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刷多了,我以為自己無所不知
來自專欄極光日報38 人贊了文章
簡評:互聯網上的大神比比皆是,似乎各路人士都滿懷欣喜地指點江山,好像他們對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了如指掌。然而,能夠主動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的技能,其實令我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產生了過分自信的錯覺。
實際上,我們探討的是互聯網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認知的認知,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元認知」(metacognition)。
當你知道自己在吹牛時,儘管這種行為本身並不誠實,但你在評估自己能力時並沒有犯任何錯誤。如果你深信自己知道的比你實際知道的多,那就犯了錯誤。一項研究認為,關於認知的錯覺其實非常普遍,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元認知錯誤也以新的面貌呈現出來。
耶魯大學的 Matt Fisher 在一篇新論文中提出了一種名為「交互記憶」(transactive memory)的思維模式 —— 也就是依靠其他人或事物(例如圖書和物體)來幫助你記憶各種事情。如果曾經在頭一天晚上把工作所需的某個東西放在門口,你其實就是在使用交互記憶。
這種現象往往讓我們產生混淆 —— 哪些知識是自己真正掌握的,哪些是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
後者並沒有存儲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或者說,我們對這些知識僅僅了解了些皮毛,並沒有真正深入理解。
比如,我們只知道如何開車,但卻會誤以為自己了解汽車的工作原理。當你踩下油門,汽車就會向前行駛,但實際上,你並不知道它為什麼能向前行駛。
Fisher 對這種傾向與互聯網時代的相互作用很感興趣。
他們向志願者提出了一些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有時區?」。其中一半志願者被要求在回答前查詢互聯網,另外一半則不能查閱網路。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向所有的志願者詢問,他們對回答第二組問題有多大的信心?結果完全在意料之中:之前通過搜索互聯網給出答案的人,信心明顯高於另外一組。
隨後的研究證明,這些人的確認為通過互聯網搜索的信息是他們自己掌握的知識:即使通過腦部活動掃描來評估他們理解問題的能力,這些人同樣顯得更有信心 —— 他們希望藉此強調這些信息的確存在於自己的大腦中。
當研究人員為對照組提供了答案材料,而網路搜索組被要求搜索一個包含相同答案材料的網站時,這種自信依然存在。能夠上網搜索信息令參與者產生了錯覺,認為這些知識都存在於他們自己的大腦中。
如果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權令我們對自己的智慧懷有過分的自信,互聯網或許就會把我們變成令人厭煩的人。
幸運的是,另外一項研究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案。
多倫多大學的 Amanda Ferguson 也展開了類似的研究,但卻採用了相反的流程。
他們首先要求人們提供答案,如果回答不出,可以事後通過互聯網來搜索正確答案(整個過程都在研究人員的控制之下,參與者說「我不知道」後,就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個問題)。
在這種實驗設置中,與無法上網的人相比,能上網的人反而不太願意一開始就給出答案。
對這些人來說,網路條件會讓他們更加謹慎,而不會鼓勵他們自稱無所不知。仔細研究可以發現,似乎並不是因為增加了事實核查步驟打擊了他們的信心。那些知道自己可以到網上查詢答案的人的信心並沒有下降,但他們還是不太願意分享信息,並展示自己的知識。
所以,如果將人們置於一個可以進行事實核查的環境中,便可使之在發表初期聲明時表現得更加謹慎。而想要打擊自稱無所不知的人,那就讓他們知道所有答案都會接受細緻的核查。
這或許不會阻止他們通過互聯網搜索答案,但卻可以讓其明白一個道理:他們之所以能夠給出答案,是得益於互聯網的幫助。
經常有人問,互聯網是否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這項研究表明,互聯網只會放大我們原有的思維方式。它具有兩面性:如果我們把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與互聯網提供的知識混為一談,它就會導致我們過度自信;而如果我們知道有人會使用互聯網對我們進行事實核查,它又會令我們遲疑不決。
我們會高估自己掌握的知識,會把現成的信息當成自己的知識,還會擔心犯錯被人發現,這一切的思維方式都沒有改變。互聯網只是嵌入了這種複雜的認知生態系統,並從中不斷進化出新的形態。
原文鏈接:The web has deluded you, and dont pretend it hasnt
極光日報,極光開發者旗下媒體。
每天導讀三篇英文技術文章。
推薦閱讀:
※誰在偷走我的電量?小心網頁里的挖礦腳本
※面對日益擁擠的城市交通,智能停車如何夾縫生存
※面向 B 端的產品經理
※車「震」互聯網:下一個風口之戰(14.11.29)
※互聯網營銷精準投放和傳統撒網式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