沒有必讀的書只有建議讀的書。

喜歡玄幻就去讀玄幻,喜歡哲學就去讀哲學。看不進四大名著那就是看不進四大名著,可以從文學跨越到經濟學或者其他的領域,畢竟許多的新發現都是在一些學科的交叉點上出現的。

2、放下功利心

萬事有有好有壞,有求知焦慮是人要求進步的表現,但要記住:

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是好事,但是別輸給焦慮,輸給功利心。

讀書應該是「I want」而不是「I should」。拋卻功利心,拋卻對所謂「有用」的執著。一顆純粹的對知識的熱愛和渴望的心,求知得知。

3、慢

朱光潛說過這樣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讀書不能太急一杯清淡的茶也得細細品味才能品到它的滋味不是?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知識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誰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寂靜的捧著書卷,任外面風起雲湧,我自不怕,厚積緩積,總有一天會噴播出智慧的光芒。

我不怕慢,我會讓你看見潺潺流水也會有排山倒海之勢,一片片的落紅也能滋養出參天大樹。

我只一個「慢」字便贏了那些欲速則不達。

我們這一代是極其幸運的一代,是最有認知力的一代。海量的知識讓我們掌握,這決定了我們的寬度,但是看待知識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深度。

求知不會焦慮,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真正焦慮的使我們那顆日子浮躁的心。願你在看完這一篇文章之後可以說:「求知焦慮?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書感悟(5)自己活成傳奇
讀書的「三重修鍊」
知識整理術: 2. 讀書筆記 (整理)
終於能1小時讀7萬字啦,說一下方法吧
看了89個讀書技巧之後,我給你推薦3個

TAG:求知 | 焦慮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