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和失業潮不可怕,20多歲的年輕人焦慮不安才最可怕
來自專欄驚雲的小屋91 人贊了文章
1
每一個蝴蝶扇動了翅膀,幾年後一陣狂風便刮進了你的屋子。
差不多大半年前,我在公眾號里說過,未來幾年的日子會非常辛苦,留好你的工作,沒有資本不要太折騰,而隨著2019年的臨近,越來越多的水滲透到了地基里。
很多人明顯的感覺到,物價漲起來了,排除掉瘟疫影響的東西,其他東西也都跟著漲價,樓下一碗牛肉麵貴了2元錢。
一大部分人感覺到,今年的年終獎可能不會太多,甚至有可能沒有。甚至有可能工資不會漲,甚至還有可能要降薪。
一部分人感覺到,工作越來越不好找了,公司里醞釀著裁員的消息,人心惶惶。
上半年去槓桿去的太用力,到了年中開始「穩槓桿」而經濟如此下行的環境下,卻不敢再簡單粗暴的放水,因為放水的鈍性來了,效果遠遠不如從前。
經濟下行期,最讓人感同身受的就是工作沒有奔頭、生活沒有富餘。這也是為什麼就業率如此重要的原因。
GDP分解下來,其實一部分就是各個行業GDP的加總,而每一個行業裡面的GDP則養活了這個行業裡面所有的實體產業,最終變成了每一個人的工資、年終獎和升職。
經濟流動性變差,理所應當,減薪、裁員就肯定在路上,這種客觀規律是沒辦法強制管控的,除了你父母一直心心念念的讓你去的某些鐵飯碗的地方。
98年經濟危機,尚小。08年經濟危機,放水解千愁,轉眼又是十年,多年的高速GDP發展似乎讓人忘記了,社會發展是有周期性的,沒有永遠的年輕人。
2
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年輕人。
每個人都在慢慢變老,除了無限制的美容護膚,每個人都必須坦然的面對自己的衰老。
如何坦然面對呢?在年輕的時候不留遺憾但又能為未來做一些準備,在年輕的時候不單純的消耗外表和青春活力,而更多的去積累自己的內在、情商、思維、邏輯能力,這些會慢慢轉化為你不再年輕的時候的財富、社會地位、思維高度和想法,支撐你繼續探索世界,體驗人生,走過漫長的中年期。
所以變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變老之前無節制的消耗,沒有周期概念,會讓一個人沒有整體性,沒法好好調節心態。
人生如此,社會如此。
人口結構已經到了臨界值,開放二胎晚了十年,所以才有了如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人口結構已經不是那個18歲的年輕人了。
而十年過去了,每一年都是大學生畢業的最難就業季。只有房地產推高了GDP,而本應該分散到各個行業中,進而促進供給側平衡多樣化的資源,也都源源不斷的流入了房地產。
就像是,在一個人最年輕最有活力的時候,為了讓自己開心快樂,天天打麻將喝酒,天天蹦迪泡吧,因為這點給你帶來的快樂感最容易,而學習、看書、好好鍛煉身體這些需要延遲滿足感的東西,卻在大腦最清晰的時候扔掉了。
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年輕人。年輕人之前欠下的東西,都會在三十歲以後慢慢還回來。身體會警告你,社會地位會提醒你,社會財富會壓迫你,小孩子的兒童時期的教育缺失...所有的所有都會讓你慢慢一點一點還回來。
當然,凡事都講究一個平衡,年輕,正是體驗人生的時候,你讓一個十八歲孩子每天12個小時讀書讀十年,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該看動漫,該玩遊戲,該談戀愛,就去,找好平衡。
同樣,你讓一個處在人口紅利,遍地年輕勞動力的社會,去深耕實業,也是不現實的事情。但過猶不及,技術驅動永遠都是必須握在手裡的東西,這麼多年,只有華為這一個獨苗,還被高房價逼的離開了深圳。
而當社會不再年輕,問題就都來了。勞動力資本增大,第一代年輕人2養5,還要被鼓勵去生二胎,房價上去就下不來,養老金滾動鏈條的斷裂,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了實業蕭條的基礎之上。
而如果是第一代老去的年輕人,就恰好趕上了這裡面所有的東西,又要還房貸,又要養老人,又要注意孩子的教育,又要籌劃二胎,還要面對蕭條的實體經濟,也難怪那麼多人轉型互聯網和金融了。
誰敢失業。失業了,鎖鏈斷開。
3
失業減薪可怕嗎?也許沒那麼可怕。
金融行業待久的人都知道,金融是一很吃周期的行業。可能前幾年獎金很多,過了幾年獎金就很少,2014-2016年景好的時候就狂招人給高獎金,2017開始年景不好的時候就縮編多招實習生然後獎金一般。
這世間很多事情都是有周期性的。特別是如果把社會往遠了往長了拉,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一個循環。之前每個朝代發生的事,如今依然有。之前每條路走過的坑,人還會再走。
所以偉大的探路人們曾說,不懂歷史,便不懂治理社會。歷史都是曾經一個個人心順著大概率而產生的行為總和,人心從古到今從未變過。
既然有周期,那麼就一定有鼎盛期,衰落期和復甦期,不會有長久的鼎盛,也不會有長久的衰落。
年景不好的時候,往往復甦期就在後面,而年景不好的時候帶來的陣痛,往往可以讓人反省自我,查缺補漏,補充地基,然後韜光養晦。
而在復甦期來臨的時候,便可以更好的找到機會,然後找到比上一個鼎盛期更好的工作和薪酬。
人不可能一輩子不丟工作,人也不可能一輩子在一家公司不斷增薪。裁員、跳槽、工資翻倍、獎金變多,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要周期性在你的心中,無論你處於哪個周期里,你都不會被大多數人的心境影響,從而可以未雨綢繆。
為什麼最近這麼多家公司趕著要去港股美股扎堆上市?難道他們不知道最近經濟形勢不好,上市後估值會被低估嗎?
他們當然知道,他們就是太知道了,才會趕緊在這個時候上市,從而有更多的資本和金錢,可以在這個經濟下行期韜光養晦。哪怕他們本可以從股市上拿得到更多的錢。
在每個不同的周期里,同樣價格的資本是具有不同的價值的。
所以我也一直說,不要在這個階段進行投資目的的房地產置地,非常危險。因為在這個期間里,你的流動性現金是要更值錢的。這個溢價甚至有概率大於你本身貨幣的通貨膨脹。而相反的,這個階段下,房地產已經變成了比之前更難流通的大額資產。
每個周期都有每個周期要做的事情,縱觀全球,美國正處在高位,馬上又要開始加息。GDP發展已經遠超想像,美股也正處在歷史高位。
如果只覺得數據好看,那就錯了。為什麼要連續不斷好幾次的加息?其實就是為了應對下一個周期的風險。美國一向都是在經濟良好的時候加息為下一次問題提前延展出空間來。之後經濟出了問題,可以操作的工具就會更多,空間也就會更大。
為什麼要在經濟好的時候抓緊時間解決外部問題呢?同樣的道理。很多人說你經濟發展都那麼好了還一天到晚四處騷擾別人,為啥?
不要給自己設定邊界,這世界和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沒有邊界的遊戲,哪怕裁員減薪,也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一家公司上,往往這個時候就是拼速度為下一個復甦期做準備的時候,而當復甦期真的來臨,很多之前優秀的行業也不會再優秀了。比如現在還一門心思往房地產商品房銷售市場里鑽的,在第一步就已經失敗了。
4
有低潮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下一個復甦期來臨的時間太長,而本來壓力就變大的情況下,周期時間的拉長會讓更大一部分人熬不過看不到下一個春天的太陽。
這也是人的本性,很多人可以熬一年,熬兩年,但如果要熬五年,就會非常難過。
而距離下一個復甦期到底有多長,其實很多時候就取決於從現在開始的策略到底有多頻繁。比如美國每加一次息,美股股市出現動蕩下跌的概率就大一份兒,但未來面對經濟下行時候的空間也就多一平,反之亦然。
養魚,竭澤而漁不是好事情,在困難時期加大魚苗投放,給予足夠好的生長環境,那麼當旺季來臨,便可以第一批把魚高溢價賣給那些一年沒有吃魚的人了。
昨天國務院快速的拿出了對應的方案,針對創投企業保證不加稅,合理優化中小企業社保方案調整之後的壓力,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利民的舉動。
別說什麼企業和創投和自己無關,從政治到經濟到實業,你兜里所有的工資,都是這樣一層一層下來的。每多一分創投稅收,每多一分企業社保繳納,你就距離降薪和失業多一分距離。
當今世界上,各類社會都有各類社會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完美的形態,雖然年輕不在,但至少我們還沒到40歲,還不是一個拖不動的中年人。
周期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這一批二三十歲正當奮鬥努力的壯年,都已經焦慮不安的時候。因為人心是沒有周期性的,很多人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擺脫掉年少時候心理的創傷。
被傷過心的人,是沒法在和以前一樣開心快樂的戀愛,一定會有某些東西深刻的烙印在它的心裡。
就像這一批年輕人,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把這十年房地產帶來的濃重的社會投機心理完全的去除掉。才能真正的回歸到實業中,靠技術推動社會前行的道路上。
5
前幾天,亞馬遜盤中每股衝上了2050美元,繼蘋果之後,成為了第二家市值萬億的沒有邊界的先驅公司。
亞馬遜當然也經歷過周期,當年美國互聯網泡沫崩盤的時候,亞馬遜頂著無比巨大的壓力,依然繼續開拓邊界,並沒有回歸主營業務。
每一年的收入,不計成本的大比例繼續投入到規模和邊界的開拓中,也是亞馬遜快速增長的特色之一。
而到了後面,線上反哺線下,開拓新技術,優化AWS,亞馬遜從來沒有依賴平台而只在商業模式上做一些小創新,在很多領域,那都是實打實的科技技術的成本投入,哪怕最開始亞馬遜只是一個線上書店起家的電商公司。
沒有邊界,野蠻之後反哺科技基礎,根據周期順勢而為,這一切才讓亞馬遜熬過了漫長漫長的被低估的時期,在近幾年爆發了出來。
如果當年它哪一步做錯了,哪一步功利了,現在一定也會變成浪花里的一朵,成不了第二個萬億公司。
公司如此,年輕人如此,社會也如此。
能跨越周期的,只有沉下心的年輕人,也只有沉下心回歸底層的社會。前期漫長的低迷和堅持,都是後面的厚積薄發,而前期的大放異彩,帶來的可能是後面數十年的低迷和復甦期。
讓人們看到科技驅動能夠帶來實打實的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回報。
讓人們看到完全的投機心態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獲得超額財富。
哪怕是有一天我們需要自己養老,現在的養老金變成低保金,也都是社會發展的常態,但至少要讓這一批以後要自己養老的年輕人,在現在有足夠多的空間和信心。
當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覺得炒房賺錢,投機賺錢,只有努力工作不賺錢的時候,這是比養老壓力,二胎壓力,醫療壓力,教育壓力都更大,也更為深刻的問題。
如果連跨越周期的勇氣都沒有了,周期還有什麼用?
我們還未老去,社會更未老去,哪怕人口結構到了臨界值,我們依然優於這個星球上大部分的區域。哪怕基尼係數到了這樣的比率,這裡依然是下層攀爬到中層概率最大的地方(當然也是中層掉到下層概率最大的地方...),哪怕租售比到了如今的地步,我們的城鎮化依然還是有無窮的潛力可以挖。
我們的市場,韌性是很強的,L形態的經濟雖然帶不來更多快速的增長期,但卻留給了市場更多的時間去創造高質量的低增速期。
而在這樣的期間里,年輕人的機會還有的是。
和周期做朋友,等待下一個復甦期,我們還未老去。
照例文末戰戰兢兢的破廣告: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 這裡一定有一些文章,能夠讓你人生路上少走十年的彎路。另外公眾號後台回復5和6,是關於工作和職業選擇的終極邏輯。在這裡等你。
推薦閱讀:
※七夕調查 職場男女「剩」哪家? 技術男財務女最多
※【職場智慧:9個黃金法則改變你的命運】
※調查職場「灰色技能」(10.5.19)
※《潛伏在辦公室》---新職場23條軍規
※職場男壓力大 吃蜂蜜來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