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6個利器,再也沒人會說你情商低了!
來自專欄小五知道1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開播,一對來自上海交大博士畢業的夫妻檔演員一夜「爆紅」,但是作為一對博士生這次紅得似乎有點尷尬,畢竟他們的紅不是因為相聲說的好,而是頂著博士這個聰明人的頭銜,卻幹了件愚蠢至極的事情。
他們不僅一上來就送了自己寫得三本關於相聲的書讓召喚師郭德綱學習,並大言不慚地說,如果看不懂他們可以負責指導,書的扉頁簽名上也赫然寫著「看懂難,應用更難,咀嚼咀嚼」。在其隨後表演的相聲作品裡更是含沙射影成功地惹怒了在場的所有相聲演員。最主要的是在其全程尬演的相聲被郭德綱否定之後,他們絕地反擊以一副「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傲慢態度離場。
節目播出後,各色評論都將矛頭迅速指向了這對博士夫妻,說他們素養不高、不會說人話、狂妄自大之類的。如果你看了節目不難發現,這對夫妻檔的主要問題出在跟郭德綱的溝通交流上,說白了就是情商不高。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聰明人也會變得情商不高呢?
從思維方式上來說,眾所周知,我們有兩種思維繫統,即自動式思維繫統和反射式思維繫統。自動式思維繫統採取的是無意識的思維方式,而反射式思維繫統則採用了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大衛·迪紹夫(David DiSalvo)在《元認知: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中提到一項研究指出:在我們大腦這個高度信息化處理中樞中,無意識信息加工速度最高可達11000000次/秒,而有意識信息加工速度最高也只能達到40次/秒。我們幾乎被自動式思維繫統完全控制,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內容都受自動式思維繫統控制。
任何人的自動式思維繫統里都存在動機性推理和幻想的客觀性。動機性推理是指我們往往通過先入為主的思維調動起「情感偏見」致使看待問題時,憑藉感性已經做出了答案,進而在「確認偏誤」的引導下更容易相信和支持這個答案的論據,從而使其合理化。與動機性推理類似,幻想的客觀性是指,當一個信息進入我們大腦信息系統時,如果它有助於構造成我們希望的樣子(即我們認為的客觀世界),這個信息就會被無限加強和擴大,反之則會為其成立設置難度甚至故意視而不見。
在先天條件下,我們的無意識系統差異不大,普通人(有相關疾病的除外)在這方面的差異幾乎為零,反射式思維繫統則形成了人與人之間差異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反射式思維的開發和應用則成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來自於後天生活環境和自我鍛煉。聰明人則是這方面開發的集大成者,只是有些人在智力方面開發比較突出,有些人則在情緒管理方面比較突出,也有人兼而有之。
通過上面這兩個方面,我們再來洞察一下說相聲的交大博士夫妻的思維歷程。在他們自動化思維模型種存在著這樣一個幻想的客觀性,即郭德綱所說的——他們的來的時候就以為自己是冠軍了。在這個幻想的客觀性作祟下,他們無意識思維便會推動動機性推理運行,一旦出現阻撓他們幻想的客觀性信息時,他們就會奮起打壓,並想盡一切辦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於是開始了那一幕讓人瞠目地低情商對話。我們不難看出,那時他們的反射式思維繫統失靈了!他們完全鑽進了無意識思維,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而不顧郭德綱發出的客觀信息。
這種情況類似於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在《潛意識》中描繪的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
當我們繪構自我的圖像時候,大腦中的律師——潛意識(同前文中的無意識)將事實與幻想混淆在一起,誇大自己的優點,並最小化我們的弱點,創造一系列幾近畢加索式的扭曲——其中某些部分已經無限放大(我們喜歡的那一部分),而另外的一部分則被縮小到近乎隱形。
然而,這種在自動式思維繫統中的反射式思維繫統很難介入的反饋閉環並不是交大博士夫妻才有的,而是人人都會有。只不過他們正好引發了較為強烈的反響成為本文的案例而已。不信,你順著這個提醒往自身想像不難找出若干自我感覺良好的佐證。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盡最大的可能避免陷入類似情形呢?畢竟人人都不想被打上情商不高的標籤。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自動式思維繫統安裝一個暫停鍵,讓反射式思維繫統介入儘可能多地獲取外部信息,從而能夠形成能夠讓自己客觀評價,最後在做最終的行動。那麼如何才能給思維裝上一個暫停鍵,從而更多地獲取外部信息讓反射式思維繫統發揮作用呢?
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祭出神器——提問!對,你沒看錯就是提問,或許你已經看了無數篇關於提問的文章,甚至還看了許多關於提問的書籍,但這裡我們依然要談談提問的力量。
提問是聊天中一個很好的暫停鍵。它不但可以阻止我們不要立刻輸出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已經被我們意識污染的想法,而且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外圍信息,讓我們去更加客觀地修正我們的信息。
同時,提問為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時間,這個時間足夠讓運算速率僅有40次/秒反射式思維繫統重新審視我們的原有的觀點,讓我們重新組織語言使用更加便於溝通交流的詞語,接觸敵對關係。
此外,提問是一種互動式溝通交流的方法,會讓我們顯現出一種天然的好感,而且雙方會立刻從緊張的氣氛中解脫出來,大家都可以放鬆下來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問題在溝通交流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說說一場溝通交流中存在的一個基本假設和兩種對立性質。
一個基本假設是指:我們所發出的信息正是對方希望接受的,且值得對方關注。
記住,溝通的基本假設是我們發出的信息是對方希望接受的,最好是對方關注的。但有時候,我們發出的信息雖然是對方關注的,卻無法將對方帶入相關情景,這時也會比較尷尬。例如,我經常舉得牛頓三定律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定律可以應用到很多很多場景下,但是我在幫助別人解決生活問題的時候一味地提牛頓三定律,那信息接受者一定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兩種對立性質是指:我們和別人的談話往往處於兩個極端——絕對的競爭性及絕對的合作性。
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發出去的信息在對方眼中的性質,這個十分重要。不同的對話性質我們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而與情商有關的談話往往都屬於合作性談話。確保發出的信息屬於合作性是高情商溝通交流的基本要求。
為了保證我們的交流溝通順暢,能夠獲取更多有效信息,我這裡為大家推薦2個法則——「上下平法則」、「三重法則」。這兩個法則又各有3個相互獨立的利器。
首先說說第一個法則——「上下平法則」,這個法則包含上堆、下切、平移3個利器。它可以幫助我們收集更多信息,了解他人確切想法。
在需要獲取更宏觀信息,我們需要使用上堆的方法,即從當前談話的上一層級去問,問更加廣泛的問題。例如:
A:你喜歡周杰倫?
B:是啊。
A:那你一定喜歡音樂了?
B:嗯,很喜歡。
A:你對文藝一定有很強的鑒賞能力吧?
B:還湊活吧。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上堆問法。提的問題要比對方提供的信息包含範圍大,這樣我們就能從廣度上獲取更多信息,挖掘問題的因果來由。
在需要捕捉更多細節信息時,我們使用下切的方法,即朝著問題的下一層級去問,問當前話題更具體問題,例如:
A:你吃早飯了嗎?
B:吃了。
A:吃的啥?
B:菜夾饃。
A:都夾了些啥菜?
B:土豆片、生菜。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下切問法。提問的時候根據對方提供的信息,不斷朝細小的範圍挖掘,這樣我們會獲得不少細節性信息,以彌補我們忽略的細節問題。
有時候我們還需要知道一些周邊信息或者談話陷入僵局,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平移的方法。平移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轉移話題。
A:你喜歡音樂?
B:是啊。
A:那你一定很文藝啦。
B:還好。
A:喜歡看電影不?
B:喜歡呀。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平移問法。平移有個原則就是儘可能接近當前話題,如果忽東忽西的跳出跳入會讓對方摸不著頭腦,顯得你顛三倒四沒個正形。
前文提到,確保發出的信息屬於合作性的是高情商溝通交流的基本要求。一旦發現自己表達的信息具有競爭性(或者敵意)的信息如何有效將其轉化為合作性信息?或者我們已經發出了具有競爭性(或者敵意)的信息又如何巧妙化解呢?
這時候我們就用到了第二個法則——「三重法則」,即重複、重命名、重構。它可以幫助我們與信息接收方步調一致,避免理解錯誤對方信息。當溝通交流面臨尷尬、對話接收方興趣不高或者溝通交流進入死循環時,這個法則還能保證我們重啟會話。
所謂重複是指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清晰、生動、客觀地複述對方想表達的立場。例如下邊這個例子。
丈夫前一天吃完飯洗了鍋碗,第二天妻子剛進廚房要做飯,突然氣勢洶洶地沖了出來,對丈夫說:你故意的吧?
丈夫一臉疑惑地問:什麼故意的?
妻子說:還裝!
丈夫問:我裝什麼了?
妻子說:我就不信那麼大的一個碗你沒看見?
丈夫問:什麼碗?
妻子說:就是案板上那隻沒洗的碗?
丈夫明白了,但他沒有針鋒相對,而問道:你的意思是我昨晚洗碗帶著情緒,然後故意留了一隻碗沒洗?
妻子說:要不然呢?
丈夫走進廚房看了下情況,案板上果然有一隻沒洗的碗。他說:肯定是我昨天沒看到這隻碗。吃完飯碗全部歸置在水池裡,我洗完就出去了。這隻碗在我的視覺盲區,肯定不是我故意的。
妻子說:你的意思是洗碗時它單落在案板,所以你沒看見,而不是你故意不洗?
丈夫說:是呀。我只洗了從餐桌上收回去的碗,這隻會不會是做飯時用過的?
妻子想了想說:有可能,看來我是誤會你了。
一場家庭誤會就這樣化解了。站在對方的角度以提問的方式重複對方觀點,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針鋒相對,還可以理解對方信息,並且從對方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學到一些新的東西。
所謂重命名是指在溝通交流遇到僵局的時候,可以用重新起個名字的方式來解決。例如下邊這個案例。
其他部門的同事給你了一份報表裡邊缺少幾組數據,你已經找過他好幾次並告訴他務必重新做一份報表給你,但他總是以忙回絕你。目前,確實缺失的數據對你十分重要,重新審視之後,小張決定換種方式再去找小李一次。小張找到小李說:你上次的報表幫了我大忙了,真的太謝謝了。目前我還需要增補一些數據你看能否幫我找下?小李說:客氣啦。你把要增補的內容給我,明天下班前弄好發你。
你看問題就這麼簡單,把重做改成了增補事情就很快解決了。任何事物都不會因為改名字發生本質上的改變,但重命名能讓人更容易接受。
所謂重構則是指,將你要陳述的觀點從陳述句變成具有合作性的疑問句。
例如:你去赴約對方遲到了,不要去責怪對方,而是換一種問對方:路上很堵是嗎?下班晚了是嗎?
這樣是不是就一下子緩和了很多。重構讓你避開競爭性談話的鋒芒,通過更具合作性的語言讓對方感到舒服。
總結一下:本文中提到的這2個法則涉及到的6個利器沒有先後順序,可以同時交叉使用,活學活用。提升情商需要讓自己站在更客觀的位置進行溝通,為了更加客觀認識事情本身我們表達前需要一個暫停鍵。在溝通中充當暫停鍵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問。提問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的同時更能保障溝通可以更加趨近基本假設,並讓溝通交流一直處於合作性,最終獲取良好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正好是情商最佳體現。
最後請答應我:從下一次溝通開始,就嘗試著把一味地陳述改為提問吧。
————
圖題來自pixabay,基於CCO協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小五知道(id:cxwshow),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會說話才會有好人緣,這三個溝通技巧為你加分
※一個人能否升職,從學會溝通技巧開始!
※如何有效的提升你的溝通技巧
※冷場王3招逆襲人氣王
※工程項目管理中常見的溝通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