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到底有多愛鐵鍋?為了一口鍋竟跟明朝打了幾百年

蒙古人到底有多愛鐵鍋?為了一口鍋竟跟明朝打了幾百年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118 人贊了文章

編者按:對明代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能都有這樣一個印象,南下劫掠的蒙古人特別喜歡搶鐵鍋。圍繞著小小的鐵鍋,明蒙雙方甚至爆發了諸多的衝突甚至戰爭。於是,很多讀者有這樣的疑問:蒙古人為啥這麼鍾愛鐵鍋?為了口鐵鍋至於這麼拚命嗎?

▲明英宗真像

我們先來說說蒙古人到底有多鍾愛鐵鍋。歷史記載,「鐵鍋為虜中炊煮之日用,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摉掠,以得鍋為奇貨」、「生鍋破壞,百計補漏用之,不得巳至以皮貯水煮肉為食,此各邊通丁所具知也」。明英宗朝有個叫楊銘的使臣,土木堡之變前出使瓦喇部,結果正趕上明蒙開戰,遂被扣留。

▲綽羅斯·也先,蒙古族綽羅斯·脫歡之子。

也先向明使臣吐槽道:「我每奏討物件也不肯與,我每去的使臣故買賣的鍋、鞍子等物都不肯著買了。既兩家做了一家,好好的往來,把賞賜也減了。因這等上,我告天,領人馬到邊上著一看。」(明《正統臨戎錄》)這位楊銘當時估計一肚子牢騷,不就是賣幾口鍋給蒙古人,當初要是皇帝批准了,哪裡會有土木堡的慘敗。當然,也先的說法也就是個說法而已,他大舉南下自然不可能只為了鐵鍋。但從其吐槽也可以看出蒙古人對鐵鍋的重視。

眾所周知,蒙古被明太祖趕回漠北後,其經濟模式又回歸了單一游牧制經濟的狀態,許多生產資料自己無法生產。蒙古雖然可以依舊與中亞胡商通商,但胡商遠道而來,提供的貿易物資都是珍異之物,像鐵鍋這種日常所用的玩意兒,蒙古人還得找明朝人買。而明朝也需要蒙古的良馬,也有向蒙古互市的意願,故而明成祖到英宗前期,明朝都採取允許蒙古朝貢的方式,進行有限度的互市。永樂六年(1408年),明朝在甘州、涼州、蘭州、寧夏等處開設不定期的市場,允許回回、勒靼前來賣馬。規定「若三五百匹,止令鬻於甘州、涼州。如及千匹,則聽於黃河迤西蘭州、寧夏等處交易,勿令過河。凡來進馬者,令人帶乘馬一匹,路費馬一匹,俟至京,余馬準例給價。」(《明太宗實錄》永樂六年三月條)

互市中,明朝主要向蒙古出口鐵鍋、馬鞍、糧食、絲絹緞匹、靴帽、化妝品、藥材、書籍、紙鈔、金銀、瓷器等,除了名貴物品是蒙古貴族需要,像鐵鍋、馬鞍等手工業產品,都是平民的剛需。而蒙古出口的主要是馬匹、皮貨等畜牧產品。

▲外國向明朝進貢

但因為明朝往往對蒙古使臣提供優厚的生活保障和賞賜。蒙古人不講究什麼面子,一見有利可圖,便厚著臉皮儘可能地多派使團入明,頗有種吃大戶的感覺,「初,遣使不滿百人,十三年增至三千餘人。又虛益其數,以冒支廩汽。」(《明英宗實錄》正統十四年七月條)使團一進明朝境內,所有開支全由明朝承擔。一路上人吃馬喂開支浩大,走時還要賞賜,弄的從九邊關城和京城都不堪應付。據《明實錄》正統十年十月條記載:「比年瓦刺朝貢使動二千餘,往來接送及延住彌月,供牛羊三千餘只,酒三千餘壇,米麥一百餘石,雞鵝花果諸物莫計其數。」把當地府庫搞得「遞年消費無存」。

所以明朝決定壓縮其人數。比如明英宗有一次向蒙古強制要求入關者不得超過300人,減少了90%。減人就意味著減少貨物攜帶量。以往二三千人入京,光買鍋就能買數萬口,300人能幹點啥?所以說也先吐槽買不到鐵鍋也是實情。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朝君臣從慘痛的兵禍中汲取教訓,也改變了對蒙貿易政策。據《明會典》卷111記載,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下令,瓦喇蒙古「許買銅湯瓶、鍋、紅縷、鞍智、剪子等物」,而這些物品通常都是被當做違禁品禁止買賣的。可見這項規定也是針對蒙古抱怨「我每去的使臣故買賣的鍋、鞍子等物都不肯著買了」進行調整的結果。

▲也先電視形象

到了嘉靖初年,蒙古諸部人口日增,「日滋月息,即今小王子、吉囊、俺答諸部落,可三四十萬」(《明經世文編》卷225),對明朝手工業產品的依賴越來越大,「虜中生齒浩繁,事事仰給中國,若或缺用,則必需求,則必搶掠」(《明世宗實錄》嘉靖二十九年八月條)。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故伎重施,率兵南下侵略,過大同攻通州,圍攻北京,向嘉靖皇帝提出「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不者歲一虔而郭」的狂妄要求。史稱此次事件為「庚戍之變」。嘉靖皇帝迫於無奈,於次年同意九邊諸城開放馬市,與右翼蒙古進行了大規模互市。蒙古人遂趁機瘋狂地賣馬換生活用品,大概是經濟困難太嚴重,俺答汗親自下令約束諸部,不得以次充好乾擾正常貿易秩序,以防明朝人反悔。

▲明世宗嘉靖帝

但嘉靖帝從庚戍之變中緩過神來之後,切齒痛恨虜騎圍城,僅開放了一次馬市,又下令禁止通商。俺答汗幾乎要抓狂,惱怒之餘,他再次走上軍事掠奪的老路。終嘉靖朝,雙方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持續近二十年的戰爭,打的明朝和右翼蒙古都是欲仙欲死。明朝困於南倭北虜,財政左支右絀,再加上嘉靖朝種下的各種隱患,隆慶帝不得不推行了新政。右翼蒙古也因為連年戰爭大受牽累,生產生活物資極度缺乏,諸部民怨聲載道,以至於出現了三娘子這樣堅定的主和派。

▲三娘子和俺答汗

隆慶四年,俺答汗再次向明朝表示議和的誠意,明朝則在高拱、張居正等大臣的一致推動下恢復對蒙右好態度,隆慶帝史無前例地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和議達成後,明蒙互市終於進入良好運轉的狀態。直到明朝滅亡,明與蒙古雖然有時仍然小規模地打幾仗,但互市一直沒有斷絕,蒙古人切切念之的鐵鍋問題,終於不再困擾他們。

總之,為了口鐵鍋,明蒙雙方真是不知道流了多少血。那麼,為什麼會鬧成這樣呢?道理說起來其實很無奈。明朝不向蒙古出售鐵鍋,是擔心蒙古人將鐵鍋回鑄打造兵器鎧甲。所以就算後來重新賣給蒙古人鐵鍋,也是賣給他們粗劣的生鍋,俗稱洛鍋。以往賣的廣鍋,十斤可煉鐵五斤,洛鍋僅可煉三斤。但其實根據現代研究來看,明朝有可能真的想多了。因為就如開頭所說,蒙古人當時的手工業水平其實已經相當退化。明代人就曾發現部分蒙古人會把拼死拼活搶來的,但補到不能補的鐵鍋扔掉,而不是回爐。相反日本人和東南亞人倒是真的進口佛山鐵鍋(廣鍋)拿去打鐵。

▲圖為古人煉鐵,製作鐵鍋

那麼,難道蒙古人已經退化到失去冶鐵能力了?這事說透了其實有些讓人哭笑不得,燃料問題!冶鐵是需要大量燃料的。在用煤做焦炭之前,冶金的燃料和氧化劑只有木材,因此沒森林就很難冶鐵。比如中原地區,因為北方森林都砍完了,只能用煤炭代替。但煤炭含硫高,質量不好。所以冶鐵中心最後都向開發晚和有豐富森林資源的南方轉移了。而當初突厥人之所以以冶鐵聞名,主要背靠阿爾泰山的森林。至於明代整個蒙古高原可就沒那麼豐富的植被了。所以,手工業水平退化的蒙古人已經很難自產鐵鍋了。所以要麼拿馬換,要麼就去搶。反正手頭沒錢,部落人口往往也富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鐵鍋戰法9
鐵鍋戰法2
鐵鍋靠大鵝
買茶防騙的45條秘笈!好茶是不插電的,是手指與鐵鍋摩挲出來的!

TAG:歷史 | 鐵鍋 | 人文 |