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在流量劇頭上第一盆冷水,夠涼
來自專欄瞎說大實話15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有個大新聞——
愛奇藝正式宣布關閉顯示前台播放量。
「告別唯流量時代!」「改變唯數據競賽現狀!」態度分明的愛奇藝,再一次領跑行業。
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對觀眾來說,就是在愛奇藝的平台上,再也看不到幾十億上百億的誇張播放量數據了。
好消息?好消息!
為什麼好,後面再說。
其次,對於愛奇藝來說,放棄顯示播放量,看起來像是自斷財路。
以前用事實說話,現在用數據說話。對於一部劇來說,可供參考的最直觀的數據,當然就是播放量了。
播放量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錢。
愛奇藝爆款網劇《延禧攻略》,累計播放量為163.1億,昨天實時播放量仍有2.0億。
什麼概念?在下半年上線的劇集中,《延禧攻略》的播放量遙遙領先第二名《扶搖》14.2億。
在下半年上線的網路劇範圍內,《延禧攻略》更是遠超第二名《沙海》將近120億次播放量。
雖然《沙海》仍在更新,但二者上線時間相差無幾,也就更能說明何為爆款。
再從愛奇藝的角度來看,少了播放量作為依照,也就少了和廣告主談判的重要籌碼。
看起來,愛奇藝辦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是,天下苦流量久矣,不論如何,發出對唯流量論的質疑,總是大快人心。
影視圈一直都有兩大論——唯播放量論和唯票房論。
討論一部電視劇或電影的好壞,總有人拿播放量和票房為作品站台。
不難理解,電視劇或電影,只要進入市場,就都帶有商品屬性。
因此,「購買人數」就成了其他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所以,在愛奇藝公布決定後,馬上就有人問了,沒有播放量作參考,那我怎麼知道哪部劇好看?
把播放量奉為圭臬的,不僅是觀眾,這是一個製作方、平台、資本、觀眾共同促成的局面。
有些作品,影視創作者想拍而不敢拍,因為播放量和票房。
有些作品,視頻平台和影院根本不給排,因為播放量和票房。
有些作品,我們觀眾想看卻看不到,還是因為播放量和票房。
最終從上游到下游,無形被左右,越來越保守。偶爾有個把膽子比別人大的,死得也比別人慘。
市場泛濫的清宮劇,流量明星主演的爛俗劇就是真實寫照,一個套路拍到爛,觀眾不是愛看嗎?那就可勁拍吧。
這就是我們影視圈大環境的現狀。
播放量雖然是對作品片面的價值判斷,但對於視頻網站,仍有著重要意義,為什麼愛奇藝仍然決定關閉播放量的對外顯示?
其實在「唯播放量論」主流環境下,頻出爆款的愛奇藝既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時還兼具著受害者身份——頻頻被「刷量」等惡劣行為,擋了財路。
也就是說,愛奇藝看似自斷財路,實則是自救。
近幾年,視頻網站開始扶植更多網劇網大公司,不再是一口價買斷內容版權,而是採取分賬的模式互利共生。
簡單來說,就是平台跟合作方(製片方、宣傳方等等)分豬肉,播放量越高,合作方分到的豬肉越多。
廣告主是提供豬肉的一方,本來播放量越高,給的豬肉就該更多。
但對於那些刷出來的播放量,廣告主看在眼裡,自然不會為此付出成本。
所以,面對刷量的行為,最受傷的還是視頻平台。刷出來的高播放量並不能讓自己收穫更多的利潤,反而因為分賬模式,自己還要倒貼錢。
和其它平台爭流量,導致惡性循環,更是不利於平台本身和市場發展。
愛奇藝在此時抽身,是一招險棋,也是形勢所迫下的必要決策。
反對外部刷量,是眾多視頻網站的共同立場,但統計播放量機制的不透明,也給了他們無孔不入的造假餘地。
2017年網路播放量前三名電視劇,《楚喬傳》457.9億、《三生三世》450.8億、《人民的名義》318.1億。
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上網人數達到了8.02億,以此為基數來看播放量,仍然多得令人咋舌。
別說中國,哪怕讓全世界74億人看,都得翻來覆去看個幾遍。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播放量,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絕大多數視頻網站所顯示的播放量,並不是正片播放量,而是這一個專輯的播放量。
也就是說,只要是《延禧攻略》這個專輯裡的視頻,無論是正片、預告還是花絮,只要觀眾點了看了,就都算成播放量。
舉一個反例,優酷雖然也是正片、預告、花絮組成的專輯形式,但每條視頻都有其獨立的播放量。
這麼一說,好像高播放量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還有更離譜的,當你點進你曾看過的一個視頻,就相當於你為這段視頻貢獻了倆播放量。
無限疊加,就是這麼個理兒。
總之,盲目信奉播放量,不是健全的市場生態。
製片方信奉播放量,甚至花錢買流量、花大錢請流量明星,這樣一來只能壓縮製作成本,降低劇集品質。
平台迫於流量效應,只能對流量劇來者不拒,而後收視長虹,讓更多製片方看到了這種模式所能帶來的利潤。
廣告主只看流量,播放量多那就多給錢,播放量少那就少給錢。
循環往複,你說不想看雷劇爛劇,偏偏就它們最多,沒辦法,誰火看誰咯。
炒話題,帶節奏,關注度一上來,自然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入坑。
看片評劇的小十君,也沒少報工傷。
為讀者大海撈針是小十君的本分工作,雖然能克服困難,但不時撈起來的帶有強烈輻射的垃圾,還是能傷透小十君的身心。
累計播放量有54.5億的新版《流星花園》,堪稱男神女神現形記,豆瓣一度2.9,現在升到了3.2。
看的小十君牙痒痒,讓夏BB狠狠吐槽了一番。
鹿晗、關曉彤的《甜蜜暴擊》,豆瓣3.0,甜蜜什麼的吃不下,小十君倒是受到了十萬伏高壓暴擊,一口吐出悶在胸口的老血。
播放量還是穩穩的74.1億。
從豆瓣4.1升到5.7的《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呢》,堪稱爛劇史上最華麗逆轉,仍有12.7億播放量......
所以說,光看播放量,肯定是不行的嘛。更別說,還有數據造假這種手段了。
《甄嬛傳》後,各種清宮劇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當然還是爛劇居多。
如今《延禧攻略》再掀流量狂潮,免不了又會出現一波清宮劇熱。邊走邊瞧吧,反正到時候換哪個台都沒用,肯定都是大辮子摟著小宮女。
清宮劇、婆媳劇、抗日神劇,當國內的觀眾還在接受這三大劇種的狂轟亂炸時,小十君免不了轉移了視線:國外的觀眾又在追什麼劇?
美劇這邊,《風騷律師》《利器》《黃石》,一個是拍到第四季的高分衍生劇、一個是大女主犯罪懸疑劇、一個是西部題材的高分劇。
韓劇這邊,討論校園性別議題的《就算敏感點也無妨》、另類霸道總裁劇《金秘書為何那樣》。
日劇這邊,暗黑懸疑劇《EERIE~看不見的臉》,看點絕不止小田切讓的臉,熊貓+蘇打的雙男神搭配的《人生刪除事務所》,看完才發現自己竟然還有「電子遺產」這回事。
百花齊放、類型多元,才是一個健康蓬勃的影視市場。
但我們呢?吃准幾個類型照死了拍,市場看著很大,一眼望去全是沙漠。
對一部劇播放量的預估,是很多優質劇集無法在這片沙漠存活的主因。
為什麼?
有的劇種就適合服務大眾,比如喜劇、生活劇。
有的劇種註定小眾,在播放量上做不了太多文章。
還是以美劇市場為例,美國這麼多電視台,同樣重視收視率、播放量。
雖然他們都是邊拍邊播,收視不好,直接砍掉,但總歸讓更多的劇有登上熒幕的機會。
而且,在市場定位和劃分觀眾上,美國的電視平台也都有所側重。
比如CW電視台(《綠箭俠》《邪惡力量》),是一家主要面向年輕觀眾的電視台;
HBO,讓人始於黃暴,陷於品質,忠於品牌。
去年拍出《美國眾神》的Starz電視台,則主攻奇幻神話史詩題材的美劇。
網飛雖然什麼都拍,但投入內容製作的成本之高,也是業界良心的級別。
再看看國內的視頻網站,愛奇藝《延禧攻略》、騰訊《扶搖》《斗破蒼穹》、優酷《武動乾坤》,無一例外的古裝外殼+現代內核。
人家是一個平台玩出多種花樣,我們是多個平台只玩一個花樣。
觀眾的視線之內,被同類型的電視劇塞得滿滿當當,哪還有心思精力去找別的劇看。
不同類型有不同的市場,觀眾也不是只有一個口味,能做好市場細分和觀眾定位,才有可能實現多元化,才能去流量化,讓市場更加成熟。
前段時間,我們曾經安利過《瘋人院》。
很有意思,也很有勇氣的一部國產劇。
包裹恐怖驚悚的外衣,帶著對社會人心的拷問,在眾多古裝劇中橫刀立馬殺將出來。
但看的人還是太少了,1.5億的播放量,甚至都還沒有《延禧攻略》一天的播放量高。
所以我們就該批判觀眾的審美、製作方的投機嗎?
這些不是主要問題,播放量也仍是評價一部劇的關鍵標準,我們只是不應該把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當成對一部作品的最終評價。
愛奇藝在聲明中提到,將搭建一個評價體系多元、綜合權重合理的熱度值評估體系。
也就是,將採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來對作品進行評價。
上面截圖裡的朋友說了,不看播放量,難道看豆瓣評分嗎?
為什麼不能看豆瓣評分?
這個代表著不同視角和立場的評分網站對影視作品的評判考量,難道還比不上觀眾幾乎是跟風式的點擊動作彙集成的數字嗎?
隨著唯播放量論的標準打破,更多評價維度體系的建立,觀眾的選擇也會趨於理性。而那些天生缺乏爆款相的好作品,也就有了更多被選擇的機會。
讓整個行業健康成熟起來,讓觀眾少受爛片的荼毒,讓更多的好作品能被人看到。
才是我們想看到的一幕。
播放量拱上去的這股虛火,該涼一涼了。
推薦閱讀:
※曹穎影視全集
※受不了,小丑女又美出新高度
※《卡拉是條狗》——只有在狗面前,他才像個人
※《看不見的客人》:他人即地獄
TAG: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