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或許是一種好的孝順
來自專欄理工梅西的碎碎念
很早就想聊這個話題,一直忙著找不到合適的時機。昨天刷手機正好看到了「媽媽寫信拒絕兒子買房」的新聞,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樣的事。
啃老,或許是一種好的孝順。
這位媽媽的字寫的不錯,字裡行間透著文藝小清新式的正能量,看得出是一位有涵養的幸福女人,可能保養得也還不錯。但這樣能上新聞熱搜的觀點,就是因為比較小眾,實際上並不能給兒子以實惠,甚至可能產生出負面效果。我猜這位媽媽能夠這樣的方式講出這樣的內容,要麼她的家庭條件足夠兜底,要麼她帶著仙氣不食煙火。
26歲兒子提出的要求,我並不覺得過分,部分緣由還透著很多懂事。買房是每個人一生幾乎無法迴避的最大支出,而有沒有婚房對於適婚年齡的男青年來說,更是顯得尤為重要。高房價正逐漸剝奪著男青年婚戀的權利,沒有房子,對不起你就沒有繁衍後代的資格。這位媽媽如果能從丈母娘的角度多思考一下,也許不會這樣為難自己的兒子。
啃老,在新時代並不是可恥的一件事。
以房價為最主要驅動力的生活成本在逐年增加,這對於走出校門初入社會的8090後來說,是一個無力改變,必須接受的現實。如果按月收入能買到當地均價一平米房子算標準的話,達標的年輕人太少了。年收入增加卻跑不過房價一年的增長,無房剛需的一年勞動就等同於白乾了。這樣的實際情況,不啃老怎麼買得起房子過好生活?
我們經常拿路人趕公交車來比喻買房的緊迫,車在剛起步或是速度慢的時候,你跑一跑還能追趕得上,但當車速度夠快並一直加速的時候,趕不上車的你只能眼巴巴望著車屁股在視野里越來越小。我就見過很多人有所顧忌地沒有咬牙上車,於是再也沒有留下的機會,屈身到工作和生活環境不如意的下一級城市發展。
我有讀研的經歷,圈子裡接觸了很多碩博士,我們在畢業的時候大多數是25+的年齡,走出校園沒有什麼物質基礎但要直面全方位的壓力,沒有年齡作為緩衝增加了無力感和痛苦感。讀研讀博是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消耗,學傳統行業特別是讀一些冷門學科,現在真的智能是有錢人的選擇。不啃老甚至啃了老,我們這些通過學歷的提升有了更好的敲門磚的人還是留不下所在的城市,而去中小城市,一些專業上的深造也並沒有用武之地,知識、技能以及視野積累也就荒廢了。
該上車是一定要早上車的,能啃老還是啃一啃吧。
我們的文化里「百善孝為先」,關於什麼是孝順,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好朋友的父親就跟我講過他心中的孝順:「我們作為父母的,是不奢望子女一定出人頭地的,只要健康而獨立就可以了,孝順就是讓老人少操心多開心。」現在我覺得孝順就是作為一個平常人,從一所還不錯的學校拿到還不錯的學位,不費事地找到合適的工作並有提高有收穫,和聊得來的人組建家庭,作為主力和愛人領著雙方老人和孩子過舒心日子。
我幼稚的時候,和很多家庭一般的孩子一樣,有著渴望逆襲的遠大理想,希望獨自能搞出一些名堂,但是太難了。成功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因為成功的例子太少了,我們都欣賞白手起家實現財務自由的同齡人,但是更多人還是自身努力再藉助家庭的力量會走得更順當一些。不富裕的人很少有複利帶來的收穫,比起資本的力量,普通人的作用太渺小了,早一點啃老去用一些可用的資源,真的會是事半功倍。
於教育上,我們的都認同「窮養兒富養女」。男孩窮養,目的就是讓他飽有鬥志與渴望,磨礪出性格並遠離壞習慣。從我成長的感受,男孩窮養到一定時候後,也是需要富養的,這份富養提升了他關於慾望滿足的閾值,非但不會影響他已有的個性和三觀,反而會激發出更大鬥志和更強烈實現自我的決心。一個見過美好事物的人,是不會貪戀路邊的花草,而會更專註於尋找最美的風景。
在外工作的我們,也多少會遇上這樣的煩心事——在家的父母不舍吃穿卻會買來價格昂貴又毫無卵用的保健產品。東方人的傳統是財富留給後代的「養兒防老」,想不到獨生子女的敵人竟是販賣保健產品和騙人投資理財的奸商,他們抓住了老年人養生的焦慮、情感的空白和逐利的本性,騙取了錢財。現在這情況就是孝順的義務你不做沒人替你,啃老的錢你不啃自然有別人惦記。
聰明的年輕人不應排斥去啃老,更應該主動接過家庭給予的或正或負的接力棒去順勢而為;聰明的父母不應一味鼓動或壓抑孩子的想法,儘早地將權力下放更有助於孩子成長成材,獨當一面。
推薦閱讀:
※不給「幫帶費」就是啃老?別讓親情變庸俗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A11 揚子時評
※當「啃老」不再是一種罪 - 上班這點事 - i樂職 - Powered by Discuz...
※齊剎武力「啃老」
※這麼帶寶寶,小心他以後變「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