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驅動力的分別
驅動力這個詞,經常被人提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真的了解了驅動力
問昊子:哥,驅動力你怎麼理解?
昊子:做每件事時,會驅使你去完成這件事的某種信念大概就是驅動力了
我說:對啊,對每件事的期望感,就是我們完成事物的驅動力,例如當我們肚子餓時,我們吃飯時會加快速度,這就是我們對滿足自己飽腹欲的期待而驅使我們去加快進餐;小明只是小學生,並不知道學習對自己的直接作用,但他仍然努力複習,因為小明期待著滿足父母對他的期待感或是滿足自己想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成績的滿足感等等
你會發現,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期待感來驅動你去完成某種事
但是,哪種驅動力風險更少?收益更高?更符合人性?
自我期望,自我滿足感是最優驅動力!
因為期待與滿足是會循環重複的,最好的結果就是每一次都滿足,哪怕不滿足也盡量不要辜負期許,只有如此,滿足感不斷正向循環,大概率得到的結果會越來越好。那麼問題來了,一般的驅動力滿足不了上述正向循環嗎?答案是NO,效果遠不如自我滿足來的概率大
因為我們定給自己的目標,是可以控制的,長期我們拆分成短期目標,每個階段完成小目標,獲得滿足感,這樣正向循環到大目標上就自然而然的完成,而在有多個期望的時候,加入自我期望,還可以使你有個機會調控對其他的期望,來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比如,我來寫文字,本質上我是希望我腦海里一些觀點、一些思考能有一個表達出口,去整理思緒、提升自己的邏輯、行文能力等,這種能力上的提升,我是最看重的。但是這個是發在公眾號上,也會有些許傳播上的期望,為了讓我自己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並且長期通關寫作沉澱自己的能力,我就盡量調高我對自我能力提升的期待感,盡量調低媒體傳播上的期待感。這樣做,起碼長期的自我沉澱、自我積累是大概率能持續循環下去
長期堅持做某種事,一般收穫都很大,但是卻鮮少有人做到,因為強迫自己去堅持是反人性的!
如果試著讓設定自我滿足的界限,那麼往往,不需要刻意堅持,就自然而然的做了下來
推薦閱讀:
※界線——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re-design 及自我覺察
※關於學習財富帶給自己成長的思考
※我對家裡的食物完全沒有任何期待
※當有一天,我成為別人眼中最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