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夠好的母親

做足夠好的母親

來自專欄孩子成長時間

做足夠好的母親

20多年前,由於當時的條件,在我孩子出生時,產房裡只有醫生、我妻子和我。孩子出生後,放在產床旁的桌子上足足啼哭了20分鐘。當時,因為我要充當護士的角色,幫助醫生為我妻子做產後縫合手術。直到結束,才有空將孩子抱到產床上。我妻子才有氣無力的問了一句:「幾點了?」,我看了看錶,是早晨7:50,才算出孩子的大概出生時間是7:20。

之前,我深受20世紀50年代西方流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冷酷無情的育兒原則的影響。斯金納認為,如果嬰兒一哭鬧就抱起來,就會強化孩子的哭鬧,所以應該聽之任之。

之後,很多年,我一直為我的孩子有這樣一次「哭喊的鍛煉,鍛煉了肺活量」而自得。

直到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最重要的愛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與愛撫,這個發現推翻了行為主義的那套育兒法。(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報告了一項研究成果: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最近,在得到學習了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的《嬰兒與母親》一書。又引起了我對做好母親這一角色的反思。

這本書,提出了兩個很實用的觀點:要做「足夠好的母親」和對嬰兒要有恰當的「抱持」。

所謂足夠的好的母親,就是在嬰兒最需要的時候,做全身心的投入,發揮母性原始的本能,加上父親為母親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所謂抱持,就是母親給予嬰兒恰當的撫育。

舉例如下:

一、關於何時餵奶。

就拿餵奶來說,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也會出現很多問題。什麼時候餵奶才是最好的時機?你會說,當然餓了就餵了。不錯,當嬰兒感到飢餓時,他會發出相應的信號,例如張著小嘴左右尋找、哼哼唧唧,最後嚎啕大哭。時刻關注嬰兒的母親會根據這些信號判斷出需要餵奶了。當嬰兒發出的信號得到了想要的回應,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確定而可靠的。

溫尼科特有一個患者,在嬰兒時期,母親經常在他還迷迷糊糊睡覺時,就把奶嘴塞到他嘴裡。溫尼科特認為,這位患者成年後出現的成癮問題就與這種撫育方式有關。

還有一些不夠好的母親,她們會在嬰兒已經嚎啕大哭了很久後,依然不餵奶,這會讓嬰兒產生巨大的恐懼,並認定這個世界不可靠、不可預測。

所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也是有講究的,需要時不及時給不行,不需要時就強迫給也不行。

有一些母親,同樣因為時刻關注嬰兒,她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預知嬰兒的需要,在嬰兒還沒有感到飢餓時就會餵奶,這樣做就剝奪了嬰兒發出信號的需求。溫尼科特認為,這樣的母親表面上是個好母親,卻做了「比閹割嬰兒更糟的事情」。

二、關於拉撒訓練。

溫尼科特斬釘截鐵地說,要尊重嬰兒的自然功能,大小便訓練永遠都不需要。他認為,嬰兒需要時間來理解排泄,來確定好東西和壞東西之間的區別,來獲得自己可以恰當地處理事情的信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嬰兒需要自己來確定屎和尿不是好東西,然後自己決定把它們排出去。母親要做的不是逼著孩子大小便,這樣的訓練會讓母嬰之間的微妙交流變得困難。母親應該高度敏感地了解嬰兒的感受,從嬰兒的種種表現判斷嬰兒是否想要大小便,並給予適當的幫助。

和前面說的定時餵奶一樣,孩子會逐漸自然地形成排泄規律。過於嚴苛的大小便訓練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精神分析理論就認為,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根源往往就是嬰兒期嚴苛的如廁訓練。

排泄訓練只是一個例子,有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聽話、守規矩,在嬰兒時期就會設定很多規則,過早、過於嚴厲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制定的規則。這會幹預嬰兒正常的成長,導致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性自體」出現。「假性自體」就是指一個人外表看起來特別聽話守規矩,總是順著別人的意願行事,很會討人喜歡,有禮貌有風度,但這不是真實的他,只是他的面具。溫尼科特認為這樣的人是沒有創造力和內在生命力的。

「假性自體」是親子關係失敗的產物之一。雖然我們說每一個母親都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但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母親沒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失敗的親子關係會導致很難被修復的傷害。在稍好的情況下,這些嬰兒長大後,會將那些災難性記憶永遠埋葬,為了避免再一次體驗這些痛苦,他們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在最壞的情況下,這些嬰兒的發展將被永久歪曲,導致人格障礙、性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病。

三、關於「母子連心」。

人類幾百萬年來積累的育兒經驗隨著基因一代代傳遞下來,這就是母性本能。憑著母性本能和直覺,母親能和自己的寶寶建立無意識層面的交流,俗話說的「母子連心」,說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母親獨自面對自己的寶寶,她會通過直覺而不是理性的判斷知道寶寶的一些細微的要求,例如寶寶是否感覺舒適、是否需要餵奶、是否需要換尿布,並對寶寶的這些需求給予適時的滿足。

上面所說的那種「母子連心」的狀態,溫尼科特稱之為「原初母性貫注」,這是母親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寶寶身上,全然忘我的狀態,從妊娠後期一直維繫到嬰兒出生後數周至數月。溫尼科特說,這是一種類似精神疾病的狀態,因為在這段時期,母親幾乎與外部世界徹底疏離,退縮到了一個只有自己和寶寶的世界裡,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滿足寶寶的需要。有的母親甚至對這種狀態感到害怕,因為她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棵失去自我的植物,只為滿足嬰兒的需要而存在。

其實母親們完全不必害怕,因為這種狀態最多只會維持幾個月而已,但正是這短短的幾個月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這種狀態也是一種本能,我們在動物身上同樣可以看到。例如,大熊貓的幼崽在剛出生時極度脆弱,要完全依靠母親保暖,在母親幫助下才能排便;野外的熊貓媽媽必須在生產後的頭兩周不吃不喝地把幼崽抱在懷裡,一刻也不能撒手,否則,幼崽根本就沒有存活下去的機會。

溫尼科特認為,母親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直覺與判斷,不要受醫生、護士、老一輩人的干擾,對自己真正的感覺產生懷疑,要相信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寶寶的人。其次,母親也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如何添加輔食、如何補充維生素、如何認識嬰兒拒食等等。

四、關於父親的角色。

要成為「足夠好的母親」,母親必須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不要被理論知識和權威人士牽著鼻子走,導致母嬰關係受到外來的干涉和傷害。

除了母親自身的因素,例如有某種心理障礙、性格缺陷,還與環境有關。

前面提到的那種「原初母性貫注」的狀態,母親只有在感到完全安全的情況下才能進入。如果一個母親在生產後跟婆婆慪氣,懷疑丈夫出軌,擔心工作不保,為瑣碎家務操心,她怎麼能全神貫注地照顧嬰兒。這個時候,父親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作為父親,應該為妻兒營造一個保護性的、安全的環境,讓母親安心地全情投入,她的母性本能與直覺才能發揮到極致。家庭和社會同樣應該給產婦營造一個穩定安寧的環境,因為她們手心裡捧著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

所以,為了人類的明天,所有的父親乃至整個社會,應該為母親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好讓母親能夠去做「足夠好的母親」。

-


推薦閱讀:

這些寫母親的句子,句句扎心!
2014年母親節祝福語 經典的母親節簡訊祝福語大全
美文悅讀 · 母親的手

TAG:母親 | 父母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