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4+7+2」中國第一人|張梁18年登峰造極之路

「14+7+2」中國第一人|張梁18年登峰造極之路

1 人贊了文章

張梁

1964年生於河北石家莊,1986年畢業於河北財經學院,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員工,中國著名登山探險家,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會長,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獲得者。

2000年至2018年,18年間,35次攀登,26次登頂,經歷4次重大山難,終於成就「14+7+2"。

「14+7+2」——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

14

登頂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

2017年10月完成

7

登頂七大洲最高峰

2018年6月完成

2

以探險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極點

2005年、2008年先後完成

根據公開數據,在張梁登頂迪納利峰前,全世界只有韓國人朴英碩一人在2005年完成「14+7+2」。

如今,這個代表登山界最高水平的榮譽榜添上了張梁的名字,「14+7+2」再也不是遙遠的夢想,張梁用「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堅韌意志,一步一步將心中的夢想化為現實,成為完成「14+7+2」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的中國第一人、世界第二人,創造中國登山探險新的歷史。

超越夢想 用生命丈量高度

張梁一次次站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用生命丈量高度,以絕佳的心態與體能、周密的準備、理性的策略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追逐著登山家的終極夢想。

在8000米海拔,氣溫低至零下40度,空氣稀薄,張梁負重15公斤,深雪齊腰,艱難跋涉,這正是他選擇的道路。在最接近陽光的雪山之巔,沒有都市喧囂和人山人海,有的是肆無忌憚的狂風,有的是70度角的陡峭岩壁,有的是相當於平原含氧量三分之一的稀薄空氣,臉上脫了皮、冰渣粘在鬍鬚上、手指凍傷,歷經雪崩、滑墜、滾石、塌方、冰裂縫、破碎冰川,這正是他選擇的人生。

「踏過這些,就是踏過危險、絕望和死亡。惟其如此,你才看得見勇氣、抉擇和生命。」

——張梁

四次山難 距離死神一步之遙

珠穆朗瑪峰因世界之巔而廣為人知,但其攀登難度遠不及其他幾座8000米以上山峰。

回望過去18年的登山經歷,張梁共經歷了四次重大山難。

第一次山難發生在2010年5月13日,張梁攀登尼泊爾道拉吉里峰(8167米),下撤途中發生意外。攀登的高難度、隊員的準備不足和高山嚮導溝通不暢,使隊伍陷入慌亂。隊員分散逃生,最終,6名隊員有3人遇難,其中兩個是深圳人,成為深圳乃至中國登山史上的重大事件。

2012年5月11日,張梁挑戰攀登難度極大的馬卡魯峰(8463米)時發生第二次山難。張梁一行在下撤時迷了路,被困山上數十個小時,斷水斷糧,疲累交加,「差一點就回不來了」。直面生死的關鍵時刻,內心恐懼感作為一種本能,洶湧而至。在張梁看來,放棄也就是一瞬間的事,「躺那兒坐那兒,睡一覺就沒了,當時很想坐在那兒就不走了,但最後我還是挺住了。」

第三次山難發生在2013年5月20日,張梁挑戰攀登難度為珠峰十倍的干城章嘉峰(8586米)。因冰裂縫較多,冰崩頻繁出現,登頂途中多次遭遇險情,整支隊伍嚴重缺氧、極度疲倦。雖然12人最終成功登頂,但有5名隊友在下撤時不幸遇難。

第四次山難發生在2015年3月24日,被登山者視為「8000米中的8000米」的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海拔7000多米處。

當時,他們已經翻過了幾乎垂直的冰壁,跨過了近在咫尺的深淵,成功登頂。然而,下撤更加艱險,難度幾近攀岩。高山嚮導在黑夜中迷路,一行人被困在海拔7000米的一處相當陡峭的硬冰上,黑夜與寒冷吞噬了一切。一名嚮導和一位芬蘭隊員中途發生滑墜,長眠在安納普爾納峰。還在堅持的隊員體力嚴重透支,意識模糊,甚至陷入短暫失憶或睡眠狀態。作為當時唯一清醒的人,張梁知道,此時如果妥協閉上眼,就是永遠的告別。他要大家挺住。

張梁不惜消耗自己的體力,聲嘶力竭地喊著每一個隊友的名字,與每個人說話,他在喚醒大家已經瀕臨崩潰的意志。慢慢地,開始有隊友回應他,音浪越來越強。就這樣,隊友們彼此依偎、互相支撐,靠著最後一點頑強從夜裡10點熬到凌晨5點,直到天邊出現一抹微光。天亮了,他們知道,終於活了下來。

這一次,從出發沖頂到安全返回3號營地,用了整整30個小時!

《大梁》紀錄片中,張梁憶述2015年安納普爾納峰山難。

面對艱險,張梁像一名戰士;而回到生活,張梁沉實穩重、波瀾不驚,他似乎什麼都不看重,不關心房價,不炒股,不在所謂的功名利祿中消耗自己。他喜歡跑步,走路上下班,在似水流年的歲月里堅守初心。

「每一次攀登,都是和生命的對話。」

——張梁

九次下撤 放棄比登頂更難

18年,26座雪山,被記住的往往是登頂的榮耀,但其實,最不應該被遺忘的是放棄的艱難。登山最精彩的故事不在於登頂,而是一次次的放棄與磨難,這就是登山的意義。

由於天氣等客觀條件所限,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安納普爾納峰、喬戈里峰和南迦帕爾巴特峰的登頂都沒有「畢其功於一役」,張梁不得已作出放棄的決定。這些九死一生的經歷中,張梁學會了敬畏雪山。

第一次刻骨銘心的「放棄」發生在2003年5月,張梁參加中國官方組織的「紀念人類登頂珠穆朗瑪峰50周年活動」,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攀登。當時張梁已攀登至海拔8300米,他的夢想眼看就要實現。這時,一名外國登山者受傷骨折,在榮譽誘惑面前,張梁最終做出了艱難的選擇,主動協助傷員下撤,默默告別珠峰(8844米)。當其他隊員成功登頂後,胡錦濤總書記發來賀電讚揚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決心」。

到達8300米突擊營地時,英國隊員哈羅德在8500米左右骨折求救,張梁面對近在咫尺的登頂誘惑和迫切的救援需求,為了營救外國山友,毅然決定主動下撤放棄登頂。

2006年9月,張梁嘗試攀登唯一一座完全獨立位於中國境內的8000米以上雪山——希夏邦馬峰(8012米),在攀登至2號營地時,因天氣惡劣,沖頂計劃被迫擱置。2008年,張梁再次向希夏邦馬峰發起衝擊,憑藉嫻熟的技術和絕佳的心態,最終順利登頂。

2014年4月在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時的放棄則是另一種情形。

登頂路上除了陡峭冰壁,幾乎全是齊腰深的積雪。高山協作一路用雙手刨開路,再跪著用膝蓋把雪壓實。從2號到3號營地那段最危險的冰崩雪崩區,難到足足花了4天,每天只能前進100米。

沖頂當日,張梁一行從零點出發,當登至海拔7500米時,已是下午2點,錯過了登頂的最佳時機,且隊員因連續十日攀登,疲憊不堪,張梁根據經驗判斷,理智說服隊員下撤。下撤途中,意外發生了。張梁眼尖地看到面前的繩子突然飛速下滑,固定繩索的雪錐一個個崩開—有人滑墜!說時遲那時快,張梁一聲大吼,和隊友縱身撲上前,兩人一前一後死死拽住重達千鈞般的繩索。其他隊友跟著撲上來,大家吶喊著拚命往上拉,才拉回了共用一根繩子下降、險些滑墜的3名高山嚮導。

《大梁》紀錄片中,張梁憶述當時情景。

成功下撤後,張梁和隊友們回望頂峰,看著突襲的暴風雪,全部隊員都在慶幸的同時後怕不已,經驗豐富的高山嚮導朝張梁不停豎大拇指,感謝他的決定拯救了大家。此時,再次直面生死讓張梁的心理到了極限,他對著攝像機顫抖著說出了告別雪山的話:「剛才經歷的一幕,使我重新認識了登山,安納普爾納也許是我的絕唱,我喜歡登山,非常熱愛雪山,但是我會更熱愛生活。再見,安納普爾納!再見,雪山!」

在鏡頭前,張梁顫抖著說出了告別雪山的話。

其實,有很多次,張梁在登山回來後都發誓「再也不登了」,可「誓言」沒能阻止他。

2015年7月,張梁挑戰世界第二高峰巴基斯坦喬戈里峰(8611米)——傳說中死亡率超過27%的K2。K2是國際登山界公認攀登難度最大的8000米以上山峰,在關於K2的電影與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K2的壯麗與艱難。張梁的隊伍頂著惡劣的天氣,在齊膝深的雪中一步步挪動,雪崩和滾石不斷襲來,這一路異常艱苦。直到沖頂的關鍵階段,又一場雪崩徹底掩埋了全隊的技術裝備,此時天氣繼續變得惡劣,大雪紛飛,全隊人馬被迫止步。

2016年6月,張梁再次向喬戈里峰發起衝擊。張梁一行沿著河谷,翻山越嶺,走過鵝卵石沙灘、破碎冰川,跨過冰河,到達了K2海拔7550米的三號營地。然而,隨後開始肆虐的大風大雪,讓登山隊伍不得不選擇下撤至大本營,將登頂的裝備暫留三號營地。

7月23日,張梁再次向頂峰發起衝擊,卻被告知因雪崩衝擊,三號營地已經被夷為平地,張梁和其他登山隊友搭建的十幾頂帳篷、登山裝備、公共物資和個人物品全部被淹沒。事實上,張梁一行已通過最難的路段,距離征服K2僅一步之遙,無奈遭遇雪崩,再次遺憾放棄。「相信只要人在,就有機會。」張梁如是說。

三年三登喬戈里峰,2017年7月28日,張梁終於成功登頂K2。

2017年6月,張梁向海拔8125米,有「食人峰」、「殺人山峰」之稱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發起衝擊。隊伍到達海拔6800米的三號營地後,由於嚮導預判頂峰有所偏差,導致線路非常漫長,張梁及隊友們依然不畏艱險,嘗試沖頂,次日傍晚已到達海拔7918米,接近頂峰的位置,離登頂只有一步之遙。但由於氧氣消耗殆盡,考慮到生命安全,只能暫時放棄沖頂,選擇下撤。

艱難的下撤途中,在無氧、天黑的惡劣情況下,隊員們體力透支,有人已出現幻覺,行動能力下降,有人因疲憊不堪在不小心睡著的瞬間險些滑墜。歷經磨難,經過了將近43個小時的攀登,隊伍最終安全回到了三號營地。

如果說,登山是對登山者體力、技術的考驗,那麼必須的放棄則體現了登山者的智慧、理性,它是勇氣的延伸。哪一個登山者不想登頂、領悟人生的巔峰體驗?然而,成功的背後總是堆積著遺憾。張梁的理性告訴他,要活著回來,只有活著回來,才能繼續走向更高目標。

「我登的是有形的山,大家攀的是無形的峰。」

——張梁

寬闊人生 剛剛起航

我們的夜晚是城市裡的霓虹閃爍和觥籌交錯,張梁的夜空則是繁星高掛,配合著海浪的波濤,極目遠眺,是無邊無垠的遠方。從高度到廣度,航海帶給張梁全新的視角。年屆五十的張梁,人生另起一行。

2012年11月,張梁的身影開始印刻在大海之上。從深圳到三亞的海面上,浪高6米,風速驚人,張梁駕駛的帆船以70度傾斜角逐浪航行。這次旅程歷時整整48小時,張梁吐得一塌糊塗,深切體會到航海的「苦」。但他愛上了大海。

2014年11月,張梁參加「泰王杯」帆船賽,駕駛帆船從香港出發,途經新加坡,航行2000多海里,到達泰國普吉島,完成第一次遠航。

2015年11月,張梁所在的中國船隊Apsaras號參加了「大西洋巡航賽」,成功橫渡大西洋並奪得Cruising組別冠軍。這是該項賽事首次有中國船隊出戰。

深夜的海面變幻莫測,張梁所在的帆船接連發生了失去舵效、球帆被陣風捲起失控、繚繩斷裂等惡劣情況。帆船在大浪里飄蕩,孤立無援,生死一瞬,所有船員撲上甲板,在風雨中拼力搶救,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不眠之夜。

聖露西亞時間2015年12月5日12:05:09,Apsaras號最終有驚無險地完成3000多海里的航程抵達終點,張梁完成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壯舉。

2016年5月12日,張梁所在的首支來自中國的Apsaras號大帆船參加著名的百慕大帆船賽,在航行了六天五夜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衝線。

大海上的無助和身處8000米高度的恐懼有相似之處。而張梁像是一名迎著自然徵召的勇士。登山探險「14+7+2」已經完成,環球航海的步伐才剛剛開始,他時刻準備著再度出發。

「探險無止境,挑戰無極限。」

——張梁

探險有極 公益無限

人們因張梁的傳奇經歷對他敬佩與推崇,而張梁則在從普通人到名人的轉換中,開始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他投身公益,以一己之力影響和改變世界。

2005年12月,張梁赴南極探險,呼籲社會關注生態環保。他從南緯89度徒步向南極點進發,經過7天120公里的負重徒步,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抵達南極點,並為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基地募集到了近百萬元資金。

2005年12月28日攝於南極點

2008年5月,張梁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人,和兩位法國人組隊參加了國際北極挑戰賽。他和兩名隊友從加拿大北部小鎮Resolute Bay出發,拖著100多斤的雪橇,途中遭遇北極熊襲擊,在攝氏零下50度的皚皚雪原中徒步20天、行走600餘公里抵達北極點,最終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2008年5月6日到達北極點。在北極圈惡劣的環境中,20天徒步600餘公里。

汶川地震發生後,張梁第一時間參加了深圳市組織的抗震救災拍賣會,將自己不遠萬里從北極背回來的珍貴見證物—北極石以及一套福娃進行現場拍賣,並將拍賣所得全部善款捐贈給中華紅十字總會。

2015年10月,張梁參加野行巴楚—大漠胡楊雙人越野挑戰賽(84公里),與一名15歲的哈薩克族女孩組隊穿越胡楊林,以行動支持「運動援疆,微愛巴楚」公益項目。

在各地的越野挑戰賽、馬拉松賽、為愛奔跑的賽道上,在作為火炬手參加亞運火炬交接的儀式上,在農行「綠色音樂會」、「地球一小時」的活動現場,在政府機構、著名企業、中小學校、公眾論壇等上百場分享會上,張梁不遺餘力地投身公益活動,分享他豐盛人生的經歷和感悟,為社會注入滿滿的正能量。

張梁在被譽為「最好的公民教育讀本」的《深圳口述史》中表示,走過那麼多國家和地方,深圳是他最喜歡的城市。90年代,中國戶外運動最先在深圳這座最年輕的城市興起。他常常感慨,自己按部就班的人生被激情燃燒的深圳所「顛覆」。這片熱土以她的開放、包容、創新孕育了這些不斷追逐夢想的人們。深圳升華了張梁的人生。而張梁,則成為深圳精神的傑出代表和農業銀行的絕佳代言人。

「每個人都可以跨越心中的山峰。」

——張梁

穩健低調 金融工作者張梁

張梁每次歸來總是雲淡風輕。皮膚黝黑、鬍鬚濃密、傷痕纍纍,雖然每一次攀登都留下自然的烙印,但張梁已習慣於平靜地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

下了山,換上西裝,張梁就是一名穩重的金融工作者。面對媒體的追蹤採訪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張梁從不以英雄自居,而是低調快速地融入日常工作中。

入行三十年,張梁始終兢兢業業,勤勉工作,他說:「我希望一個登山的張梁,和一個作為農行員工的張梁,同樣出色。如果不是中國農業銀行的支持,攀登與航海只能是我難以企及的夢想。」

在迪納利峰頂峰,張梁感慨道:「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北美洲最高峰,海拔6194米的迪納利峰。非常壯觀的一座山峰!我現在站在頂峰環拍,可以看到這些隊員向上攀登。非常開心,能夠完成「14+7+2」。我要感謝所有人,感謝所有支持我的朋友,感謝農行對我的大力支持,感謝農行領導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感謝農行每一位員工、每一位同事對我的關心、愛護和支持。非常開心能夠完成人類探險的終極目標,我會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奮鬥,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登峰造極 還有遠方

張梁曾無數次想像和期盼,完成「14+7+2」那一刻的到來。登頂迪納利峰的瞬間,他覺得過去多年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說:「能夠把國旗和行旗帶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我感覺非常自豪。」

從一份對登山探險的熱愛,到整整18年的堅持,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動力,一直在支撐著張梁朝前邁進。探險無止境,挑戰無極限,對張梁而言,「14+7+2」的完成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投身各類公益活動,迎接新的挑戰……張梁將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向上的力量,不忘初心,勇敢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高峰。


推薦閱讀:

徒步——達瓦更扎之行+攻略
裝備黨,你不能不知道的關於登山鞋的秘密
登山修身性,搏海鑄情操
人生如登山,每一步都是一個高度
自古華山一條路,沿著這條路的還有十大未解之謎

TAG:登山 | 探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