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憤怒吐槽父母:別再用這件事坑我了!
來自專欄小v醬談教育
『他們是人生的主角,我們是配角,我們可以引導、監督,提意見,但不能決定他們要走的路。』
「爸爸媽媽,可以尊重一下我嗎?」
最近,一名 6歲女孩吐槽父母曬娃的視頻火了。
她表情誇張,情緒激動,邏輯清晰,控訴父母的曬娃行為:
「父母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放到網路上,我從來不同意這麼做。成年人洗澡的照片不會拍下來到處發,小孩子洗澡的照片為什麼可以發呢?有些時刻是屬於自己的,不是拿來到處發的,我希望能把屬於我的時刻都拿回來。」
網友看了之後驚嘆,小小年紀說話居然那麼成熟,思維那麼超前。其實,孩子雖然年紀還小,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立場和想法。
就像小女孩說的,那些照片和時刻是屬於她個人的,她沒同意,我們父母怎麼就隨便發出去了呢?
我們當然只是想記錄孩子那美好的瞬間,和朋友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可這喜滋滋的行為在孩子看來卻不一定是好事。
他可能不喜歡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供人指指點點,或許只想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相冊里,和爸爸媽媽一同欣賞回憶。
「他們不喜歡,那我們不做好了啦。可這麼簡單的尊重,做起來也不容易呀。有多少時候,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認為沒什麼問題,可孩子心裡早已說了一百次不願意。」
我們的想法,孩子不一定喜歡
《無聲告白》中,女孩莉迪亞自殺了。在父母看來,女兒積極、陽光、好學,還有很多朋友,沒有自殺的理由啊。實際上他們只看到了表面。
為了不讓媽媽失望,她假裝很開心地接受媽媽送的醫學書,也會主要學習物理化學,考試成績出來第一個拿給媽媽看。
爸爸希望她多交朋友,她不敢違背。沒朋友的她怯生生地撥打語音助手,假裝和朋友們聊得很開心。
媽媽想做醫生不成,莉迪亞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媽媽不斷施壓,逼著她向「醫生」夢靠近。小小年紀的女兒背負著強加的夢想,累得喘不過氣。
她很愛爸爸媽媽,所以選擇了妥協和退讓。她一步又一步地往後退,卻發現無路可逃。她痛苦不堪,最終選擇用結束生命來換得解脫。
就像書本開篇時提到:「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是成為自己的過程,他需要掙脫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是孩子,他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是獨立的個體。他不需要活在我們熱切的期待之下,也不該為我們的理想買單。」
多少不尊重,冠以愛的名義
曾經一度火熱的朱雨辰,他的媽媽以愛的名義,做了諸多認為正確的事。
她用整個生命去對待兒子,每天5點起來熬梨湯,兒子就算在外工作也要喚回來喝下梨汁再走。
兒子找老婆她以自己的標準去找,要「賢妻良母」型的,也不管兒子喜不喜歡。
她彷彿在說:「媽媽那麼愛你,你就聽媽媽的就好,媽媽總不會害你吧?」可兒子年紀都那麼大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不該只為媽媽而活呀。
他說:「媽媽的愛,壓力太大了。」這種巨大的壓力,讓他內心脆弱不已,讓他崩潰落淚。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一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而是幼兒時沒被看見。」
家庭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孩子和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希望內心得到我們的關注,能被我們看到。更希望我們能尊重他們,給予足夠的自由空間。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說:「如果我們懂得愛孩子,我們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孩子獲得愛和尊重的時候,就會將生命的大部分精力來塑造和形成自我。」
「愛孩子,不是讓孩子學乖、聽話,遵從我們的想法,變成我們心目中的模樣。而是讓他們成為自己,按照自己特有的個性去「野蠻生長」。」
尊重孩子,包容和理性並存
仍記得王菲和竇靖童一同出現在《幻樂之城》時的那一幕。竇靖童在台上表演,王菲為她瘋狂打call,連說:「好牛!」「這是這個節目有史以來最點題的作品。反正我是很滿意的」。
她和女兒同台,形同姐妹,開心得像個孩子。
在家裡,大女兒童童是大姐,二女兒李嫣是二姐,王菲是「三姐」。她們親密無間,平等交流,王菲一點沒有當媽的架子。
竇靖童二度退學,王菲說,你想好了就行。竇靖童紋身,王菲說,你不後悔就好。
有人說竇靖童的歌喉像王菲,可以走她的風格,王菲說,她想唱什麼就唱什麼,我不管。
王菲充分尊重女兒的興趣愛好和選擇,也會不斷地鼓勵和支持女兒,但並不是盲目放逐。遇到原則性問題,她一點都不妥協。
竇靖童有一次絆倒小朋友卻不道歉,理由是「我媽媽是王菲,為什麼要道歉?」王菲一聽,氣得不得了,罰她面壁,還告誡女兒:「王菲是王菲,竇靖童是竇靖童。」 女兒不能有拼爹媽的想法,更不能沒禮貌。
她還會設置「門禁」規定16歲之前每天晚上10點前回家。有一次超了一分鐘便打電話給竇靖童說,你遲到了喔。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竇靖童看似叛逆,卻很有教養。她懂得為別人著想,也懂得體恤父母、愛護妹妹。她自信、自由、恣意洒脫,她很快樂。她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在音樂道路上越走越遠。
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體會他們的感受。每個孩子打出生以來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我們不需要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打造」,而應該讓他們成為「自己」。他們是人生的主角,我們是配角,我們可以引導、監督,提意見,但不能決定他們要走的路。
正如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願你快樂、自由,活出自己最喜愛的模樣。
推薦閱讀:
※爸爸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我要給孩子最好的!
※這個道理要讓孩子早點明白」父母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令人敬佩的猶太家庭教育
※我家有個高敏感寶寶,是喜還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