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周遊列國需要多久?

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周遊列國需要多久?

4 人贊了文章

十四年!

孔子周遊列國經歷了什麼

首先是交通工具

圖文不符

古代的馬平均一小時可以跑30到50公里,和汽車的行駛速度差不多,

馬車就要慢一些了平均一小時20公里,馬越好車越快,一匹馬一天最多跑10個小時,所以馬車一天行駛的極限是200公里(不管到哪個諸侯國,孔子都不是一個人去的。

第一次到東周問禮,還帶了一名司機、一個南宮敬叔。後來去衛國、去鄭國、去宋國,七十二弟子當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都跟著,所以是不可能行駛這麼快的)

周遊列國的路線

孔子從魯國出發遊歷了魯國周邊的一些小國然後再原路返回。

從地圖上看孔子去過的大大小小的國有14個,總長度幾千公里

費用從何而來?

孔子周遊列國,需要經費,這經費來源,可能來自教學時的收入、做官時的俸祿,也不排除來自政府的資助,以及個別富裕學生所做的奉獻。

哪裡?

孔子周遊列國靠的是馬車,一般每20公里就會有一個供馬休息的驛站,路途中住宿的話驛站就很方便了。孔子到了諸國,一般也要居住一段時間。

在齊國,一住就是兩年。

在衛國,因為受到衛靈公優待,住的年頭更多,因此在其他諸侯國碰壁之後,第一個想到的避難所,不是魯國老家,而是衛國。

[其實14年時間大半在各諸侯國居住中度過]

馬車坐到手僵屁股疼,風餐露宿,經費不足還得喂馬,遇人不淑委屈也不少受,這麼辛苦為啥還要出來遊說啊?!

一方面,人在仕途身不由己,在魯國不被季孫氏看重,一怒之下(?)離開魯國;一方面,為了宣傳自己仁政的主張;另一方面可以拓寬視野。

孔子長達14年的遊說以失敗告終,卻開創了各朝代文人遊學的傳統

(除了孔子,墨子、莊子、孫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漢魏時期,讀書人遊學之風更為盛行。為了尋求有名的老師教導,大批學子進行遊學,出現了最早外邦留學生前來遊學的記錄。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人就是司馬遷。司馬遷20歲即開始遠遊各地名山大川,從京城長安出發,出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經南陽,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達長沙,來到屈原自盡的汨羅江江邊,憑弔詩人……歷時數年,司馬遷把大半個中國都「游」了。

古代學子在科舉取士確立以後,大多是為了功名前程而離鄉遠行,遍訪名師。如韓愈、柳宗元、蘇軾、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均有豐富的遠遊經歷。

國富民強的盛唐時期,出席盛宴,結交達官貴族,也成為有志之士實現政治抱負的最佳捷徑之一。於是一種新的遊歷形式——宴會之游出現了,李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直到清朝前期,無論是社會風氣還是書院教育都使遊學備受學子推崇,到了近現代時期,走出國門學習西方,遊學路線從國內拓展到了國外。

直到現在,遊學在學生中也頗受歡迎,如果你覺得遊學這個詞很陌生,請你回想一下,在你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校有沒有組織過集體長途出遊?近則國內遠可出國?其實這就是遊學,為什麼學校這麼愛組織遊學?

其實遊學遠比聽上去輕鬆,

「遊學」?不單在學校學習,出門還要學習,這也太慘了吧!

雖說是學習,但這次是去親自體會,在學校里學習書本上別人的思想不如到當地抒發自己的感想。這是學校組織遊學的一大目的,魯迅的百草園,孔子的學堂,余秋雨筆下的甘肅敦煌····百聞不如一見。

有人說只有出過國留過學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但是很多家庭面對高昂的留學費用以及考慮到人身安全因素而對出國留學望而卻步,這時遊學就成了許多家庭的首選,

一方面,遊學不同於普通的旅遊,遊學是深度的體驗,學習知識,體驗當地文化;另一方面,遊學的時間較短,體驗完可以立刻回國,家長會很放心;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遊學對於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學生或是想要出國留學卻沒有時間/金錢的上班族都十分具有誘惑力。

古往今來,遊學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現在,中國的遊學市場已經十分成熟,各個遊學路線做的風生水起,要不要追趕上這波潮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求學之旅?


你是如何看待遊學的,歡迎在評論里說出你們的看法~


推薦閱讀:

隱而不發 ----- 看孔子如何引導弟子入歧途!
孔子五十以學《易》
孔子名言75句(有翻譯)
訪談錄:閩商潘建新與中華孔子城

TAG:古代 | 孔子 | 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