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兄》告訴我們,辦教育也得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大師兄》告訴我們,辦教育也得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來自專欄老盧庸觀5 人贊了文章

周日,去電影院看《大師兄》,看了個專場。

偌大的電影廳只有我一人觀看,我所在區域的觀眾對甄子丹的新作顯然不太感興趣。

難道這部片子真如有些人說得那樣:很雜亂嗎?

看完之後,我的感覺是,不亂,而且從轉型角度看,還算比較成功吧。

一個觀眾眼中的一介武夫,居然敢挑戰教育這樣的大民生話題,還是需要勇氣的。從其揭露香港教育制度的角度看,也是一個挑戰。這在香港回歸前估計是不可想像的。

作為一名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的特種兵,看過太多戰爭與生死,從地球西邊遊歷到東邊的偶爾頓悟中,陳俠(甄子丹飾演)選擇回歸自己的人生起點「德智學校」,去教導問題班級的問題學生。這本身是帶有哲思味道的,也是一個人歷經紅塵磨練後對生命反思的結果和選擇。就演員甄子丹而言,在他的影片中這種思考並非初次出現。2011年由陳可辛執導的《武俠》中,隱居小山村的江湖72煞二當家唐龍(在村中化名劉金喜),就透露出對「武」的思考和對回歸平淡生活、遠離江湖打打殺殺的嚮往。也許,那時,甄子丹就在轉型了,而非這部7年後的作品。

言歸正傳,就電影而言,影片中一個專註力不足、一個只會打遊戲的關家兩兄弟、好勇鬥狠的李偉聰、男人頭王得男、印巴籍祖發五名學生,如何成為「問題學生」,以及「問題學生」如何回頭是岸的過程是最大看點。(我以為如此)

看到,陳俠拿出偵察兵的功夫,實實在在地去五名問題學生家家訪、溝通,甚至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出錢、打架,並從根子上解決了問題學生的問題根源時,我被感動了。

這不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結果嗎?

一個從外國退役的士兵,通過調查研究,都能對症下藥,把「問題學生」從社會中拉回來,實現「人人可教、皆可成才」;教育系統如果也能如此,追根溯源,因材施教,何愁教學質量上不去呢?不僅如此,「問題學生」的減少,無論對當下還是未來社會的治安狀況都會有很大貢獻的。

我反覆想,覺得陳俠與教育官員及系統之間可能只有一個差別——認真程度不同。我相信所有人都是希望孩子們可以茁壯成長的,對學子們都有著博大的愛,但認真程度卻是有很大差別的。這種差別就反映在有沒有去主動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並主動積極地去解決它,以便「一個都不拉地」讓每個孩子都接受教育、考上大學。

假如教育部門,不僅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教育部門,還有內地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部門,能夠在制定各項政策舉措、劃撥教育款項時,考慮到諸多類似「問題學生」的現實難題,能躬下身子,紮根群眾,積極調查研究,直面各類現實問題,諸如時下的「問題學生」、校園及周邊安全隱患、來華外國留學生領取高額財政補貼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優質師資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等社會重大關切,就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更大範圍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公平。這對教育部門的調查研究實不實、真不真、接不接地氣以及是不是急群眾之所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回顧上半年,通過電影藝術的渠道引發輿論關注、討論並推動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比如,《我不是葯神》因關注普通人的醫藥供給問題一炮走紅,並與國家抗癌藥「零關稅」等政策信號產生了同頻疊加效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藥領域一些現實問題比如高價葯、仿生葯問題的解決。

《大師兄》關心的「問題學生」,雖未達到《我不是葯神》的效果,卻也令人耳目一新。班主任陳俠深入「問題學生」家庭,了解實情,對症下藥,解決家庭內部矛盾,幫助學生處理影響學業的各類矛盾、心理衝突,堪稱是一線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經典做法,值得參考、推廣。

儘管有些評論認為陳俠的辦法與教育現實不符,等等。但至少這種做法中「實事求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值得教育部門乃至各行各業效仿的。

《大師兄》這部電影,不僅是甄子丹個人的轉型製作,而且預示著國內電影人的轉型。電影人包括資本方、導演和製片團隊,終於不再追隨模仿國際潮流,也不再局限於經典武俠、科技玄幻的路子,開始把目光轉向社會這個大家日常生活的載體,關注一些與普通人、弱勢群體相關的現實問題,並用藝術手段予以推動解決。

在一個資本、科技之風大盛的年代,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探索。

與影片中翱翔天宇的雄鷹終將回歸巢穴一般,電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最終回歸生活,促進改善,何其美哉?

讓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期盼變為現實,也需要這股力量。

(完結)

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銀夏津」經濟與文化調研團隊19日報告
「上好課」專題培訓需求調研報告
在線旅遊市場的經營現狀調研報告
關於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管理改革的調研報告

TAG:大師兄電影 | 甄子丹 | 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